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文化自信视角下高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与传承
摘 要:在当今社会,文化自信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而高中语文教材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无疑是学生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从文化自信视角出发,挖掘与传承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更能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本文将探讨三个具体的策略,并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实际课文,提出相应的实操例子。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元素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语文课程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文以载道、传承智慧,博古通今,开阔视野和言传身教、陶冶情操的独特功能。[1]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挖掘与传承传统文化元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一、深入挖掘,让传统文化元素活起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指出,语文学科的的教学目标——传承中华文化。可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是语文教学中的第一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包括古诗文、文言文、经典篇目等。这些资源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通过细致解读和深入挖掘,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教师需要从文本出发,结合历史背景、文化习俗、哲学思想等多个方面,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例如,当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第一单元《氓》时,教师需深入挖掘教材,可以通过讲解《诗经》中的爱情诗、农事诗、战争诗等,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风貌、价值观念以及审美追求。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诗经》中的“风、雅、颂”分类,介绍古代音乐的分类和特点,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次,引导学生细致分析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与婚姻悲剧,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让学生体验古代婚姻制度下的女性命运,感受其坚韧与无奈。最后,引入古代婚姻礼俗、诗经文化背景等拓展知识,构建丰富的文化情境。通过对比现代婚恋观念,让学生在古今对比中,深刻理解《氓》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人性光辉,使传统文化元素在反思与共鸣中焕发新生,激发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
二、创新教学,让传统文化元素动起来
新课标语文的核心素养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操作。为了更有效地落实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让传统文化元素在课堂上“动起来”。它不仅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还能通过生动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经典内容焕发新的生命力。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以精练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展现古人的睿智和情怀。[]教师应从写作背景、诗人经历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可以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来帮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渗透传统文化。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赤壁赋》时,可采用情境再现与深度探讨相结合的教学策略。首先,利用多媒体创设赤壁古战场的壮丽景象,配以古筝曲,营造穿越千年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感受苏轼的豁达胸襟。随后,引导学生细品文中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水月之变”的哲学意蕴,深挖苏轼在逆境中寻求精神自由与宇宙和谐的思想。同时,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化身文中人物,通过对话深入理解课文的哲理。特别挖掘“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等富含哲理的语句,结合现代生活实例,让学生领悟人生无常与宇宙永恒的哲理,使传统文化元素在思辨中活灵活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传承意识。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让传统文化元素生动鲜活,更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感悟生命哲理,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结合现实,让传统文化元素用起来
传统文化对于高中生而言,是塑造文化根基、培养人文情怀的重要源泉。它不仅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智慧结晶,还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传统文化,高中生能够增强文化自信,拓宽视野,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知与理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中的基本理念指出,语文学科要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应仅限于课堂教学,而应结合现实生活,设计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运用传统文化元素。
例如,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论语》选读为教学内容,我们经常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伦理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论语》中的思想观点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也可以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或者探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学习态度在当代教育中的价值。通过这样的讨论和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论语》的思想内涵,还能学会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为了全面推广和传承传统文化,学校可以举办“传统文化月”活动,可以组织经典诵读比赛,让学生诵读古诗文和经典篇目,评选出优秀诵读者并给予奖励。可设计书法绘画展览,邀请校内外书法家和画家举办展览,展示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同时,组织学生参与书法和绘画比赛,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还可组织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结合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举办庆祝活动。如端午节组织包粽子、赛龙舟;中秋节期间组织赏月晚会、制作月饼;春节期间组织写春联、猜灯谜等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从而更好地传承文化。
四、总结
语文教学承担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使命。[]实践证明,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和结合现实生活拓展传承途径等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实践这些策略,探索新的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邵青.高中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与传承[J].亚太教育,2024,(06):102-104.
[2]樊亮亮.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探究[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3(09):40-41.
[3]张智慧,葛暄.高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篇目中的生命教育素材探析[J].学语文,2023,(05):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