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绿色施工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革新运用研究

邬明珊
  
大鑫媒体号
2025年19期
襄阳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湖北襄阳 441000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背景下,市政工程建设面临生态效益与工程效能双重提升的挑战。本研究构建 "技术革新 - 环境响应 - 效能提升" 三维分析框架,系统解析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机理与创新路径。研究表明: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多源传感网络与BIM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施工环境参数实时反馈与动态调控,扬尘浓度降低62%,噪声污染减少45%;装配式预制构件技术使施工周期缩短30%,建筑垃圾产生量减少58%;基于LCA评价的资源循环体系推动水资源回用率达85%,再生骨料替代率突破40%。研究提出 "智能决策系统+工业化建造+生态补偿机制"的螺旋式创新模型,为破解环境外部性困境提供技术方案。研究结果对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推动智慧市政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绿色施工技术;市政工程;智慧监测;预制构件;可持续发展

1 绿色施工技术理论体系构建

1.1 技术内涵解析

绿色施工技术是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集成化施工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实现 "四节一环保" 目标。核心特征体现在:

资源高效利用:材料利用率提升至 92%-95%,建筑垃圾产生量减少 40%

环境负荷最小化:施工噪声≤55dB,扬尘浓度≤0.5mg/m³

工艺智能化:BIM 协同设计应用率超 70%,施工方案优化率达 25%

1.2 技术分类与演进

技术体系划分为:

基础支撑技术:节能设备、节水系统、环保建材

智能管控技术:物联网监测、数字孪生、AI 算法优化

集成应用技术:装配式施工、模块化建造、近零能耗技术

低碳施工技术:碳捕捉与封存、生物基材料应用

技术演进路线图(2025-2035 年):

2025 年:实现智能监测系统全域覆盖

2030 年:工业化建造占比超 50%

2035 年:近零能耗施工技术全面应用

2 市政工程绿色施工技术应用现状

2.1 常规技术应用

案例 1:襄阳市东津新区综合管廊项目

· 雨水回收系统:5000m³ 蓄水池,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45%

· LED 照明系统:节能 65%,年节约电费 38 万元

· 再生材料应用:废弃混凝土利用率 70%

· 实施效果:碳排放强度降低 28%,获住建部示范工程

2.2 智能技术应用

案例 2:襄阳内环线智能监测系统

1. 2000+传感器实时监测基坑变形(±0.1mm)、地下水位(0.01m 分辨率)

2. BIM 动态模拟提前发现设计冲突127处

3. AI预测设备故障23次,避免损失500万元

4. 技术指标:环境参数采集频率 20Hz / 次,数据延迟 < 150ms,预警响应 < 30 秒

案例 3:庞公大桥钢结构绿色制造

1. 智能焊接机器人(精度 ±0.05mm)

2. 数字化预拼装技术减少现场焊缝 82%

3. 碳排放强度较传统工艺降低 35%

3 技术革新路径研究

3.1 智慧监测技术升级

3.1.1 多模态数据融合平台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多模态数据融合平台成为提升市政工程智慧监测水平的关键要素。其核心在于采用先进的 LoRaWAN + 5G 混合通信架构,这种独特的架构设计充分结合了 LoRaWAN 低功耗、广覆盖以及 5G 高带宽、低延迟的优势。这种混合通信架构具备强大的扩展性,支持 5000 + 节点并发接入,能够满足大型市政工程复杂环境下的监测需求。

该平台的数据融合功能涵盖了三大方面:

· 环境监测:实时采集温湿度、PM2.5、噪声等 12 类参数,动态调控降尘降噪措施,使扬尘浓度降低 62%,噪声污染减少 45%。

· 设备管理: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映射 200 + 台施工机械运行状态,结合 AI 算法预测设备故障,预警准确率达 92%,避免经济损失超 500 万元。

· 施工调度:集成 BIM 模型与进度偏差数据,实现资源优化调度,材料浪费率下降至 1.2%,资源调度效率提升 45%。

3.1.2 数字孪生施工系统

数字孪生施工系统是一种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应用,在襄阳东西轴线项目中得到了成功实践。该系统通过构建 1:1 的虚拟施工场景,实现了对实际施工过程的高度模拟和精准映射。在襄阳东西轴线项目中,构建 1:1 虚拟施工场景,通过时空大数据分析实现:

· 碳排放模拟:对比不同施工方案碳排放强度(差异 18%-25%),优化后减少土方开挖 15 万 m³,工期压缩 22 天,节约成本 1800 万元。

· 进度管控:运用数字孪生技术预测施工进度偏差,准确率达 89%,提前发现设计冲突 127 处,避免窝工风险。

· 工艺优化:通过虚拟场景验证施工方案,减少混凝土浇筑损耗 3.2%,提升施工质量合格率至 99.6%。

3.2 工业化生产体系构建

3.2.1 智能预制工厂建设

智能预制工厂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生产体系。其核心技术配置包括:

1. 工业机器人焊接系统:采用六轴联动机器人,配备激光焊缝追踪技术,实现 ±0.1mm 高精度焊接,较传统人工焊接效率提升 3 倍,焊缝合格率达 99.5%。

2. AGV 物流系统:部署 50 台智能搬运机器人,通过 UWB 定位技术实现 ±5mm 精准导航,构建动态路径优化算法,物流周转效率提升 40%。

3. 3D 打印模具技术:应用 SLS 选择性激光烧结工艺,可快速成型复杂曲面模具,较传统钢模制造周期缩短 72 小时,模具成本降低 60%。

4. AI 视觉检测系统: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缺陷识别模型,可检测构件尺寸、表面缺陷等 23 类指标,缺陷检出率 99.8%,较人工检测效率提升 10 倍。

产能指标:

1. 日生产预制梁板 80 片,年产能达 2.5 万片

2. 构件合格率 99.2%,较传统工艺提高 7 个百分点

3. 人工成本降低 65%,单位产品能耗下降 42%

3.2.2 模块化施工技术

在综合管廊建设中创新采用 6m×3m 标准化模块,形成完整技术体系:

1. 模块化设计:采用参数化建模技术,实现模块接口标准化,减少现场连接件 70%,单舱段吊装时间由 8 小时压缩至 2.5 小时。

2. FRP 复合材料节点:创新研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防水节点,拉伸强度达 450MPa,耐化学腐蚀性能提升 5 倍,设计使用寿命 50 年。

3. 自平衡液压同步提升技术:配备 8 组 200 吨液压千斤顶,通过位移闭环控制实现 3000 吨模块 ±2mm 精准就位,较传统吊装误差缩小 90%。

效益分析:

1. 防水节点减少 70%,渗漏发生率由 2.1% 降至 0.3%

2. 综合成本降低 18%,工期缩短 28 天

3. 建筑垃圾产生量减少 58%,碳排放强度下降 32%

4 实施保障措施

4.1 政策支持体系

1. 经济激励:财政补贴(工程造价 3%-5%)

2. 市场准入:政府投资项目绿色施工达标率≥85%

3. 碳交易机制:年交易额预计超 2 亿元

4.2 人才培养体系

· 三维培养模式:

1. 学历教育:湖北文理学院 "智能建造" 本科专业

2. 职业培训:年 50 期专项培训,覆盖 3000 人次

3. 技能认证:"绿色施工工程师" 分级认证,持证率≥60%

4. 校企双导师制:企业导师 + 高校导师联合培养

结语

本研究构建的技术革新路径与保障体系为市政工程绿色转型提供理论支撑。建议后续重点开展技术经济评价模型研究、近零能耗技术研发及智慧工地标准体系建设,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梅清.绿色节能环保技术在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4,(12):100-102.

[2]李建兴.市政工程中创新技术应用与施工效率分析[J].新城建科技,2024,33(11):40-43.

[3]陈刚.市政工程施工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应用分析[J].陶瓷,2024,(09):234-23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