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学前教育场域中协同育人体系的课程化探索:基于家园社联动的“行走课程” 实证研究

叶婷
  
大鑫媒体号
2025年18期
常州市新北区百丈中心幼儿园

摘要:本论文聚焦学前教育领域家庭、幼儿园、社会教育资源分散、协同不足的现实困境,以 “行走课程” 作为创新载体,深入探索家园社联动的协同育人体系课程化发展路径。通过系统分析学前教育协同育人的迫切需求与 “行走课程” 独特的育人特性,精心构建家园社联动的课程设计框架,并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多个关键维度展开全面深入的实践研究。实证研究结果充分表明,“行走课程” 能够有效整合家庭、幼儿园、社会多元教育资源,显著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切实促进家园社协同育人效能的提升,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范例与理论参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协同育人;家园社联动;行走课程;课程化

一、足印拓新程,童心绘未来

在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基石,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单一主体的学前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多元需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这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家园社合作大多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活动层面,缺乏系统性、课程化的协同育人机制。这种现状导致家庭、幼儿园、社会三方教育资源难以形成合力,无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

“行走课程” 以幼儿的社会实践为核心,打破了传统幼儿园教育的空间限制,为打破教育场域壁垒提供了全新的突破口。它将幼儿从封闭的幼儿园环境带入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习和成长,为学前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叩响共育之门:学前协同育人需求与 “行走课程” 的双向奔赴

2.1 学前教育协同育人需求分析

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认知发展主要依赖于直观体验。家庭、幼儿园、社会在学前教育中各自拥有独特的教育资源优势: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课堂,能够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成长;幼儿园拥有专业的教育指导,能够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计划,引导幼儿全面发展;社会则拥有丰富多样的实践场景,如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社区等,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实践机会。

然而,当前家庭、幼儿园、社会三方在合作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信息不对称导致三方之间沟通不畅,无法及时了解彼此的教育需求和资源优势;目标不一致使得三方在教育过程中难以形成合力,甚至出现教育理念冲突的情况;资源碎片化则导致教育资源无法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造成资源浪费。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亟需构建课程化的协同育人机制,以实现三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协同发展。

2.2 “行走课程” 的育人特性

“行走课程” 以幼儿的社会行走、实践体验为核心,具有以下三大显著特性:

其一,场域开放性。“行走课程” 打破了幼儿园围墙的限制,将教育的场域从封闭的幼儿园教室延伸至社区、自然与社会的各个场所。幼儿不再局限于在幼儿园内学习,而是能够走进社区、亲近自然、体验社会生活,在广阔的空间中感受不同的环境和文化,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其二,资源整合性。“行走课程” 强调联动家庭、社区等各方资源,将家庭的生活资源、社区的实践资源与幼儿园的专业教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和体验机会,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求。

其三,实践导向性。“行走课程” 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引导幼儿观察、体验、探究等方式,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幼儿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种实践导向的育人方式高度契合学前教育的规律和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三、路线图的成长密码:家园社联动 “行走课程” 的设计解码

3.1 课程设计原则

(1)协同共生原则

协同共生原则的理论基础源于系统论与协同理论,强调在 “行走课程” 中,家庭、幼儿园、社区三方并非独立个体,而是构成一个有机的教育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明确各方角色分工是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前提。

(2)儿童本位原则

儿童本位原则以儿童发展心理学为理论支撑,强调在 “行走课程” 设计中,要始终以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幼儿正处于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快速发展的阶段,其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了课程设计必须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

(3)实践创新原则

实践创新原则立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幼儿通过在实践中主动探索和体验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结合地方特色资源开发课程内容,能够让课程更具生活气息和独特魅力。

3.2 课程目标体系

(1)认知目标

认知目标旨在帮助幼儿拓展丰富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深入了解社会常识与自然现象,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力和科学的认知能力,使幼儿对周围的世界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在 “行走课程” 中,幼儿走出幼儿园的围墙,接触到真实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例如,在 “超市购物体验” 课程中,幼儿了解超市的功能分区、商品分类、购物流程等社会常识,学习认识货币、比较商品价格等生活技能。在 “四季变化探索” 课程中,幼儿通过观察不同季节植物的生长变化、天气特点、动物的活动规律等自然现象,积累丰富的自然知识,形成对自然世界的初步认知。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幼儿的观察力得到锻炼,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认知能力不断提升,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2)技能目标

技能目标着重提升幼儿的观察、表达、合作等综合实践能力。在 “行走课程” 的实践活动中,幼儿的各项技能得到有效锻炼。例如,在 “社区建筑观察” 活动中,幼儿需要仔细观察社区内不同建筑的形状、结构、用途等,锻炼了观察能力;之后,幼儿要将自己的观察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同伴和教师进行交流分享,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在 “团队搭建游戏” 课程中,幼儿分组合作,共同设计和搭建建筑物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需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合理分工,相互协作,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3)情感目标

情感目标致力于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幼儿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培养幼儿的爱心和同情心。同时,通过 “行走课程” 的开展,增强幼儿对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归属感,让幼儿感受到来自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关爱和温暖,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例如,在 “关爱社区老人” 课程中,幼儿走进社区养老院,为老人表演节目、陪老人聊天、帮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社会责任感。在 “幼儿园大家庭” 活动中,幼儿参与幼儿园的各项集体活动,与同伴和教师共同生活、学习,感受到幼儿园的温暖和团结,增强对幼儿园的归属感。通过这些课程活动,幼儿在情感上得到丰富和满足,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3 课程内容框架

(1)家庭模块

家庭在 “行走课程” 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重要课堂。家庭模块主要开展亲子共探社区环境、家庭劳动教育等活动。亲子共探社区环境活动能够增进亲子关系,同时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例如,组织亲子共探社区环境活动时,家长与幼儿可以共同寻找社区中的公共设施,如垃圾桶、健身器材、路灯等,了解这些设施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在寻找和探索的过程中,家长引导幼儿观察设施的特点,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并一起寻找答案。通过这种方式,幼儿不仅了解了社区环境,还培养了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家庭劳动教育也是家庭模块的重要内容,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参与不同的家庭劳动。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可以让他们参与简单的劳动,如整理自己的玩具、衣物等;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可以让他们参与洗碗、扫地、浇花等家务劳动。通过家庭劳动教育,让幼儿在劳动中体验生活,培养自理能力和责任感,同时也让幼儿理解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恩。

(2)幼儿园模块

幼儿园在 “行走课程” 中承担着课程方案设计、活动指导与资源统筹的核心任务。教师作为课程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者,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结合家庭和社区的资源,精心设计课程方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方法和评价方式,确保课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例如,在设计 “环保小卫士” 课程时,教师首先明确课程目标是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然后根据目标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如组织幼儿参观垃圾处理厂,了解垃圾的处理过程;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让幼儿制作宣传海报,向社区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幼儿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教师要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同时,幼儿园还要负责统筹家庭和社区的资源,与家长和社区保持密切沟通,协调各方关系,为 “行走课程” 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例如,幼儿园与社区合作,邀请社区志愿者参与课程活动,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3)社会模块

社会模块主要是对接博物馆、公园、消防站等社会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这些社会场所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够为幼儿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实践机会。例如,组织 “小小消防员体验日” 活动,带领幼儿走进消防站,参观消防车、消防设备,聆听消防员讲解消防知识和火灾逃生技能,让幼儿亲身体验消防员的工作和生活。通过这类主题实践活动,幼儿不仅了解了消防知识,增强了安全意识,还培养了对消防员职业的尊重和敬佩之情。在 “博物馆奇妙之旅” 课程中,幼儿走进博物馆,参观历史文物、艺术作品等,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了解历史文化知识,感受艺术的魅力。这些活动让幼儿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和成长,拓宽幼儿的视野,增强幼儿的社会认知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让幼儿感受到社会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培养幼儿对社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四、脚印里的实证探索:“行走课程” 家园社联动的实践追踪

4.1 研究设计

本研究选取某幼儿园大班的两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实施家园社联动的 “行走课程”;另一个班级作为对照班,采用传统的幼儿园课程。研究周期设定为 1 学年,通过多种方法收集数据,包括观察记录、幼儿作品分析、家长与教师访谈等。观察记录主要记录幼儿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和行为变化;幼儿作品分析则通过对幼儿绘画、手工制作等作品的分析,了解幼儿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情况;家长与教师访谈旨在了解家长和教师对课程的看法和建议,以及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2 课程实施案例:“社区植物探秘”

在 “社区植物探秘” 课程实施过程中,家庭、幼儿园和社区各司其职,紧密配合:

家庭任务方面,家长与幼儿共同走进社区,寻找各种植物,用手机拍照记录植物的形态,并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他人等方式标注植物的名称。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与幼儿共同探索,增进了亲子关系,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幼儿园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开展植物分类讨论活动。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自己拍摄的植物照片,让幼儿根据植物的叶子形状、花朵颜色、生长环境等特征进行分类。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此外,教师还指导幼儿绘制植物观察日记,让幼儿用绘画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自己对植物的观察和感受,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植物的认识和理解。

社区联动环节,邀请园艺师走进社区,为幼儿讲解植物的生长知识,包括植物的生长过程、生长条件、养护方法等。园艺师生动形象的讲解让幼儿对植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讲解结束后,园艺师带领幼儿参与社区植物养护活动,如浇水、施肥、除草等,让幼儿亲身体验植物养护的过程,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和爱护植物的情感。

4.3 效果分析

经过 1 学年的研究,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班幼儿在多个方面的表现显著优于对照班。在社会认知方面,实验班幼儿对社区设施功能的认知率提升了 40%,这表明 “行走课程” 有效地帮助幼儿了解了社区环境,增强了社会认知能力;在合作能力方面,实验班幼儿在小组任务中的完成度提高了 35%,说明 “行走课程”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在家园互动频率上,实验班家长参与活动的比例从 60% 提升至 85%,充分体现了 “行走课程” 促进了家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增强了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参与度。同时,通过对教师和家长的问卷调查显示,他们对 “行走课程” 的满意度达到了 92%,这进一步验证了 “行走课程” 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五、路途中的反思手记:“行走课程” 协同育人的优化新路径

5.1 现存问题

(1)三方资源整合效率不足。在 “行走课程” 实施过程中,虽然家庭、幼儿园、社区都参与其中,但部分社区合作仅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持续性。社区提供的资源和支持有限,无法充分满足课程实施的需求,导致三方资源整合效率不高,难以形成强大的协同育人合力。

(2)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目前的课程评价主要侧重于对幼儿学习成果的评价,缺乏对协同育人效果的全面、系统评价,尤其是缺乏量化指标。评价方式单一,没有充分考虑家庭、幼儿园、社区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无法准确反映 “行走课程” 的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不利于课程的改进和优化。

5.2 优化建议

(1)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建立家庭、幼儿园、社区三方定期沟通会议制度,明确各方职责清单,及时交流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需求。通过沟通机制,加强三方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提高资源整合效率,确保 “行走课程” 的顺利实施。

(2)开发数字化课程管理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课程管理平台,实现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资源共享与过程监控。通过平台,各方可以及时上传和分享课程资源,了解课程实施的进展情况,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提高课程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3)构建 “幼儿发展 + 合作效能” 双维度评价体系。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幼儿的发展,还纳入家长、社区人员的反馈机制,对家庭、幼儿园、社区的合作效能进行评价。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 “行走课程” 的实施效果,为课程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

六、步履不停,育见未来

本研究通过对家园社联动 “行走课程” 的实践探索,验证了家园社联动在学前教育协同育人中的可行性与实效性。“行走课程” 能够有效整合家庭、幼儿园、社会多元教育资源,显著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促进家园社协同育人效能的提升,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李中英. 基于儿童友好理念的家园社协同育人困境及其破解策略[J]. 教育评论, 2025, (04): 69-78.

[2]郭红伟. 协同育人下家园社共育模式构建的有效策略[J]. 辽宁教育, 2024, (22): 83-85.

[3]张瑜. 以儿童为中心——家园社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方法[J]. 家长, 2024, (26): 61-6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