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在家校共育背景下教师与家长信任危机的思考与探索

王涵辰 姜岚指导教师
  
教研视界媒体号
2023年36期
鲁东大学 山东 烟台 264000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家庭教育意识的提升,家校共育模式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家长之间出现的信任危机成为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家校共育背景下,教师与家长之间信任危机的现状、成因及解决策略。通过文献研究,本文揭示了家校信任危机的具体表现,分析了导致信任缺失的多重因素,并从制度、文化和实践三个层面提出了构建和维护双方信任的策略。

关键词:家校共育;信任危机;教师与家长;合作策略

引言

家校共育作为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核心在于家庭与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协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信任关系是实现良好互动的基础。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角色期待差异、沟通障碍等因素,双方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机。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家校共育背景下的信任危机现状

(一)信任危机的概念界定

在家校共育背景下,信任危机是指在家长、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中,由于共育意识淡薄、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期望不一致等原因,导致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受到损害,从而影响到孩子的教育成长。[1]这种信任危机可能表现为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质疑、学校对家长支持的不满、学生对家校合作的抵触等多种情况。

(二)教师与家长信任危机的表现

1.过度信任。目前,一些家长对教师的教育工作过于依赖,他们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对教师的专业判断和决策过于信任,可能存在完全放手,让老师全权负责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的现状问题。[2]这些家长认为教育完全是学校的责任,从而忽视了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角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国家实施“双减”政策最高目标是:“让学生回归校园”“让教师回归本心” “让孩子回归家庭”。但是从目前的家校合作的结果来看,其成效还不够明显。

更多的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诿到教师的身上,缺乏与教师的定期沟通,在家校共育环节中,家长就是一个参与者,甚至是旁观者。这种过度信任导致在进行家校合作时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在对待孩子的成绩和行为问题时,家长会根据孩子的学习成绩来判断学校教育是否合格,并且也会根据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来采取各种奖惩措施。

因此,家长与学校和教师之间需要建立健康、积极的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学习。

2.过度质疑。在家校共育环境下,家长对于教师过度质疑的现象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

(1)频繁干预。在基础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扩张的影响下,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很多家长的学历水平甚至高于教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也拥有知识和技术,这难免会影响他们看待教师的眼光,可能频繁地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作业分配等方面提出质疑或要求变动。[3]

(2)不信任教师的专业判断。一些家长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不一致,对教师在教学和纪律方面的决策表现出持续的不信任,并倾向于用自己的想法代替教师的专业意见。

(3)对教育成果的期望不切实际。当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家长的期望值时,家长往往会直接质疑教师的教学效果,会认为是教师的不负责造成的。

(4)缺乏了解全面情况。家长的质疑可能基于对情况的片面了解,而不是从全面和客观的视角出发。如果学校和教师与家长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那么家长就可能不会充分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教育过程和学校政策,因此导致家长由于信息缺失而产生质疑与误会。

(5)情绪化的反应。面对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一些家长可能会情绪化地质疑教师,而非建设性地寻求解决方案。

二、教师与家长信任危机的成因分析

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信任危机一方面表现为双方在权力、资源分配方面的不均对制度的不信任而形成的物质性因素,另一方面表现为双方在沟通障碍和教育理念、文化素养等方面的不一致而形成的非物质性因素。[4]

(一)物质性因素

1.权力分配不均。家校共育的关键是权力平等,但是从目前的家校关系中可以看出这个关键点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首先是家庭权力大于教师权力。随着家校合作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过度或不当参与家校互动,导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威受到挑战。其次是教师权力大

于家庭权力。一些教师过分强调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忽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导致家长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度降低。

2.制度的不信任。家长对学校的教育制度或管理方式存在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可能延伸到对教师的信任上。

3.资源分配不均。在家校共育中,教育资源的分配往往不尽公平。[5]一些优质教育资源可能会被少数家庭所占据,而大多数家庭则难以享受到这些资源。种现象不仅加大了家庭教育的差距,也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公平性。

(二)非物质性因素

1.沟通障碍。现在网络信息手段很发达,但是家长和教师在沟通方面存在障碍。首先可能是因为沟通渠道不畅,教师和家长可能由于工作和个人生活的忙碌,很难找到共同的时间进行及时的沟通。[6]其次是因为信息传递不充分,教师可能没有及时或者全面地将学生在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同样,家长也可能没有充分告知教师有关学生在家的情况。再其次是是因为沟通技巧不足,教师和家长可能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理解对方的意图。

2.教育理念冲突。我国根据新时代的特点明确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目的,为了促进教育目的地更好发展,学校必须要时刻以教育目的为方向,制定培养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教师需要根据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和全班同学的情况,制定出满足大多数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以此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家长作为孩子教育中的一员,更关注的是自己孩子的切身利益,更关注自己孩子在未来能否有更好的发展。由此看出,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理念具有普遍性,而家长的教育理念具有专一性。虽然教师和家长都是在帮助孩子的发展,但是在面对具体事件时,却可能存在不同的想法,如果教师一意孤行地采取自己地教育理念,那么就会导致家校关系出现裂痕。

3. 语言和文化差异。语言和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沟通障碍,使得教师和家长难以理解对方的观点和需求。这可能会导致误解和冲突,从而破坏双方的信任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导致家长和教师对于教育的看法和期望存在差异。例如,有的家长可能更重视学术成绩,而教师可能更重视学

生的全面发展。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双方在教育目标和方法上产生分歧,从而影响到信任关系的建立。

4.专业能力质疑。家长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或教学经验表示怀疑,认为教师无法满足孩子的教育需求。例如,家长可能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进步,而忽略了教师在其他方面的教学努力和成果,从而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产生质疑。

5.社交媒体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社交媒体的普及也给家校共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尤其是

在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信任关系方面。社交媒体具有碎片化、复杂化的特点,一方面是一些未经核实的信息很容易在网络上传播。这可能导致家长对教师的误解,从而影响双方的信任关系。另一方面,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使得网络舆论变得复杂多样。家长可能会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对教师产生误解或质疑,进而影响家校信任关系。

6.过度保护。一些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过分干预和保护孩子,被过度保护的孩子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容易产生依赖心理,认为自己无法独立解决问题。这种心态会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使他们在学习和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难。而家长和学校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可能会因为信任危机而无法达成共识,进一步加剧孩子的依赖心理。

三、构建和维护教师与家长信任的策略

家校共育强调家庭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是合作伙伴,共同参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共”,即共同的教育目标、共同的教育责任和共同的教育实践。[7]为了促进家校共育的发展,就需要构建和谐的信任关系。

(一)制度层面的策略

从制度层面来看,构建和维护教师与家长的信任关系是一个多方面的努力,涉及学校管理、教育政策、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1.建立透明的沟通机制。学校和家庭是两个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独立个体,各自都有着不太相同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教师是建立双方联系的桥梁,使双方能够更快、更好地建立起联系,共同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8]因此,学校需要制定明确的沟通政策,确保教师和家长之间有定期的沟通机会,如家长会、一对一的会谈、电子通讯等,保持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共享。教师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应保持诚信,确保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避免误解和不信任。

2.家长参与政策。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过程,例如通过家长委员会或家长代表。[9]学校也要定时提供家长志愿者项目,让家长有机会参与学校活动和孩子的教育过程,让家长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

3.教育政策的一致性。教育管理者首先需要确保各项教育政策能够支持教师的专业判断和满足家长的合理期望。其次,教育政策和实践在各个学校之间应该保持一致,以便家长对教育系统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二)文化层面的策略

从文化层面来看,构建和维护教师与家长的信任关系是一个涉及价值观、文化差异、有效沟通等方面。

1.共同价值观和目标。确保教师和家长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对孩子的目标。这包括对学习的重视、对孩子成长的期望以及教育的方法和目的。

2.文化敏感性和尊重。教师应该对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保持敏感和尊重,理解家长的文化观念和教育理念,同时也向家长传达对其文化的尊重。

3.教育资源共享。提供教育资源和支持,帮助家长在家中更好地支持孩子的学习,例如提供家庭作业指导、学习材料和在线资源。

(三)实践层面的策略

教师与家长之间想要建立起相互理解和合作的信任关系,那么就要从实际出发。除了上述的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外,教师应该及时向家长提供学生的学习进展和行为表现的反馈,包括正面的成就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其次,教师和家长可以共同参与设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行为目标,这样可以确保双方都对学生的发展有共同的期望。再其次是,当出现问题时,教师和家长应该作为合作伙伴来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尊重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意见,同时也需要家长理解和尊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方法,而不是相互指责。这需要双方都持有开放的态度和愿意合作的精神。

通过这些具体的做法,教师和家长可以建立起一种基于相互理解和合作的信任关系,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更加支持的环境。

四、结语

家校共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信任关系是家校共育成功的关键。通过对家校共育背景下教师与家长信任危机的深入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构建和维护信任的策略。这些策略的实施需要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以期在家校共育的实践中,形成稳定、健康的信任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丽蓉,  张勇. “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分析及策略探究[J].  新西部, 2023, (10): 246-249.

[2]刘萍. 小学家校冲突成因及对策研究——以 J 市 YF 小学为例[D]. 青岛大学,2023.

[3]饶舒琪.  家校合作中的冲突:功能、起因及应对[J]. 教育科学, 2022, 38 (06): 21-27.

[4]边玉芳,  刘小琪,  王凌飞.  当代我国中小学家校冲突的原因分析与应对建议[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05): 27-32.

[5]李丽雅. 家校冲突的有效预防与解决[J]. 教育界, 2020, (16): 6-7.

[6]周妙凤, 孔剑萍, 周洁. 家校合作冲突:类型、归因及解决策略[J]. 作家天地, 2021, (18): 134-135.

[7]潘文霞.  探究小学教育阶段家校共育存在问题及策略[J].  求知导刊, 2023, (35): 14-16.

[8]徐梦鑫, 马香莲, 蔺春利. 认知偏差:“双减”政策下家校合作共育的障碍及突破[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7(01): 53-59.

[9]李小虎. “ 双减” 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J].  学周刊, 2023, (35): 166-16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