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议在语文学科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学策略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索的课题。本文旨在分析当前语文学科教学的现状,探讨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如何创新,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关键词:语文学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策略
前言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和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共同体意识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语文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期通过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进而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贡献力量。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民族元素,强化民族认同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元素,包括历史典故、传统文化、民族英雄等。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其中的民族元素,通过讲解、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感受民族的伟大和光荣[1]。
例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泼水节的起源、历史背景以及其在傣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泼水节作为傣族人民的新年,不仅是一个庆祝丰收的节日,更是一个展现民族特色、传承民族文化的盛会。通过这一节日,学生可以感受到傣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解,将泼水节的场景、氛围以及民族特色展现给学生;可以配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泼水节的盛况;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泼水节的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傣族文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可以分组扮演傣族人民,模拟泼水节的庆祝活动,体验泼水的乐趣,感受傣族人民的热情和团结。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傣族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教师还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傣族地区的发展变化,了解国家对于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关于傣族地区的资料,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
二、开展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强民族情感
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参观历史文化遗址、举办诗词朗诵会、编写民族故事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情感。
以教学《赵州桥》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在线资源,引领学生模拟实地观察,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赵州桥的古朴与雄伟,进一步理解课文中描述的桥的结构特点和历史价值。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讲解赵州桥的设计原理、建造过程以及在中国桥梁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赵州桥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
教师还可以举办以“赵州桥”为主题的诗词朗诵会,学生可以通过朗诵与赵州桥相关的古诗词,进一步感受古人对这座桥梁的赞美与敬仰。在朗诵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深入体验诗歌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髓,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编写与赵州桥相关的民族故事,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创作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故事作品。通过编写故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赵州桥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时也可以在创作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这些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够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三、运用信息教学手段,提升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效性
为了提升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以教学《日月潭》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日月潭的美丽风光。通过播放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日月潭的湖光山色,进而对课文中的描述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对祖国的自然美景有了更加深厚的情感认同。然后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日月潭的文化内涵。通过搜索台湾地区相关的历史资料、文化传说等,学生可以了解到日月潭不仅是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记忆。这种跨时空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进行在线互动学习。通过创建学习小组、开展在线讨论等方式,学生可以就日月潭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也让他们在交流中深化了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
总结
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民族元素、开展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以及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师应继续探索和完善在语文学科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学策略,为培养具有坚定民族信念和高度文化素养的新一代青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江鹏.小课堂 大思政——思政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效融合[J].名师在线,2023,(31):53-55.
[2]傅明.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中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评论,2023,(Z1):10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