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贫困山区背景下小组合作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刘艳梅
  
教研视界媒体号
2024年20期
陕西省榆林市佳县金明寺农村职业学校 719206

摘 要:基于贫困山区背景下小组合作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小组合作模式如何有效提升山区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成效,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研究发现,小组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还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此外,该模式还有助于解决山区教育资源有限、学生基础薄弱等问题,为山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贫困山区;小组合作;初中数学;课堂应用

引言

贫困山区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学生面临诸多学习挑战,尤其是在数学这一基础且关键的学科上。传统的教学已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亟需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为山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因此,小组合作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如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为山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课前合作,激发兴趣与预习

贫困山区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采用小组合作模式进行课前预习,是一种高效且富有创新性的教学策略。教师精心设计的预习任务,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世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小组合作不仅促进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启发,思维碰撞,从而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期待,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与动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课前预习小组合作任务: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块纸板和一些基础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任务要求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在山区环境中寻找或制作一个尽可能接近正方形的自然物体(如树叶、石块轮廓等),并尝试用纸板复刻出来。接着,小组成员需合作测量并记录这个“自然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和四个内角,讨论并记录下学生的发现。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自然而然地开始探索正方形的性质,如四边等长、四个角都是直角等。同时,小组内还需讨论如何根据这些性质来判定一个图形是否为正方形,为课堂上的正式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样的课前预习活动,学生不仅预习了《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这一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课堂合作,共同学习与探究

通过设计层次鲜明、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小组内成员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与解题思路,不仅促进了知识的深化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适时提供指导和反馈,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享受合作学习的乐趣。课堂合作不仅增强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协作能力,也为学生构建了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例如,教师在进行《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一幅山区地形图,并提问:“如果我们想在这张图上找到每一户人家的位置,应该如何标记呢?”这个问题立刻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开始思考如何将现实空间中的点映射到数学中的坐标系上。随后,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套自制的简易坐标系模板和代表不同家庭位置的小卡片。小组成员需要共同讨论,确定坐标系的原点、横轴和纵轴,并尝试将每张卡片上的家庭位置准确地标在坐标系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共同面对和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提示和鼓励,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一个点在坐标系中的唯一位置?”或“如果横轴代表东西方向,纵轴代表南北方向,那么坐标(3,5)表示的是哪个方向上的哪个位置?”这些引导性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三、课后合作,巩固提升与反馈

通过布置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或项目,教师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延伸至课后,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种合作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共同完成作业或项目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协调、分工合作,从而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课后合作也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反馈机会,通过相互评价和自我反思,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指明方向。

例如,教师在进行《认识分式》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项名为“分式生活应用探索”的课后小组合作项目。该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出教室,深入贫困山区的日常生活,寻找并记录至少五个分式应用的实例,如农民种植作物时,按照一定比例(分式表达)混合肥料;或者村民在市场上用一定比例(分式)交换物品等。小组成员需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收集数据,有的负责记录,还有的则负责将实际情境转化为数学分式模型。在完成初步收集后,小组需共同讨论每个实例中分式的具体含义,以及它是如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随后,各小组通过制作PPT或撰写报告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交流。此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相互提问与解答,不仅加深对分式概念的理解,还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课后,各小组还需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反思在合作中的表现,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反馈机制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同时也促进班级内积极的学习氛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贫困山区背景下小组合作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不仅丰富初中数学教学的理论体系,更为山区教育实践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通过小组合作模式的应用,山区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成效显著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都得到有效培养。因此,教师应继续深化对这一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进一步完善其操作方法和评价体系,为更多山区学生提供优质的数学教育服务,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肖芹.浅谈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09):188-190.

[2]张明华.合作,注入课堂新活力——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J].考试周刊,2022,(38):81-8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