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医学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研究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始终如一,熠熠生辉。更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要求,所以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政课教育就显着尤为重要,新时代背景下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必须实现有机融合能更加有力的促进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融合研究
在新时代背景下健康中国是题中应有之义,医药卫生事业的接班人的培养事关重大。在医学教育领域,迫切需要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把握时代脉搏,研究医学生成长成材规律,要根据医学生培养的特殊要求开展教育,为国家培养出专业技能精湛、基础知识稳固同时又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心和社会使命感的医学工作者,这就要求医学院校更大化地实现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相互融合,统筹思政课、专业课、临床实践等各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制定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育人机制及实践路径。
一、新时代医学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育人概述
新时代背景下医学院校应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将价值观引导巧妙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构建起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方位育人的教育大格局,以进一步提高立德树人的教育成效。
二、新时代医学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现状分析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他指出,各门课程都应坚守自己的阵地,耕好责任田,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8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细则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应肩负起育人责任,明确指出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阶段。此后,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再次强调,要深入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课程体系,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近年来,相关文件的制定进一步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通过这些政策文件的指导和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的实践将更加深入,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众多学者积极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的研究工作。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有机融合,以及专业课教师如何更好地履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自2016年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部分学者开始从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展的视角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所有课程均具有育人功能的理论基础,有学者提出了“课程思政”的理念,旨在强化思政课程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同时提升各类课程的协同效应,特别是专业课程的协同创新作用。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标志着一个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正在形成,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路径上,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自2014年起,上海市率先实践“课程思政”理念,成为该理念的建设试点地区。上海的各高校纷纷开设了诸如《大国方略》等课程,并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授课,有效地促进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进步。随后,众多高校在“融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无论是在外语、医学、艺术还是高职高专等不同类型的院校和专业课程中,都推动了课程思政的建设。通过总结经验、交流互鉴,这些努力共同促进了大思政格局的形成。
三、新时代医学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机制建设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组织领导机制。在组织领导机制方面,医学院校建立了以校领导为核心,各院系负责人和教师代表共同参与的组织架构。这样的架构确保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同时也促进了跨学科、跨专业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此外,学校还设立了专门的课程思政研究中心,负责研究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对融合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通过定期举办研讨会和工作坊,学校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质量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在质量评价机制方面,医学院校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旨在全面评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的效果。该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还包括课程内容的创新性、教学方法的适宜性以及教学效果的持续性。通过定期的评估,学校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确保课程思政工作与时俱进,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同时,激励机制的建立也是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的重要手段。医学院校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奖励优秀教师和团队、提供专业发展机会等方式,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激励措施不仅提升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情,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从而促进了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的全面提升。
四、新时代医学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实践研究
构建高维度融合的思政格局,意味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多层面、立体化的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不仅包括传统的理论教学,还涵盖了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生活教育等多个维度,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意识、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
打造高质量融合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是高维度融合思政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帮扶、企业实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感悟生活,从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网络教学的融入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手段。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发富有吸引力的思政课程资源,通过在线课程、微视频等形式,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直观,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学生的学习习惯。
构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机制应当得到优化,通过严格的招聘流程和持续的专业发展培训,选拔出既有深厚学术背景又具备创新教学理念的优秀人才。其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应当得到鼓励和加强,通过定期的教研活动、教学研讨和经验分享会,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知识更新,从而提升整个团队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通过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团队精神,让教师们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感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各高校都在积极地探索与实验,并已取得初步成效。然而,总体而言,这些改革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问题依然存在。根据目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关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的实践研究仍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特别是在融合机制与实践路径的研究方面,需要进行更为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医学院校在这一领域的探索相对较少,基于实证调查的研究更是稀缺。因此,本课题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1]《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97.
[2]裘莹.医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1):89.
作者:王尊博(1985.12-),男,黑龙江省巴彦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
通讯作者:万祥旭(1999.09)男,汉族,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医科大学药学院,硕士,辅导员,助教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名称:2024年牡丹江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校级培育)项目编号:MYPY2024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