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策略研究
摘 要:初中生正处于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初中历史教育中为学生渗透家国情怀素养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熏陶与灵魂的塑造,是为学生根植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认同、对文化的传承等深刻情感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围绕新时代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价值及实践策略展开深入研究,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家国情怀;素养
家国情怀,是深植于每个人心中的情感纽带,是对国家、民族深刻认同与热爱的体现,不仅是情感的抒发和行动的指南,更是激励青年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的动力。在新时代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公民认同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带领学生学习国家兴衰更迭的历程,深刻理解先辈们为国家发展所付出的艰辛与牺牲,能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与责任担当,促使他们认识到作为公民应有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学会在历史镜鉴中明辨是非,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唤醒学生文化传承自觉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民族的历史即是文化的根脉。通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能够追溯本民族文化的起源、演变与辉煌,从而建立起对自身文化的深厚情感与高度认同[1]。这种认同不仅是知识层面的积累,更是情感与精神的共鸣,使学生能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坚守文化立场,传承文化精髓,同时勇于创新,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文化表达方式,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三)夯实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历史,学会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分析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2]。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资料,学生需学会筛选、甄别与判断,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历史与现实,更为其未来的学习、工作乃至人生决策提供宝贵的思维工具。
二、新时代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策略
(一)融合教学实例,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在新时代初中历史教学中,巧妙融合贴近学生生活或具有震撼力的历史实例,能有效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这些实例如同穿越时空的桥梁,让学生得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温度,从而在心灵深处激荡起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将教科书上的知识点与鲜活的历史案例相结合,不仅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还能有效突破教材的框架限制,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探索欲。
以鸦片战争教学为例,教师不仅应讲述鸦片如何成为英国殖民者侵蚀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如何从盲目自信走向被动应战,还应深入分析中英两国关系背后的复杂利益纠葛,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这场战争爆发的深层次原因[3]。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围绕鸦片战争的经过、清政府的决策失误、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既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注重挖掘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其在民族复兴、社会变革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的连续性和变革性,以及个人与国家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为构建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将家国情怀的培养融入学生的日常思考与行动中。
(二)实地探访,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将初中历史教学延伸至课外,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又一创新策略[4]。历史遗迹作为时间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民族文化精髓。组织学生亲赴现场,不仅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沧桑,还能在实地探访中触发他们的同情心、自豪感等多种情感反应。这种情感上的触动,将有效促进学生将抽象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对国家、民族的深刻记忆与情感依恋。
通过参观历史遗迹,学生被置于一个与历史紧密相连的真实环境中,他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文字与图片,而是能够亲眼见证、亲手触摸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物件。这种直观的学习方式,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他们在感知与理解历史的过程中,更加主动地构建起自己的历史观与价值观。此外,参观活动还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元交流的平台[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就所见所闻展开讨论与分享,不同视角的碰撞与融合,有助于学生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深入理解历史事件,进而形成更加全面、深刻的历史认识。
(三)融合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教育信息化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开辟了新路径,教师可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汇聚并呈现丰富的数字历史资源,如高清档案、珍贵照片、生动音频及震撼视频等,为学生打造场身临其境的历史学习情境,提升学习的趣味性与沉浸感。
以“长征”这一壮丽史诗为例,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们可以清晰地追踪红军的蜿蜒征途,动态地图上跃动的线条仿佛引领着他们穿越时空,亲历那些艰难险阻与辉煌瞬间。互动式的界面设计,让学生们在点击间就能深入了解沿途的重大事件、时间节点及所遇挑战,这种直观且互动的学习方式,让“长征”二字不仅是历史的符号,更成为他们心中不可磨灭的印记[6]。此外,音乐、视频、照片等多种媒体元素的巧妙融合,更能为学生营造一种全方位、多感官的历史氛围。激昂的战歌、震撼的画面、真实的影像,无一不在诉说着红军战士的英勇与坚韧,深深触动着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崇高敬意。教师还可为学生观看《长征》主题影片,通过文字与图像的交织、声音与动画的和谐共舞,构建既真实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历史世界。让学生们通过观看影片,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对长征精神的理解与传承,让家国情怀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四)组织角色扮演,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在新时代初中历史教学的探索中,教师可创新性地引入“角色扮演”的教学策略,通过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成为历史的“亲历者”[7]。这一方法不仅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并分析历史材料,还鼓励他们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诠释与评判。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对话、辩论等互动形式,实现对史料的深度挖掘与实证能力的有效提升,同时也促进他们对历史人物情感的共鸣与理解,进一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五)应用本土资源,了解家国历史关系
本土资源作为地域文化的瑰宝和历史的活化石,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如历史文物、民俗风情、传统节日等,能帮助学生在过去与现在、个人与国家之间建立起思想的桥梁。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本土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如特定人物或事件对地区发展的影响,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在地区变迁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构建起对家乡、对国家的全面认知与深厚情感。此外,结合地方特色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传统技艺展示等,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从而更加坚定地爱国、爱家。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引导他们关注国家命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新的教育时期,初中历史教师应充分融合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角色扮演的沉浸式体验、本土资源的深度挖掘,以及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等,带领学生真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并在心中深刻家国情怀素养,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梅.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J]. 教育实践与研究(B), 2024, (Z1): 99-101.
[2]王德成.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路径分析 [J]. 智力, 2024, (18): 124-127.
[3]道吉加. 家国情怀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为例 [J]. 新课程, 2024, (17): 9-12.
[4]何伟.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家国情怀培养路径探究 [J]. 考试周刊, 2024, (24): 130-134.
[5]宗少嵩. 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24, (05): 64-65.
[6]朱仁智.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措施分析 [J]. 华夏教师, 2024, (13): 25-27.
[7]董兰. 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路径[C]// 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文化信息协会文教成果交流专业委员会. 2024年文化信息发展论坛论文集(二). 吉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202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