•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家园协同下幼儿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与成效分析

吴丽华
  
大鑫媒体号
2024年54期
厦门市湖里区后坑幼儿园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家园协同模式下幼儿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与成效,通过成立课题研究团队、邀请专家指导、开展多形式研训活动以及编制《家园劳动教育手册》等措施,系统推进幼儿劳动教育的实施。研究表明,家园协同机制有效促进了幼儿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及劳动习惯的培养,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还分析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为同类教育实践提供了参考。

关键字:家园协同 幼儿劳动教育 实践探索 成效分析 《家园劳动教育手册》

一、引言

随着社会对幼儿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劳动教育作为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关注。幼儿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通过劳动教育不仅能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还能促进其社会情感、责任感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家长、老师们也在“浪潮中”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的阅读启示,幼儿期的劳动教育应结合年龄特点,从自我服务开始,实施应有趣味性、实践性、计划性,融合在一日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培养。

二、家园合作背景下幼儿劳动教育策略研究主要进展

(一)机构保障,稳步开展

1. 成立课题研究团队,保障家园全员卷入

为确保幼儿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本研究以课题组负责人为核心,成立了课题研究团队,并吸纳全园教师及家长参与。通过定期召开课题会议,集中研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明确下一阶段的工作方向。

2. 按需邀请专家指导,把脉课题研究方向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邀请了多位教育专家进行阶段性指导。专家们的建议不仅肯定了我园劳动教育的成效,还针对《家园劳动教育手册》的编制、劳动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为课题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问题导向,研训赋能

1. 多形式研训,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针对教师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了线上线下专家讲座、读书沙龙、体验式研训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案例分析、经验分享,教师们逐渐转变了教育观念,更加注重幼儿劳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劳动品质的培养。

2. 家长团体融入,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在家庭劳动教育中的困惑与需求,我们成立了家长研修团,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研修活动。从观摩幼儿园6S管理到实操共研,再到入户指导,家长们不仅获得了直接经验,还学会了如何在家庭中有效实施劳动教育。

(三)多元方式,协同实践

1. 编制并不断完善《家园劳动教育手册》

《家园劳动教育手册》作为本课题的重要成果之一,旨在为幼儿教师和家长提供科学的劳动教育指导。手册从自我服务和他人服务两个维度出发,详细阐述了各年龄段幼儿应掌握的劳动技能及教育建议。

2. 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转变教师和家长的劳动教养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注重将劳动教育融入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通过组织值日生、种植角、劳动日等活动,让幼儿在真实场景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价值。同时,教师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探索适合幼儿的劳动教育内容及方式,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合力。

三、研究过程求思、求解、寻策

在研究过程中,有成效,但也有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部分家长在实施家庭劳动教育时仍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倾向过于注重劳动成果而忽视了劳动过程的教育价值;部分教师在组织劳动活动时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难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等。

(一)家长功利性倾向问题

问题描述:

在推进家庭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部分家长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倾向,过分关注孩子完成劳动任务的结果,而忽视了劳动过程中的教育价值。这种倾向可能导致孩子对劳动产生抵触情绪,无法真正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意义。

解决策略:

1.加强沟通引导:通过家长会、家长工作坊等形式,向家长传达劳动教育的核心理念,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鼓励家长关注孩子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如努力程度、合作态度等。

2.展示劳动成果的价值:组织家庭劳动成果展示会,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欣赏劳动成果,同时引导孩子讲述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3.设置合理的期望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理解每个孩子的成长速度和特点不同,避免对孩子提出过高或不合理的要求。

(二)教师活动创新性不足问题

问题描述:

部分教师在组织劳动活动时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活动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这可能导致幼儿在劳动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劳动教育的效果。

解决策略:

1.提供专业培训:定期为教师提供劳动教育相关的专业培训,包括教学理念、活动设计、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2.鼓励教师创新: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设计新颖、有趣的劳动活动。可以通过教学竞赛、优秀案例评选等方式,激发教师的创新热情。

四、研究实践成效及分析

(一)幼儿劳动意识与态度的转变

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幼儿们的劳动意识显著增强。他们开始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班级任务,对劳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幼儿的劳动态度也更加积极认真,能够认真对待每一项劳动任务,体验到了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二)劳动技能与习惯的提升

在家园协同下,幼儿们的劳动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学会了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如穿衣、吃饭、整理物品等;还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技能如扫地、擦桌子、浇花等。更重要的是,幼儿们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自觉地参与劳动并保持劳动环境的整洁有序。

(三)社会情感与责任感的培养

劳动教育不仅促进了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还培养了他们的社会情感和责任感。在劳动过程中幼儿学会了与同伴合作、分享和互助;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和乐趣从而更加尊重劳动人民和珍惜劳动成果。

五、深入研究,展望未来

(一)深化家园协同机制

进一步完善家园协同机制,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入户指导、微信群分享等方式,及时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劳动表现和家长的需求反馈,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计划提供依据。另外,幼儿园与家庭双方要有合作意识,积极参加幼儿园提供的有关幼儿劳动教育的家长学校讲座、家长约谈、论坛等活动,在家庭中及时给幼儿提供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接近“最近发展区”的劳动内容。

(二)拓展劳动教育资源

从幼儿身边接触的劳动者和家长的职业特点的资源挖掘入手,让幼儿感受到身边劳动者的辛苦付出,邀请有职业特点的家长入园跟孩子分享交流劳动心得。积极拓展劳动教育资源,利用社区、企业等社会资源,为幼儿提供更多元化的劳动实践机会。

(三)强化劳动教育评价

建立科学、全面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对幼儿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同时,也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内容提供依据。

本研究通过成立课题研究团队、邀请专家指导、开展多形式研训活动以及编制《家园劳动教育手册》等措施,有效推进了家园协同下的幼儿劳动教育。实践表明,家园协同机制对于提升幼儿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及劳动习惯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家园协同机制、拓展劳动教育资源、强化劳动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工作,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专著类:

[1]《爱上劳动.点亮未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0)期刊文章类

[2]贺慧.家园合作共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0.35.(02):57-61+98.

[3]曹沛丽.浅谈幼儿劳动教育中的家园合作 [J].学前教育·幼儿教育 ,2021(7).

作者简介:吴丽华,女,1975.9,中小学一级教师。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学会幼儿教育委员会“十四五”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保健建设课题,课题编号为FJYJ20220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