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谈二十四节气育植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的有益探索
摘要:本文探索了二十四节气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旨在结合季节性活动、民俗活动以及饮食习惯,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和理解。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不同节气中观察植物生长变化,了解传统习俗中的生物科学,以及饮食习惯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从而提升科学素养和文化认同。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高中生物;教学实践
引言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智慧结晶,不仅指导着农事活动,也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知识。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将这一传统与高中生物教学相结合,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节气育植教育,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物教学相融合,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实践性强的学习平台。
一、结合季节性活动,开展生物教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连接自然与人类生活的纽带。将二十四节气融入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感悟,进而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1]。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细胞中的无机物——无机盐》为例,教师可以提前安排好一次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前往校园内的小菜园或者是周边。在那里,学生们可以看到园林工作者是如何根据春分这一节气进行施肥工作的。教师可以邀请一位经验丰富的园林工作者向学生介绍春分施肥的重要性,并解释为什么在这个时节施肥最为适宜。同时,农园林工作者还可以展示不同类型的肥料,比如有机肥和化肥,并说明它们各自含有的主要无机盐成分,比如氮、磷、钾等,这些元素对于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接着,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模拟实验,使用透明容器装入含有不同浓度无机盐的溶液,然后放入模拟根系的材料,比如纱布或者棉花,以模拟植物根系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过程。通过观察这些模拟根系在不同浓度的无机盐溶液中的吸水能力变化,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到植物根系是如何选择性地吸收无机盐,并且需要消耗能量才能完成这一过程。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春分时节没有及时给作物施肥会发生什么情况?以及如何通过合理施肥来保证植物健康生长,从而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无机盐功能和主动运输机制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让他们体会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结合民俗活动,融入生物教学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中,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指南,也深深植根于各种民俗活动中。将这些民俗活动与高中生物教学相结合,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在体验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前往校园内的小菜园或者是周边。在那里,学生们可以看到清明时节植物生长的情况,并收集一些绿叶植物,如艾草,作为实验材料。教师可以邀请一位学校的园林工作者向学生介绍清明时节植物生长的特点,并说明艾草等植物在清明时节为何被广泛使用。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采摘新鲜的艾草叶子,准备用于后续的实验。回到教室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艾粑粑的制作活动。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艾草的颜色,并介绍艾草中的叶绿素等植物色素。随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叶绿素的提取实验,使用乙醇等溶剂从艾草叶片中提取色素。通过观察提取液的颜色变化,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叶绿素的存在。
接下来,教师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色素的分离实验,使用纸层析法将叶绿素中的不同色素成分分离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分离后的色素带,了解到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其他辅助色素如类胡萝卜素等在纸上的分布位置,进而理解不同色素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
三、结合饮食习惯,强化生物教学
将节气饮食文化与高中生物教学相结合,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还能让学生在体验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同时也能够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超市,了解秋季时令食材的特点,特别是那些富含糖类和脂质的食物。例如,可以选择一些应季的水果如苹果、梨等,以及富含脂肪的食物如坚果、肉类等。在考察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些食物中糖类和脂质的种类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回到教室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烹饪活动,让学生尝试制作一些适合“贴秋膘”的菜肴,如炖肉、烤鸡等。在烹饪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选择食材,并解释这些食材中糖类和脂质的含量。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食物适合在秋季食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人体储存能量。接下来,教师可以进一步讲解糖类和脂质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糖类如何通过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等途径转化为能量,以及脂质如何在体内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最终转化为能量。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一过程,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实验,模拟糖类和脂质在体内的转换过程。例如,使用葡萄糖和脂肪酸模型,演示糖类和脂质如何通过酶的催化作用进行代谢,以及它们在代谢过程中的相互转换。
结论
结合季节性活动、民俗活动和饮食习惯,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通过这一教育模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生物科学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强.开展生活化教学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时效[J].学周刊,2023(3):157-159
[2]郑玉红.生活化教学视野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策略思考[J].学周刊,2023(22):160-162
本文系广西柳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下半年立项课题(二十四节气育植教育在高中生物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2C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