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学历内卷下医学生的心理困境与应对策略:基于学业、就业、社会支持的三维探索

苟单妮 王春嵘 邹银银 王浩
  
大鑫媒体号
2025年11期
牡丹江医科大学

摘要:随着我国医学教育规模在近些年持续扩张,医疗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逐渐失衡,招聘门槛不断攀升,由此引发了“学历通胀”现象以及学历内卷问题。这一状况导致医学生群体中消极情绪开始蔓延,职业信念也有所动摇。这种现象不仅对医学教育的本质造成了扭曲,还为未来人才结构埋下了潜在隐患。本研究聚焦于学业内卷、就业压力、社会支持这三个关键维度,展开了全面且深入的探究。研究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剖析医学生心理困境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背后成因,并据此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包括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强化学业与就业指导工作、组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以及增强家校合作和社会支持力度等。本研究旨在全方位提升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助力他们有效应对学历内卷环境,最终实现自身职业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医学生、学业内卷、就业压力、社会支持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被确立为重大任务,同时着重指出需“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 。《“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也将心理健康相关内容纳入发展目标。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然成为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走向的重要公共卫生议题。然而,随着学历内卷态势不断加重,数量日益增多的医学生滋生出焦虑、倦怠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

内卷,作为一个网络热词,最初描述的是某种文化模式发展至特定阶段,陷入既无法维持稳态,又难以实现新形态转变,仅能在内部不断复杂化的现象。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众多高校学生借其表达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者是那种看似自愿实则无奈的竞争状态【1】。近年来,国家对医疗卫生领域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大量资源持续注入,推动国内医疗行业迅猛发展。然而,在这繁荣景象背后,一个愈发突出的问题逐渐浮现——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悄然改变,逐步走向饱和。过去,各大医学院校为契合社会对医疗人才的需求,纷纷扩大招生规模。

一、医学生心理困境的具体表现

1.1学业维度

在高等教育领域,医学生群体面临着较为突出的学业内卷问题,主要反映在复杂的课程体系以及繁重的学习任务方面。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广泛,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其知识体系不仅庞大,更新速度也很快。为在学业中收获出色成绩,进而获取保研资格、赢得奖学金等优质发展机遇 ,他们往往要利用大量课余时间投入学习。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学习,使他们极易滋生焦虑、疲惫等负面情绪,对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均产生了不利影响。

1.2就业维度

当下,医学生承受着显著的就业压力。一方面,医学教育规模持续扩张,医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就业市场的竞争态势愈发激烈。另一方面,医疗行业对人才的标准不断攀升,不仅看重扎实的专业知识、临床技能,还注重学历水平、科研能力与实践经验 。众多医学生忧虑难以契合用人单位的高要求,难以觅得理想岗位,对未来职业发展深感迷茫与担忧,这种就业压力极大地冲击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1.3社会支持维度

医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普遍偏低。在学业与就业重压之下,家庭、学校、社会给予的支持难达需求。家庭中,部分家长因对医学专业和职业发展了解有限,难以给予有效引导与心理慰藉;学校虽提供学习与就业指导,可心理支持体系不完善,师生交流也不够深入;社会上,针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支持资源稀缺,专业咨询与援助机构匮乏。这些致使医学生承压时缺少有力支持,心理负担日益沉重【3】。

二.医学生心理困境的形成原因

2.1 学业与就业的紧密联系

学业内卷与就业压力呈现出明显的正向关联。在学历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医学生为于就业市场谋得优势,只得全力提升学业成绩与学术水准。他们投入更多时间精力用于学业,追求更高学历与更多证书来增强竞争力。

2.2 学业对社会支持的削弱

学业内卷和社会支持呈现出明显的负向关联【2】。在学业竞争极为激烈的状况下,医学生把大量时间与精力聚焦于学习,致使社交活动大幅减少,同家人、朋友以及社会的关系渐渐疏离。他们缺乏充足精力和时间维系人际关系,很难从外界获取足够的情感支撑与实际援助。

2.3 社会支持对就业压力的缓解作用不足

社会支持与就业压力呈显著负相关。然而医学生社会支持程度偏低,致使其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未能充分彰显。

2.4 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社会支持在学业内卷与就业压力之间起到中介作用。高学业内卷导致社会支持减少,而社会支持不足又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压力。当医学生在学业上遭遇困境时,由于缺乏社会支持,他们难以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应对压力,从而将这种负面情绪带入到就业过程中,增加了就业压力。

三、医学生心理困境的应对策略

3.1 学业维度的应对策略

3.1.1 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学校应依据医学专业特性与社会需求,对课程设置予以优化,精简课程内容,防止课程重复与过度专业化。与此同时,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像问题导向学习、案例教学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成效。削减不必要的考试和作业负担,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价值观。

3.1.2 加强学业指导与心理辅导

构建完备的学业引导机制,为医学生分别配备专属学业导师,协助其拟定科学的学业计划,化解学习进程中的难题。与此同时,强化心理健康培育与咨询,设置心理健康相关课程,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助力医学生应对学业压力引发的心理困扰。还应定期举办学习经验分享活动,促使学生交流学习体会与技巧,彼此激励、相互扶持。

3.2.1 强化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

学校应强化对医学生就业引导,设置系统化就业指导课程。同时,邀请医疗领域专家与用人单位负责人开展就业讲座及研讨会,使学生知悉就业市场态势与用人单位需求。协助医学生拟定个性化职业规划,明晰职业发展方向,提升就业竞争力,以更好地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

3.2.2 拓宽就业渠道与实践机会

高校应主动和各类各级医疗机构、科研院所搭建合作桥梁,以此拓展医学生的就业路径。通过组织实习、见习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给予学生更多实操机会,助力他们在实践进程中积攒经验。同时,倡导医学生自主创业,为其供给创业培训和政策扶持,塑造优良的创业环境,全方位促进医学生的职业发展。

3.3 社会支持维度的应对策略

3.3.1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设计而成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缓解医学生就业压力成效显著。学校可举办丰富多元的此类活动,像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心理拓展实践、压力应对工作坊等。借助这些活动,助力医学生深化自我认知,提升心理调适技能,推动学生彼此交流互动,进而强化其社会支持体系。

3.3.2 加强家校合作与社会支持

学校需强化与家长的交流协作,定时向家长通报学生学业及生活状况,使家长知悉医学生遭遇的压力与难题。

四、结论

学历内卷下医学生在学业、就业和社会支持三个维度面临着复杂的心理困境,这些困境相互影响,严重制约了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职业成长。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学业和就业指导、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以及加强家校合作与社会支持等多维度的应对策略,可以有效地缓解医学生的心理困境,提升他们的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体系,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参考文献

[1]田梦.大学生内卷化的自利归因偏差及积极心理应对[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4,16(02):60-63+92+98.

[2]张延萍.大学生学业内卷、就业压力和社会支持的关系及团体辅导干预效果研究[D].西南大学:2024.

[3]祁琪琪.医学生就业压力、社会支持、心理韧性与就业焦虑的关系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2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