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体育研学旅游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融合路径研究
摘要:本文探讨了高校体育教育与体育研学旅游融合的目标、定位及实施策略。明确融合旨在强化实践教学与理论传授,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出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跨学科资源,强化产学研互动,并引进社会现实困境开展项目式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这些策略在提升教学水平、拓宽学生视野及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有效性。
关键词:体育研学旅游;体育教育专业;融合路径
引言: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高校体育教育正积极探索与体育研学旅游的融合路径。这一融合旨在打破传统教育框架,实现知行合一,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体育人才。本文旨在探讨融合的目标定位、实施策略及其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影响。
一、明确融合目标与定位
在新时期,高校致力于推动体育研学旅游与教育教学紧密融合时,务必清晰界定两者的目标与方向。体育研学旅游的核心目的在于强化实践教学,助力学生实现知行合一这一重要学习目标;而在高校体育教育则更侧重于强化理论传授,着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只有双方都具备明确的目标导向,才能够在教育的各个环节精准发力、有的放矢。首先,高校应立足于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框架,致力于培养既拥有扎实体育教育专业知识,又熟知体育研学旅游市场运作规律与实践操作流程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能够凭借体育教育理论,有效指导体育研学旅游项目的精心设计与多样开展。紧接着,需要细致地明确融合的具体定位。在专业定位上,要巧妙地将体育教育专业与体育研学旅游有机结合,形成极具鲜明特色的专业方向,这就要求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教学等方面大胆创新。同时,还要做好精准的市场定位,深入剖析体育研学旅游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清晰明确目标市场和客户需求。比如,针对青少年群体、家庭游客等不同细分市场,精心设计出极具针对性的体育研学旅游产品。此外,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和体育研学旅游的独特特点,精准确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涵盖体育教育理论知识、精湛体育技能、旅游项目管理、市场营销以及团队协作等多个关键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和丰富多元的实践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所以,高校在推进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研学旅游有机融合的进程中,必须精准把握矛盾双方的融合目标,明确教学定位与方向,以此提升教学水平。
例如,在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 “体育研学旅游设计与实践” 课程中。体育研学旅游的关键在于实践,像组织学生前往户外拓展基地,让学生亲身参与攀岩、定向越野等项目,在实践中理解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引导,实现知行合一。而高校体育教育课堂上,通过讲解运动生理学、体育教学方法等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学校期望培养出的学生,既能依据体育教育理论,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体育研学课程,又能了解市场需求,将课程推向市场。比如,学生要运用运动训练原理,为不同年龄段的学员制定适宜的体能训练方案,融入到研学课程里。在专业定位上,该课程将体育教育与体育研学旅游深度融合。课程设置不仅包含传统体育教育课程,还增设了旅游学概论、市场营销等课程。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分组完成一个体育研学旅游项目策划。实验教学则安排学生到实际的研学旅游基地进行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市场定位方面,学校研究发现,当前青少年体育研学市场需求旺盛,尤其是对培养团队协作和身体素质的项目。于是,学生在课程实践中,针对青少年群体设计了以篮球、足球等团队运动为主题的研学旅游产品,结合体能训练、战术讲解和比赛实践,满足青少年提升体育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需求。在人才核心能力培养上,课程涵盖多个关键领域。学生通过学习体育教育理论知识,掌握如何设计教学环节;通过体育技能训练,提升自身运动水平,以便更好地指导学员;学习旅游项目管理,了解如何组织一次安全有序的研学旅游;市场营销课程帮助学生学会推广研学产品;团队协作能力则在小组项目和实践活动中不断得到锻炼。
二、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当前,在体育研学旅游与体育教育专业相互关联、紧密互动的时期,高校应当积极整合课程资源,全力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学校需要巧妙地将体育研学旅游的相关内容融入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中,诸如体育教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等。与此同时,专门开设体育研学旅游课程,内容包括体育研学旅游理论与实践、体育研学旅游项目策划与设计等。基于此,结合体育研学旅游的特点,引入旅游学、管理学、系统营销学等相关学科,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课程体系,从而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教学实践环节,学校通过引入国内外成功的体育研学旅游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分析、热烈讨论,并认真总结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模拟软件等先进技术手段,逼真模拟体育研学旅游项目策划、组织、实施和评估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实操练习,切实提高其实践技能。另外,还应安排学生参观体育研学旅游基地、体育场馆以及旅游企业,使他们深入了解体育研学旅游市场的实际情况和行业动态,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感。因此,在教学内容层面,高校应依据构建主义理论,大胆尝试构建专业集群,将体育研学旅游与高校体育教育有机地关联结合,从多个学科维度构建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全面综合学习的良好契机。
三、强化产学研互动
产学研互动无疑是当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项关键举措。它如同桥梁一般,紧密连接理论与实践,有力促进知识转化、技术创新以及科研发展。高校应当主动与体育研学旅游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以及政府展开密切合作,全力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等多种方式,实现优质体育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动。学校还应积极联动政府及相关单位,大力引进产学研合作项目,并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资助体育研学旅游相关的科研项目以及学生实践活动等。在此过程中,高校要大力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鼓励体育教育专业的师生勇敢探索体育研究领域的关键技术和难点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比如,通过申请专利、发表论文、参与学术会议等方式,提升高校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和技术实力。将高校体育研学旅游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具体的应用项目,如精心开发体育研学旅游产品、优化体育研学旅游路线,从而显著提升体育研学旅游服务质量,将科研成果切实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高校要成立产学研合作协调小组,专门负责协调各方合作事宜,及时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通过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科学制定合作计划等方式,确保产学研合作能够顺利推进。与此同时,同步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对合作成果进行定期评估,通过设立奖项、表彰优秀合作项目等方式,充分激励各方主体积极参与到产学研合作中,有力推动体育研学旅游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以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一家知名体育研学旅游企业合作为例。首先,高校与体育研学旅游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携手共建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不仅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的平台,还成为了企业进行产品研发与创新的试验田。在实训基地内,学生们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体育研学旅游项目策划与执行中。例如,在一次青少年户外拓展体育研学活动里,学生们运用所学的体育教育知识,设计了一系列富有挑战性且趣味性十足的团队合作游戏,让参与的青少年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其次,双方联合开展科研项目。针对体育研学旅游市场中青少年体育教育课程的开发这一课题,高校的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资深从业者共同组成研究团队。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数据分析以及教学实践,研发出一套集趣味性、科学性、教育性为一体的青少年体育研学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涵盖了多种体育项目,如攀岩、射箭、定向越野等,并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了个性化设计。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高校积极推动研究成果落地。一方面,通过申请专利,对研发的课程体系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另一方面,将课程体系应用到体育研学旅游产品的开发中。经过实践检验,该体育研学旅游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广泛欢迎,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提升了高校在体育教育领域的影响力。
四、引进社会现实困境开展项目式教学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紧密贴合社会发展需求,努力向社会输送复合型人才,以解决社会体育行业领域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困境。而体育研学旅游恰恰能够帮助高校找到相应的项目主题和目标,基于研学旅游敏锐发现当前社会体育发展存在的困境,从而为开展教育教学提供重要参照和依据。在实际发展中,体育研学旅游也面临诸多现实难题,如市场需求不匹配、产品设计缺乏创新、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将这些相关困境引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于项目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行业挑战,有效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环节,高校教师应当密切关注体育研学旅游行业的动态和发展趋势,广泛搜集和深入分析行业面临的现实困境。通过专家访谈、企业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体育研学旅游市场的需求和痛点,根据识别出的现实困境,精心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项目式教学方案,其中应明确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估等多个关键环节。在实践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具体的项目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深入分析现实困境,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在项目实施环节,教师要提供必要的指导,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在此期间,还需引入多方主体共同支持项目的实施,各方主体可提供相应的辅导、支持和帮助,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项目学习成果进行客观点评,共同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切实保证体育教育专业所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能够满足社会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真正有效地解决实际困境。
五、结束语
总体来说,高校体育教育与体育研学旅游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新视角和实践路径。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产学研互动及引进社会现实困境开展项目式教学,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实践能力,还有效解决了社会体育行业面临的现实困境。未来,高校应继续探索和创新融合模式,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志海,杨博良,尹振豪. 基于CDIO教育理念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5, 6 (02): 53-55. DOI:10.20155/j.cnki.issn2096-8485.2025.02.0018.
[2]江吉成,赵光勇,杜志娟,等. 体育高考改革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研究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4, 14 (34): 114-118.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4.34.031.
[3]谭成威.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J]. 体育视野, 2024, (23): 158-160.
[4]石峰.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J]. 体育视野, 2024, (20): 155-157.
作者简介:于继洋 (1984.02),男 汉族 河南郑州人 体育硕士 讲师 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社会体育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