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

毕华珠
  
大鑫媒体号
2024年67期
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武汉 430065

摘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进程快速发展与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学业压力、就业竞争、人际关系挑战及网络信息的冲击等问题,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这些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对策,以期为构建更加完善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心理健康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正处于人生关键期的高校学生而言,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是其学业成功的保障,更是其未来职业生涯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然而,近年来,高校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极端事件频发,暴露出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不足与挑战。因此,深入探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分析

(一)高校学生心理特征

1.学业焦虑

刚进入高校校门的新生通常还具备高中生的思维生活习惯,比较重视考试和分数,为学业成绩感到焦虑,这类学生对自身学习成绩要求较高。然而高校老师与高中老师教学方式存在较大差别,这类学生若课堂学习跟不上或者考试不及格,则会产生焦虑情绪和自我否定,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杀的念头。

2.网络成瘾

部分学生由于刚进入高校,离家比较远,没有了家庭和高中老师的约束,会出现网络依赖行为,玩手机打游戏不受控制。还有部分学生因为高考以前在电子产品方面被家长和学校严格控制,进入高校之后会出现报复性玩游戏等沉迷于电子产品的现象。

3.方向迷茫

高校教育是塑造学生“三观”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进入高校之前,大部分学生的人生规划都是由家长和学校制定,学生充当一个执行者角色。进入高校之后学生需要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设想规划,许多学生在此阶段会对未来发展感到迷茫,对自己缺乏清晰的认知。此外,纷繁复杂的各类网络信息充斥眼球,这对正处于“三观”塑造阶段的高校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需要他们培养较好的信息辨别能力。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1.重视程度逐步提升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各高校普遍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投入,包括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等,有效提升了师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2.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多数高校已经按照人数比例构建起由专兼职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学生干部及学生心理社团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形成了初步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这些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分配不均

尽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投入有所增加,但仍存在区域、校际间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部分高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及小型高校,心理咨询服务设施落后,专业人员匮乏,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

(二)教育内容单一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性和互动性,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教育内容多聚焦于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应对,缺乏对积极心理学、心理韧性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三)预警机制不健全

高校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发现、评估及干预机制上尚不完善。一方面,心理筛查工具和方法有待更新和优化,以提高筛查的准确性和效率;另一方面,危机干预流程不够明确,各部门间协作不够紧密,导致干预时机延误。

(四) 学生认知偏差

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认为只有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时才需要寻求帮助,忽视了日常的心理调适和预防性干预的重要性。此外,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羞耻感,不愿主动寻求帮助。

(五)专业人才短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短缺是制约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现有心理咨询师数量不足,且部分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和持续的专业发展机会,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

三、下步防范对策

(一)加大资源投入,优化资源配置

政府应加大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财政支持,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及小型高校,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等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同时,高校应合理规划资源配置,确保心理咨询中心设施完善、专业人员充足。

(二)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高校应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将积极心理学、心理韧性、情绪管理等纳入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同时,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式,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三)完善预警机制,强化危机干预

高校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发现、评估及干预机制。一方面,更新和优化心理筛查工具和方法,提高筛查的准确性和效率;另一方面,明确危机干预流程,加强各部门间的协作与沟通,确保干预措施及时有效。此外,还应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关注与跟踪,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

(四) 加强宣传教育,提升认知水平

高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认知水平。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月等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校园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发布心理健康资讯和案例分析;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项目,体验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五)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

高校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一方面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提升现有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来校任教或指导工作;同时鼓励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活动,不断提升其学术水平和国际视野。

四、结论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关注。通过加大资源投入、丰富教育内容、完善预警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积极贡献。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构建更加完善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章烨.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策略浅析[J]. 卫生职业教育, 2024, 42 (02): 143-145.

[2]崔凡.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探析[J]. 山西青年, 2023, (24): 193-195.

[3]佟可欣.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J]. 成才, 2023, (14): 127-128.

[4]施微. 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湖北招生考试, 2022, (04): 58-61.

[5]孙晓妍.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2, 41 (02): 101-10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