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实践研究

王琳丽
  
教研视界媒体号
2024年26期
万盛幼儿园 重庆 万盛 400800

摘要:幼儿园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基础,这一阶段对幼儿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丰富了幼儿园课程内容,‌还促进了幼儿社会情感、‌认知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同时增强了教师的文化素养与教育创新能力。为增强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的有效性,本文从礼仪文化、节气节日、经典诵读、民间文化等方面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与意义,‌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提升幼儿综合素质,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阶段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幼儿园教育;实践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与智慧,‌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与艺术审美,‌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幼儿期作为个体社会化与文化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其教育中恰当、有效的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道德观念及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幼儿园教育中传统文化的融入仍存在内容选择单一、‌教学方式传统等问题,‌影响了其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本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路径进行了探索,‌以期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一、日常教育融入礼仪文化

礼仪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日常教育中融入礼仪文化,‌是一项既重要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幼儿期是个体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礼仪文化的融入‌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还能为其终身的文明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问候礼仪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礼仪之一,‌教师应引导幼儿学会在不同场合使用恰当的问候语,‌如见面时问好、‌分别时说再见等,‌这种简单的礼仪行为能够培养幼儿的礼貌意识和尊重他人的品质。‌再如,‌就餐礼仪同样非常重要,‌在幼儿园的用餐时间,‌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讲解,‌教幼儿如何正确使用餐具、‌保持餐桌整洁、‌不浪费食物等,‌这些就餐礼仪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还能让他们从小就养成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好习惯。同时,‌仪表礼仪也是幼儿日常教育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幼儿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衣物整洁,‌学会简单的着装搭配,并教育幼儿在不同的场合穿着得体,‌不攀比、‌不炫耀,‌培养他们的朴素观念和审美情趣。另外,‌‌待客礼仪也颇有讲究,‌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式,‌让幼儿学会如何热情、‌礼貌地接待客人,‌包括如何打招呼、‌分享玩具、‌为客人准备简单的食物或饮料等,‌这些待客礼仪的培养能够增强幼儿的社交自信,‌提升他们的同理心、合作能力及社交能力等。‌

二、有效结合节气节日文化

节日节气文化与幼儿生活关系密切,将其融入幼儿园教育,在丰富教育内容的同时‌还促进了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联结,‌为其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一,‌节日文化的融入,中国传统节日众多,‌每个节日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教师‌可以通过节日主题活动的方式,‌让幼儿在参与中感受节日氛围,‌学习传统文化。比如,‌春节期间,‌幼儿园可以组织一系列庆祝活动,‌如制作灯笼、‌剪窗花、‌写春联、‌包饺子等。‌这些活动不仅让幼儿亲手体验了春节的传统习俗,‌还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春节文化的理解。‌例如,‌在制作灯笼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了解到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如何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装饰元素。其二,‌‌节气文化的融入,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它不仅指导着农业生产,‌还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知识和人文情怀。‌将节气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可以让幼儿更加亲近自然,‌了解自然规律。比如惊蛰节气,教师组织‌幼儿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如冬眠动物苏醒、‌植物开始发芽等,并‌引导幼儿了解惊蛰节气的特点和习俗,‌如吃春饼、‌赏桃花等,让‌幼儿感受春天气息,‌了解节气与自然界的关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三、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经典书籍,‌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古诗词等,让幼儿诵读经典,能够促使幼儿‌逐渐理解并吸收其中的文化精髓,培养审美能力和优秀品德,‌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记忆力和文化素养等。具体实施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选择内容简单易懂、‌韵律感强、‌寓意深远的经典篇目,‌如《‌春晓》‌、‌《‌静夜思》‌等古诗词。诵读时,‌除了传统的集体诵读,‌还可以采用分组诵读、‌角色扮演、‌配乐诵读等多种形式,‌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也‌可‌鼓励家长参与,‌与幼儿一起诵读、‌一起分享,‌形成家园共育的良好氛围。‌诵读经典,‌借助经典中传达的优秀思想品德等来熏陶幼儿,促进幼儿优秀品质发展,并增强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挖掘民间文化育人价值

‌民间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道德、‌审美和智慧,‌对幼儿的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教育意义,‌挖掘民间文化的育人价值是一个极富创意和深远意义的方向。以‌民间故事为例,民间故事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情节,‌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比如《‌孟姜女哭长城》,可以让幼儿了解到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以及他们对爱情的坚贞和对正义的执着追求。再以民间游戏为例,民间游戏简单易学、‌趣味性强,‌深受幼儿喜爱,‌组织幼儿参与民间游戏,‌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比如“丢手绢”,幼儿在追逐嬉戏的过程中,‌锻炼了身体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而且游戏中幼儿要密切合作、相互信任,使其在欢乐氛围中学习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另外,‌‌民风民俗也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如‌婚丧嫁娶、特色活动等,让幼儿了解并参与民风民俗活动,‌可以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精神文化的核心,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通过日常教育融入礼仪文化、有效结合节气节日文化、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挖掘民间文化育人价值等策略来促进传统文化的渗透,推动幼儿健康发展及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倩,赵志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以岭南民间游戏课程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2, 38(12):95-101.

[2]马艺萌."四季歌"引领幼儿走进生活和自然——"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路径[J].读写算, 2023(28):86-88.

[3]刘芳.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课程管理方法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 2022(7):1-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