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探究
[摘要]:教-学-评一致性是新时期教学的基本要求,能够让教学具有系统化与全面性特点。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主动设计教-学-评一致性的活动方案,而后组织学生一起参与到学习中,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目标实现。为此,教学实践活动设计中,语文教师可以设计教学目标、创新教学与评价方式,对学生参与整本书阅读活动进行全面指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并逐渐进入到深度学习。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探究。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究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在学生素养与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会将主动教作为重点,经常会为学生解释阅读内容表达情感与思想等,很少会让学生主动学。这一教学方式与新课改教学要求不符,而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活动实施,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这对语文整本书阅读活动开展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评一致性对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教-学-评一致性整本书阅读活动开展,符合新时期教学要求,且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教学评价等都会产生影响[1]。一方面,“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活动开展,可以将教学相关进行串联,形成系统性教学体系,这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学的价值,有助于新时期育人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教师根据“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要求设计整本书阅读活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并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活动中、活动后进行全面评价,既可以随时了解教学现状,也可以为完善整本书阅读活动奠定基础。
二、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高段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究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研析,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新时期素质教学目标实现的基础[2]。所以,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实施中,教师要先设定教学目标,并借助目标在学生学习中发挥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促使教变成学。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这样可以保证目标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师要设计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通过短期目标的实现,从而推动长期目标实现,最终完成全面育人任务。
例如,教师为五年级学生讲解上册第四单元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对单元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如,本单元内容主要由古诗词与文章两部分组成,古诗词是《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文章是《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小岛》,这几篇文章都与国家发展、家乡变化等有关。根据大单元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进入到整本书阅读中。还可以设计学习任务群探究活动,让学生先对单元内容进行探究,然后再进入到教师推荐的图书阅读中。因为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设计有指导作用,所以教师通过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单元学习任务群。如,要设计短期与长期目标,以此引领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短期目标:第一,了解单元内容文章相关,学生阅读文章,学习生字,理解文章内容。第二,通过阅读文章,让学生分析文章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并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第三,表达在文章学习后获得启示。长期目标:第一,阅读《少年中国说》这本书,了解写作背景与作者。第二,说一说读后的感受,如何理解看待少年与中国、中国与少年这句话。在教学目标设计好后,要根据学生学习特点设计相应的整本书阅读学习活动。学生不喜欢枯燥的课堂氛围,喜欢自由地讨论。根据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对单元内的文章进行全面分析,并将教学目标设计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以此引导学生从基础学习逐渐进入到学习任务群探究中,从单元文章阅读进入到整本书阅读学习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3]。
(二)设计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中,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有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是关键。小学高学段学生喜欢有趣的事物,教师可以将有趣的事物带到课堂中,通过有趣情境创设,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进入到知识学习中。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使用微课技术播放视频,并在视频中加入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影响,促使学生主动学习[4]。
例如,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教学为例,本单元内容分别选择我国的四大名著,这为教师进行整本书阅读活动奠定基础。如,讲解《草船借箭》这篇文章,首先,教师可以使用微课设计与内容相关的微视频。如,视频内容可以出示诸葛亮成功通过草船借到10万支箭的情境。视频的最后,可以用文字的形式提出:为什么草船上会有这么多箭?这一视频出自哪里?你是否了解过诸葛亮?其次,在有趣的视频情境播放后,教师也可以将问题重复:询问学生是否知道为什么草船上会有这么多箭?在教师将问题抛给学生后,还要主动鼓励学生对内容进行大胆猜想,勇敢的自己的猜想,随后教师要告诉学生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但是自己知道如何寻找答案,并邀请学生与自己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便可以成功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阅读中,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确定课文的出处,了解写作背景等,为整本书阅读活动开展做准备。最后,教师询问学生是否想要知道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还做了什么,并组织学生一起进行“三国演义阅读与分享会”主题活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进入到长期阅读与探究中,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与交流能力提升也有积极意义[5]。
(三)创新教学评价,进行教学指导
在教-学-评一致性活动开展中,教师要重视教学评价活动开展,以往教学评价中,教师会将评价放在最后,并且这一活动并不是每天都在进行,只有在学生考试的时候才会根据考试成绩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无法帮助教师精准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所以,在教-学-评一致性活动开展中,教师要改变这一评价方式。可以主动创新评价方式,将评价插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时,本单元知识主要与世界名著有关,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单元内文章学习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进入到整本书阅读中。以教学《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为例。教师可以先设计学习任务群,然后通过不同评价活动开展,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首先,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任务:第一,《鲁滨逊漂流记》是哪国的文学作品,说一说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第二,鲁滨逊在小岛上都进行过哪些活动?第三,鲁滨逊的人物性格特点是什么?在学生探究任务群时,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如,教师可以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制定学生档案,并根据学生的表现数据分析进行评价。评价档案中,可以包括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等。其次,过程评价后,还需要让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优势与不足,然后通过整本书阅读活动开展弥补不足,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最后,将评价延续到整本书阅读活动中。如,同学们真的十分聪明,可以通过问题分析确定《鲁滨逊漂流记》写的是鲁滨逊“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的故事。故事紧扣一个“险”字,成功塑造了鲁滨逊不畏艰险、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的形象。请问同学们,鲁滨逊在其他的活动中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的呢?这样,学生便可以进入到整本书阅读中。相信同学们在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时一定会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参与整本书阅读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评价学生参与整本书阅读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指导,对学生能力与素养进行培养。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学-评一致性”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重要教学方式。将这一教学方式合理运用到小学语文高段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得到全面教育。所以,教师要积极研究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活动实施方式,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学生学习热情调动与全面指导,让教-学-评一致性贯穿语文教学始终,不断地为语文教师教学提供指导,促进语文教学有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凤.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高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 教师,2023(22):42-44.
[2] 陈晓波,吴欣歆.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引领下的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实施指要[J]. 小学教学,2023(19):4-8.
[3] 赵芝萍,石群,王艳红,等. 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围绕《中国民间故事》教学的沙龙研讨[J]. 教育研究与评论,2022(12):9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