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一核三维十二面”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感恩教育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依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感恩教育实践,探讨了“一核三维十二面”的感恩教育模式。该模式以心理育人为核心,结合感恩认知情绪理论和情感体验理论,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感恩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具有感恩意识的新时代大学生。本文介绍了该模式的理论基础、实施路径、主要措施及成效,并对其推广应用和示范引领价值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感恩教育;高职生;“一核三维十二面”模型
一、引言
感恩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它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还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中共教育部党组也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了心理育人的重要性。因此,感恩教育作为心理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深职大”)作为一所高水平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探索和实践感恩教育的新模式。本文将以深职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品工作项目——“一核三维十二面”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探讨感恩教育的理论基础、实施路径、主要措施及成效,以期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理论基础
2.1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积极力量和美德的科学,它关注人类的优点和潜能,旨在帮助人们实现幸福和美好的生活。感恩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扩大注意范围、增强认知灵活性、提高生活满意度等积极作用。
2.2 感恩认知情绪理论和情感体验理论
感恩认知情绪理论认为,感恩是个体在认识到他人给予自己恩惠后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而情感体验理论则强调,感恩不仅仅是对他人恩惠的认知,更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它能够激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
三、实施路径
深职大在感恩教育的实践中,以心理育人为核心,结合感恩认知情绪理论和情感体验理论,构建了“一核三维十二面”的感恩教育模式。
3.1 一核:心理育人
心理育人是感恩教育的核心,旨在通过心理辅导和干预,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感恩意识。深职大依托学院二级心理工作站,定期组织各类心理健康普及和关爱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解答服务。同时,通过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对特殊群体的大学生进行关怀和帮助,让他们深刻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温暖,从而调整自己对社会、对他人的认知,最终形成感恩、报恩的亲社会行为。
3.2 三维:科研、教学、实践
在感恩教育的实施中,深职大注重将科研、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形成三维一体的教育模式。通过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和经费支持,开展感恩教育的科学研究;将感恩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和社团实践课等各科各类教学中;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将感恩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和他人、社会的无私帮助。
3.3 十二面:多维度、多层次的感恩教育活动
深职大在感恩教育的实践中,设计了多维度、多层次的感恩教育活动,形成了“十二面”的教育体系。这些活动包括: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图片展览、感恩征文等感恩主题活动;利用特定日子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国庆节等开展感恩活动;结合学雷锋活动,感恩社会、服务他人;设立“感恩节”或“感恩日”的主题日活动;以及通过社区服务、暑假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形式将感恩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提升了他们的感恩意识和亲社会行为。
四、主要措施
4.1 创新感恩教育方式
深职大在感恩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方式。通过情景体验法创设感恩情境,引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感恩专题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习得感恩意识和行为;通过深入探索感恩团体和个体(朋辈)心理辅导等方式,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个性化的感恩教育。
4.2 加强校园感恩文化建设
深职大注重加强校园感恩文化建设,通过优化学校软硬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建立相应的感恩教育制度等方式,烘托、丰富和倡导感恩文化。同时,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建立感恩教育课程体系,将感恩教育融入各科各类教学中。
4.3 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
深职大注重与家庭的合作与沟通,努力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纽带。通过家长会、家访、社会实践等方式,形成学校-家庭互动式教育模式,共同传播感恩思想,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4.4 搭建感恩实践活动体系
深职大注重搭建感恩实践活动体系,通过丰富的校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如“寒暑假三下乡”等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入到基层去服务群众、回馈社会,不仅锻炼了个人能力,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五、成效与展望
5.1 成效
通过“一核三维十二面”感恩教育的实践,深职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的感恩意识得到了明显提升,亲社会行为增多;校园感恩文化氛围浓厚,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幸福感得到了提高;同时,该模式也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5.2 展望
未来,深职大将继续深化感恩教育的实践和研究,进一步完善“一核三维十二面”的感恩教育模式。计划将积极心理学、感恩教育启蒙纳入经济学院社区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输送一批未来能在街道、社区基层大力推动积极心理学传播、感恩教育启蒙的青年使者。同时,加强与其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广和复制感恩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培养新时代青年做出更大的贡献。
六、结论
感恩教育作为心理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深职大通过“一核三维十二面”的感恩教育模式,将科研、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多维度、多层次的感恩教育活动体系。该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感恩意识和亲社会行为,还促进了校园感恩文化的建设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未来,深职大将继续深化感恩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为培养具有感恩意识的新时代大学生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新时代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实践路径[J]. 尹国胜;刘潇.工程技术研究,2022(19)
[2] 体验式教育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的实践研究[J]. 邵超群;秦学俭.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08)
[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受资助学生感恩教育研究[J]. 张丽;毕清波;蔡亚峰.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2(08)
[4]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探索[J]. 黄冠;黄国辅.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05)
[5] 感恩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方法研究[J]. 邱亚洪.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3)
作者简介:高雄,男,河北怀安,1993年11月,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深圳职业技术大学2023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精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