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之道

徐心怡
  
大鑫媒体号
2024年63期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201620

摘要:辅导员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是人工智能时代对高校教师培养的新要求,已经成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关键组成要素,正在快速融入现代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人工智能时代,提升辅导员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是推进高校思政工作数字化、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数字胜任力提升贯穿高校辅导员培养的全过程,在顺应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智能思政、赋能学生全面发展、驱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人工智能大背景下,高校要构建完善的辅导员素质能力评价体系,辅导员要积极拥抱AI、提升数字素养。

关键词:辅导员数字素养 胜任力 人工智能

一、人工智能时代提升辅导员数字素养与胜任力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1]人工智能是引领高校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者,人工智能极大地颠覆了大众的生产生活模式,对现有的教育方式、培养模式和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高校辅导员提升素质能力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辅导员数字胜任力核心蕴涵包括数字化思维能力、数字化技术能力、数字化教育管理能力、数字化安全维护能力和数字化专业发展能力。提升高校辅导员数字胜任力需要围绕场景驱动、制度保障、平台支持、评价牵引、生态形塑等维度着力推动。[2]提升高校辅导员数字胜任力,旨在满足数字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需要,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是推动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能力提升的关键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新形态的践行者,是培养数字时代创新人才的推动者,也是人工智能赋能终身学习的受益者。新时代新征程,涵育高校辅导员数字胜任力,事关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发展,事关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

二、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与胜任力的价值意蕴

1.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与胜任力的相关研究

国际上对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要追溯到上个世纪 70 年代。美国中学校长会提出了中学校长的胜任力模型,用于构建校长选拔模式和研究其职业发展方向。90 年代初,英国国家教育评估中心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模型中的指标侧重于人员的技能、行为、职业资格、个人素质和特质。

我国胜任力研究起步于 2000 年左右。时勘等(2002)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研究了我国通信行业管理人员的胜任力特征。[3]牛端等(2018)采用0*NET工作分析法总结出教师胜任力的三个维度[1];黄艳等(2013)通过层次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得到了 5 个维度、19 个指标的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

2.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与胜任力的总结综述

当前国内关于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与胜任力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但纵观现有研究也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研究对象上,多数研究更关注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方式和体系,尤其缺少对“新时代不同类型高校教师素质能力与胜任力”的系统思考。[4]二是研究视角上,现有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大都侧重于教师人格魅力和知识储备等特征层面,而对于师德师风、专业技能、科研能力的多元评判研究较少,尤其缺少基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教师的多结构胜任力评价模型。[5]三是研究方法上,多数研究从宏观视角探讨教师评价改革的理念与趋势,缺乏对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模型的科学建构与实证分析。[2]四是研究范围上,我国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身份、职责有着很大的差异。随着辅导员工作内容和工作角色的演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也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学者们结合具体工作实践,主要从知识、技能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从胜任力视角出发的较少。

三、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与胜任力的提升之道

1.高校要构建完善的辅导员素质能力评价体系

构建完善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评价体系,全面把握辅导员的行为特点,且基于新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对辅导员数字能力与胜任力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使命,有利于促进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发展,对于培养辅导员数字素养与胜任力具有针对性意义。

我国关于高校教师素质能力评价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在众多高校教师评价指标研究的关键词中,思政教育出现频次较高。在对该教师群体胜任力的研究中,赵光等(2020)分别从辅导员、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三个角度探讨了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提出13个高校思政教师胜任力指标,建立思政教师胜任力洋葱模型,共包含个人特质、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三个维度。[6]倪佳琪等(2020)构建了辅导员胜任力冰山模型,包含12个评价指标,分为思想政治、道德情操、职业认知和自我效能四个维度。[7]相较于其他高教群体,辅导员教师群体在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良好道德情操和为国奉献的情怀等方面承担了更多。构建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本质是要对教师的行为特点进行总体把握,特别是要基于新时代对教师素质能力的新要求新使命合理进行谋划设计。

2.辅导员要积极拥抱AI,提升数字素养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来研究它的有效性、适应性。未来我们将致力于培养一大批具备数字素养的教师让学生青年一代更加主动的学,让教师更加创造性的教。”数字素养是数智时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必备素养与关键能力,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实践活动,要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实现数字化发展。通过强化“思想价值引领”,创新数字育人方式,切实弥合“数字鸿沟”、增强“数字本领”,提升辅导员叫数字素养。积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数字素养,加强数字素养能力拓展,提升师生数字化胜任力。一方面,要提升思政工作者数据抓取分析、实践应用、评价管理的数字化育人能力,以及应对数字鸿沟、数据隐私担忧等挑战的数字化核心素养;另一方面,要培育大学生利用数字资源、数字分享、数字表达、数字分析、数字协作等进行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参考文献

[] 习近平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9,16(03):247.

[2] 唐知然.高校辅导员数字胜任力的价值意蕴与提升方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3,(12):100-105.DOI:10.16075/j.cnki.cn31-1220/g4.2023.12.013.

[3] 时勘, 王继承, 李超平. 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评价的研究[J]. 心理学报. 2002(03): 306-311.

[4] 赵仲杰, 吴冠兰. 胜任力视域下高校干部培训策略探究[J]. 中国经贸导刊. 2021(05): 158-161.

[5] 牛端.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实证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8,(04):51-57+126.

[6] 赵光,孙伟锋,仲璟怡.“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20,(07):136-143.DOI: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20.07.018.

[7] 倪佳琪,魏飞.基于胜任力卓越模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7):85-87.

作者简介:徐心怡 1997.11 女 汉族 江苏苏州 201620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硕士研究生 助教 研究方向 思政、人才培养

课题名称:《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基于MOLP胜任力模型》 课题编号:SZ20240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