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工程造价施工图预算编制的注意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施工图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工程量计算、材料价格波动、地方性政策文件和计价依据掌握不准确等对预算编制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造价人员专业素养、优化计算方法、及时更新市场信息、注重与技术人员的协作以及应用信息化手段的对策,提出的对策可为工程造价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施工图预算;工程量计算;材料价格;地方政策;预算编制
0 引言
在工程行业,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是控制施工成本的关键,其准确性影响到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如何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考虑各项费用构成、掌握施工图纸和工程量的准确性,合理应对市场波动与政策变化,是工程预算编制的重点。本文分析施工图预算编制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为工程造价施工图编制提供参考。
1 施工图预算编制方法概述
1.1 明确编制依据和原则
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必须基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以及具体的工程合同文件,编制依据为预算提供了科学性和合法性,地方性造价政策性文件也是编制预算的参考依据。
在编制过程中,应遵循真实性、合理性和全面性的基本原则。真实性指的是预算数据必须客观、准确,反映实际工程情况;合理性要求各项费用的计算和分配符合工程实际需求和市场价格水平;全面性要求预算涵盖工程项目的所有费用构成,确保预算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1.2 明确费用构成
工程费用主要由建筑安装工程费和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组成,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可以进一步按费用构成要素和造价形成进行划分,见表1。
1.3 确定编制步骤和方法
首先收集编制依据。造价人员需要全面收集适用的政策法规、造价标准、定额指标、计价规范以及招投标文件等资料,熟悉施工图纸等基础资料,对设计图纸、设计说明和相关技术文件进行解读,了解工程实体构造与技术特性。
而后,了解施工组织设计及现场施工情况,通过与施工单位、技术人员沟通、现场踏勘等方式掌握施工顺序、工艺流程、场地条件及资源配置情况。计算工程量是预算编制的主要环节,采用标准化方法逐条核对施工图纸,对各分项工程进行量化统计,确保工程量数据的客观、完整与精确。
完成工程量的统计后,套用定额预算单价,将已知的工程量与相关定额数据相结合,获得各分项工程的基本费用计算结果。随后对各项内容进行汇总,计算直接费,即在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措施项目费等基础上形成初步的成本框架。在此过程中编制人员编制工料分析表,对材料和人工消耗进行细化分析。
在初步费用数据完成后,根据市场变动、技术难度和工期要求对费用进行合理调整,对基础数据进行调整直接费,从而使预算结果更接近实际施工条件与市场价格水平。接下来再计取其他费用并汇总造价,包括企业管理费、规费、税金以及其他政策性和不可预见性费用的计取,将直接费与间接费综合形成完整的工程造价。
数据初步成形后对全部预算数据进行复核,确保不存在计算、引用定额、费用计取方面的错误与遗漏。确认无误后填写预算的封面和编制说明,对预算编制的依据、范围、方法和数据来源进行说明。
2 工程造价施工图预算编制常见问题
2.1 工程量计算不准确
工程量计算必须遵循统一的标准和定额,避免人为误差和疏漏。尤其是在复杂的工程项目中,往往涉及到大量的细节,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整个预算的偏差。造价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时刻与技术人员保持沟通,确保每项工程量计算都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加强工程量的复核,通过多层次、多环节的审核,有助于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预算编制工具如广联达等软件,可以有效提高工程量计算的效率和准确性,但仍需造价人员的专业判断和操作。
2.2 材料价格不准确
由于不同地区的市场环境、供应商资源和运输成本等差异,材料价格在不同地区往往存在较大差距。同一种水泥或钢材,在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的价格可能相差数十个百分点。如果预算编制人员没有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具体市场情况进行合理的价格调整,便容易导致预算与实际执行之间出现较大偏差。应根据项目所在的具体地理位置,结合当地的供应链情况、运输费用和市场竞争格局,做出合理的价格预估。
2.3 对当地造价政策性文件及计价依据掌握不够
地方性造价政策文件和计价依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预算编制人员难以全面掌握,不同地区的造价政策可能存在差异,如税收政策、环保要求、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规定不尽相同,如果造价人员未能及时了解和掌握这些政策文件,便可能导致预算编制过程中出现违规或偏差。
造价政策的更新频繁,预算编制人员往往难以及时跟进和学习最新的政策变化,政策文件的滞后性和造价人员的知识更新不及时,容易导致预算编制过程中引用过时或不适用的政策依据,影响预算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预算编制人员对计价依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足,也是导致对政策文件掌握不够的一个原因。计价依据不仅包括具体的价格标准和计算方法,还包括对政策文件的深入理解和合理应用。如果仅停留在表面理解,无法准确应用于实际预算编制中,便会影响预算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为提高对当地造价政策性文件及计价依据的掌握程度,预算编制人员应加强政策学习,及时获取和更新最新的政策信息。应建立政策文件管理和应用机制,确保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能够准确、及时地引用和应用相关政策文件和计价依据。
2.4 预算编制人员忽视工程技术的重要性
一些预算编制人员缺乏对工程技术细节的深入理解。施工图预算不仅需要对工程量和材料价格进行准确计算,还需要对工程技术方案、施工工艺、材料性能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如果造价人员对这些技术细节缺乏深入掌握,便难以准确评估工程成本,导致预算结果偏离实际需求。
预算编制人员应加强与工程技术人员的沟通并了解工程技术方案和施工工艺,提升自身的工程技术水平和对工程技术细节的理解。
3 施工图预算编制控制要点
3.1 熟悉并整理施工图纸
造价人员详细了解施工图纸并对图纸细节有清晰的理解,以识别潜在的工程量和特殊施工要求,避免遗漏和误解。按照一定的顺序和逻辑,对图纸进行分类,以便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快速查找和引用相关图纸,减少重复劳动和错误的发生,利用图纸管理软件,可以进一步提升便捷性。造价人员应与设计单位保持沟通以了解图纸的最新修改和更新情况,及时获取最新的图纸版本。
3.2 提高工程量计算的准确度
造价人员应合理选择计量方法,确保工程量计算的规范性和一致性,采用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的方法,可以将复杂的工程项目细化为具体的分项工程,逐一进行计算,减少遗漏和误差。建立复核机制,安排复核人员对工程量计算结果进行核对,确保每一项工程量都经过多次验证和确认,多层次、多环节的复核可以有效发现和纠正计算中的错误。
利用计算工具和软件,可以显著提高工程量计算的效率和准确性。现代化的预算编制软件,如广联达、鲁班等,提供了丰富的工程量计算功能,能够自动提取图纸信息,快速生成工程量清单,减少人为计算误差。造价人员应熟练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充分发挥其辅助作用,提升计算的精准度。
3.3 广泛搜集项目工程资料
项目资料的全面性决定了预算编制的质量,除了施工图纸外,工程资料还包括设计文件、施工组织设计、地质勘探报告、环境影响评估报告、项目合同、现场实际情况记录等,这些资料对预算编制很重要。
3.4 落实全面预算管理措施
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涉及到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和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的重点在于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和预算监督等各个环节结合并形成一个闭环管理机制。
项目初期阶段根据项目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计划,编制过程中,造价人员充分了解项目的基本信息、技术要求、施工方案等,确保预算基于项目的真实情况,对项目的各项费用进行细致分类和核算,确保所有费用项都得到充分考虑,避免漏项或低估。在预算编制时根据项目的特殊性灵活调整预算策略,对于周期较长、技术要求高的项目,提前预留费用空间。
预算执行不仅仅是对已编制预算的执行,还包括对实际支出的管理。定期对项目的费用支出进行跟踪以确保各项费用按照预算规定的标准执行,建立预算调整机制,在遇到项目变更、市场价格波动、施工难度增加等情况下,及时调整预算。造价人员应与项目经理、施工队伍和供应商密切沟通,实时掌握项目执行中的各类信息,快速响应可能出现的预算偏差。
4 结论
造价人员应深入理解施工图纸、工程量清单及设计文件,提高工程量计算的精确度,材料价格的波动是预算编制中的重要因素,应合理预估价格波动,确保预算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造价人员加强对政策文件的学习和应用,确保预算编制符合法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芳芳.工程项目施工图预算编制准确度风险管理的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1):102-103.
[2]向昌立.基于零基预算的预算精准编制方法探究:基于H大学的实践和理论思考[J].预算管理与会计,2022(8):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