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期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优化策略
摘要:面对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课题。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新时期,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本文剖析了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通过创新教学策略,旨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为其成长筑牢心理根基。
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优化策略
引言
伴随着社会的迅猛进步和日常生活的快速节拍,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和挑战日益增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培育课程正致力于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提升其心理适应能力及心理韧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持及保障。因此,探索和实践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创新举措,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教育手段,协助学生更有效地应对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难题,实现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既有理论价值也有实践意义。
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生学习成长的需要
初中阶段,学业任务加重,竞争激烈。学生面临着来自家长、老师和自身的高期望,易引发焦虑、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推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培养学生好的思维能力和专注力,培养优良的学习习惯,秉持正向的学习心态,引导学子确立恰当的学习追求与价值观念,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更愿意去探索新知识,勇于挑战新难题。
1.2 提高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通过系统的情绪管理知识传授,使学生识别并理解自身的情绪状态。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涵盖的情绪识别、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等内容,可帮助学生掌握一系列科学的情绪管理方法,如深呼吸、正念冥想和情绪日记。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可确保学生在情绪管理方面获得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有效预防情绪失控现象的发生。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监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管理习惯。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反思练习、自我评估和情绪记录等环节,可使学生不断审视自己的情绪反应,并通过持续的练习优化情绪调节策略。可见,借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可更好地理解情绪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学会在冲动时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减少因情绪失控导致的冲突和矛盾。
2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2.1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识别与干预滞后
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手段有限,主要依赖心理测评和教师观察,心理测评量表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有待提高,教师观察易受主观因素影响,难以及时、准确发现潜在心理问题。问题出现后,干预措施缺乏专业性和有效性,部分学校心理辅导室设备简陋、功能单一,无法提供专业心理辅导和治疗,对于严重心理问题学生,转介机制不健全,不能及时转介到专业医疗机构,延误治疗时机。
2.2 师资力量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配备不足是普遍问题。部分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由非心理健康专业背景的教师承担,这些教师虽有教育经验,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欠缺,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心理需求。而且,心理健康教师职业发展受限,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方面缺乏优势,职业晋升路径受阻,导致其工作热情与专业技能提升受挫,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高质量开展。
3 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改进措施
3.1 建立信息化档案,关注学生心理变化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系统亦称作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库。相较于纸质版档案,信息化档案的容量更大,记录与调阅的方式更加灵活,方便教师的全面管理。科学建立信息库能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信息化管理,达到教学相长的教育效果。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心理发展情况,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变化,为每位学生构建心理健康资料库,准确描述和记录其心理健康情况,形成类目清晰的电子档案。同时,教师还可借助信息化工具,依据学生性格特点、心理健康水平的不同,分类管理电子档案,定期更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数据,建立动态化的心理健康成长档案,为后续组织心理健康教学提供学情参考。
3.2 优化校园心理健康文化氛围
为了提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文化氛围,打造乐观、关爱、支持的心理文化环境,提升学生成长氛围,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在实践中,学校先要树立科学的心理价值观。向学生传递健康、积极的心理价值观,使得学生的三观得到优化与塑造,使其心理状态得到优化。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可以围绕着自我认知、情感管理与压力管理等话题,鼓励学生可以科学地看待个人的思想情感与情绪,为学生传授处理问题的方法。另外,学校要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服务,创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比如,可以成立心理咨询室,使得学生可以得到心理辅导,及时消除其内心存在的不良情绪。除此以外,学校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积极地与社会组织、专业机构进行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心理服务,确保学生心理困扰得到及时疏导。最后,创建友善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要营造团结、互助、尊重、友善的文化氛围,使得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使其感受到幸福感。
3.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招聘力度,依照学校学生规模,按照既定比例充足配置专业心理指导教师,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和稳定性。同时,完善心理健康教师职业发展体系,在职务评级、业绩考核中实施优惠政策,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职称评定系列,提高心理健康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构建分层分类的教师培训体系,对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提升教学、咨询、危机干预等专业能力;对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让教师熟悉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和心理辅导技能,并在教学及班级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学。此外,还可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定期到校指导,举办教师学术研讨活动,以拓宽教师的眼界,增强其专业能力。
结语
新时代起始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极为关键。当前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面临诸多挑战,采取有效策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持续且复杂的任务,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氛围,助力他们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岳清荣.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刍论[J].成才之路,2024(12):133-136.
[2]荣运红.如何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团体辅导课[J].课堂内外(初中教研),2023(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