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高校校园景观环境优化提升策略研究

朱灿
  
大鑫媒体号
2025年31期
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成都 610500

[摘要] 校园绿地作为高校育人体系的关键构成要素,不仅是开展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物质载体,更承担着构建环境育人场域的核心功能。通过实施全要素治理体系——系统优化空间形态多样性、构建科学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精准配置水体景观与艺术小品等环境要素,可有效构建公平共享的绿色空间体系。这种空间优化策略既能提升校园景观空间的生态服务效能与健康促进品质,更能通过环境隐性教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绿地空间对使用者心理健康的多维支持,从而全面激活校园绿地的育人价值与心理干预效能。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高校校园景观;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其核心理念在于关注个体的优势、幸福感和心理成长,而非仅仅聚焦于心理问题的修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视角强调通过环境设计、活动引导等方式,主动促进学生心理资本的积累,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等积极心理品质。这种教育模式认为,高校校园景观环境作为学生日常接触最密切的物理空间,其设计要素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理状态,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具体而言,校园景观可通过提供自然接触机会、促进社交互动、激发积极情绪等方式,支持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心理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也在我们国家推广开来。我们国家是从研究幸福感开始而涉及积极心理这方面的研究,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其理论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和推广。比如在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课堂教育、以及灾后心理重建中都得到了相对广泛的应用。尽管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为很多的领域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但作为舶来品,积极心理学在国内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于对积极心理学理论方面的阐述。在校园绿地环境领域的研究还较少。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环境优化作为培育心理资本的核心策略,通过系统性重构校园景观空间,构建起预防与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干预体系。校园绿地作为嵌入日常学习生活的“微自然系统”,其设计维度呈现三重逻辑:可达性设计确保环境资源公平可及,通过绿地圈等空间规划原则,将心理疗愈功能融入通勤路径;空间类型学构建满足多样化心理需求,从私密性树丛到开放性草坪的梯度设计,适配个体静思与群体社交的不同场景;景观要素工程则强调五感协同,通过季相植物配置、水景声学设计及芳香植物应用,营造沉浸式心理恢复场景。

2.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的重要转向,其理论内核深刻影响着教育实践范式。该理论体系突破传统心理学的疾病模型,转向关注人类优势与潜能的开发,主张通过培育积极心理品质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最大化。在积极心理学的框架下,全面发展被定义为认知能力、情感智慧与社会性发展的有机整合,这种发展观要求教育环境超越单一的知识传授功能,成为促进个体心智成长的生态场域。

3.构建积极校园氛围

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的重要理论转向,其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已超越传统心理矫治范式,转向构建以心理资本培育为核心的生态系统。这种教育理念将校园景观环境视为隐性课程载体,通过空间叙事与场所营造,在潜移默化中塑造青年学子的精神家园。当规划者将地域文化基因植入景观设计,通过地域文化符号重构空间记忆时,校园便不再是功能主义的建筑集群,而成为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容器。纪念林中的参与式种植活动,使校友精神通过树木年轮得以延续;历史廊道的场景复原,让新生在行走间完成对学术传统的认知内化。当校园景观成为文化传承的活态载体,青年学子在环境浸润中自然生长出对学术共同体的认同,这种归属感又反哺为创新实践的文化自觉,形成校园精神传承的良性循环。

三、高校校园景观环境在校园中的现实意义

1.是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绿地作为高校育人体系的核心载体,其精神价值与空间特质持续影响着青年学子。作为大学生日常社交休闲的核心场所,校园户外环境不仅承载着功能、审美与生态价值,更通过空间设计激发积极行为,提升生活幸福感与情绪状态。青年期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高峰,在学业、职业规划及人际交往中呈现阶段性特征,加之个体在生理心理、空间感知及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导致其对校园景观存在多元化需求。当前大学生群体因学业压力等因素,心理问题频发,抑郁情绪突出,尤其在工科院校中,情绪引导与心理教育任务艰巨。因此,在坚持发展性教育原则下,亟需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心理健康实践,通过塑造积极人格、培育正向情绪、发展心理韧性,实现认知成长与心理资本积累,这对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战略意义。

2.是高校素质教育的物质载体

校园绿地作为高校素质教育核心载体与第二课堂,既是校园建筑的生态延伸和美学点缀,更通过景观要素、植物特性等途径对大学生产生深层影响。研究表明,其自然属性可经由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维度刺激,在生理层面调节痛感、改善疲劳,在心理层面提升积极情绪、缓解焦虑压力,尤其对抑郁干预和注意力恢复具有显著作用。这种环境干预机制不仅构建了促进师生健康的物质空间,更通过形态、色彩、质感等设计要素,潜移默化地培养环境审美感知,为校园环境中积极心态的塑造提供重要支持。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校园景观环境的优化提升策略

校园绿地不仅作为承载日常体力活动的基础性场所,更通过多感官体验机制激发使用者的持续使用意愿。当个体在绿地环境中进行自然接触、景观观赏等行为时,会形成“环境-行为”的正向反馈循环,促使肢体活动与精神互动自然发生,从而构建主动式健康行为的支持性空间载体。基于这一认知框架,研究提出应把握校园绿地建设的关键契机,系统解析大学生群体在绿地使用过程中面临的多维度制约因素——包括景观要素配置、时空可达性等环境变量,以及由此产生的生理响应、心理感知与行为模式差异。通过整合空间偏爱度评估、环境体验量化分析等研究方法,揭示不同大学生群体对绿地环境的差异化需求特征,最终构建既符合青年学生行为特质,又能引发积极环境认同的校园绿地空间设计范式。

1.丰富校园绿地空间类型

空间类型学研究揭示,环境功能适配性与景观感知效果取决于空间形态的差异化配置。通过景观元素的多维组合与科学配置,可构建具有场所精神的空间序列,而合理的空间布局与形态设计则是营造人性化园林景观的核心策略。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实证观察表明,校园绿地使用存在显著的行为模式差异:女性群体更倾向于选择外向型社交空间,偏好具有开放视野与群体互动特质的公共领域;男性群体则更注重内向型独处体验,倾向通过地形高差、密植植被等环境要素构建半私密-私密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使用者在景观参与中表现出更强的合群性行为倾向。因此,现代校园绿地设计需构建多层次空间系统,既要设置满足集体活动的向心性开放场所,也应通过微地形塑造、垂直绿化界面及蜿蜒路径系统,创造具有领域感与安全感的私密空间。这种空间层次配置不仅满足青年学生的环境心理需求,更能通过空间尺度的适度围合与开放,激发积极情绪体验,增强使用者对环境的安全感知与情感认同。

2.优化校园景观空间植物配置

现代校园绿地设计应构建全周期植物景观体系。通过引入多层次植物群落,包括观花乔灌木的季相搭配、常绿与落叶树种的节奏控制、地被植物的质感对比,形成“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斑斓-冬枝遒劲”的时空叙事。在空间营造层面,可利用乔木树冠的垂直投影特性界定活动区域,通过灌木丛的疏密变化引导视线通廊,借助地被植物的色彩梯度营造场所领域感。这种科学配置不仅能提升空间围合度与使用舒适度,更能通过植物的形态语言传递环境美学信息。植物景观的意境营造还需注重感官体验的立体化表达。枝叶的婆娑声效、花瓣的芬芳气息、果实的肌理触感共同构建起沉浸式环境剧场,而树形姿态的雕塑美感、群落组合的构图法则、季相变化的色彩心理学效应,则共同塑造着校园环境的情感基调。这种多维度的景观设计策略,既能强化学生对自然节律的认知,也能通过环境暗示激发积极心理体验,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美学价值与教育功能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4-8.

[2]刘岚岚.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校园空间优化设计策略研究[D].厦门大学,2019.

[3]叶萌锞.基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中学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教学楼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23.

[4]李丽园. 园林丰富的空间类型、组成与营造[J].现代园艺,2014,10:129

[5]建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建筑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6]张宝鑫,李晓光,成仿云.园林植物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中的展示及应用[J].中国园林,2019,35(01):113-117.

[7]吴丹萍,杨忠,陈英葵,等.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干预的实验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5):677-682.

[8]王菁华,苏霞,朱艳.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6):83.

[

作者简介] 朱灿,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 辅导员科研基金项目(2023RW047)研究成果。

[课题项目] 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资助研究成果(SXJYB230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