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小学音乐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分析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小学音乐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目标及实践策略。深入剖析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点,阐述如何在小学音乐课程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创新、教师素养提升等多方面提出实践路径,以期促进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认同,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团结精神。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小学音乐;课程思政
引言
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情感育人功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积极且深远的作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小学音乐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有助于丰富音乐教学内涵,更能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小学音乐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一)文化传承与弘扬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各民族音乐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小学音乐课程思政建设将这些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引入课堂,让小学生在欣赏和学习不同民族音乐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感受各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从而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1]。
(二)价值观塑造
音乐教育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价值观,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音乐课程思政,以饱含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的音乐作品为载体,如《爱我中华》《我和我的祖国》等,激发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其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使他们从小树立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繁荣的价值观。
(三)促进社会和谐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小学阶段培养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当小学生们在音乐学习中深刻理解并认同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时,他们将在未来的社会交往和生活中积极践行民族团结理念,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2]。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小学音乐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基本知识,包括各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代表乐器、经典曲目等。例如,认识蒙古族音乐的长调、短调,了解马头琴的音色与演奏特点;熟悉维吾尔族音乐的欢快节奏和特色乐器热瓦甫等。培养学生基本的音乐演唱、演奏、欣赏等技能,使其准确演唱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歌曲,用简单乐器演奏民族音乐片段,提高音乐审美能力[3]。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学生在聆听和演唱民族音乐时,感受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紧密联系,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此外,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态度,树立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价值观。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聆听、演唱、演奏、创作等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验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在学习少数民族歌曲时,让学生先聆听歌曲感受其风格,然后学唱歌曲体会其中的情感,再尝试用简单乐器为歌曲伴奏,最后鼓励学生根据歌曲的旋律和情感进行歌词创作,表达自己对民族音乐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小学音乐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一方面,精心挑选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音乐作品纳入教学内容。除经典的爱国主义歌曲外,还应增加各民族优秀传统音乐作品,如藏族的《北京的金山上》、朝鲜族的《桔梗谣》等。同时,也可选取一些反映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奋斗的现代音乐作品,使教学内容既涵盖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元素,又紧密结合时代主题;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将音乐知识与民族文化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在教授一首少数民族歌曲时,不仅要讲解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等音乐要素,还要介绍该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文化背景等知识,让学生全面了解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加深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认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创设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相关的教学情境,如民族音乐文化节、民族歌舞晚会等虚拟情境。在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扮演不同民族的角色,演唱、演奏各民族音乐,展示民族服饰、舞蹈等文化元素,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增强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播放各民族音乐视频、音频,展示民族音乐文化图片、动画等,让学生直观了解民族音乐的表演形式、艺术特色以及背后的文化故事。例如,在讲解蒙古族音乐时,播放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视频,让学生观看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赛马、摔跤、射箭以及演唱长调、演奏马头琴的场景,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再次,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并在班级中进行汇报展示。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们共同收集资料、分析音乐作品、排练表演节目,不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增进学生对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一方面,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评价学生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还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认同程度。例如,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尊重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是否具有民族团结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是否积极参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音乐实践活动等;另一方面,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综合采用考试、考查、课堂表现评价、实践活动评价等多种方式。结合音乐考试考查学生对民族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等进行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民族音乐文化节、合唱比赛等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全面了解学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发展情况。
结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小学音乐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素养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实践策略的实施,可有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使小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提高音乐素养,更能深刻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团结精神。
参考文献
[1]李梅,张泊艺,吕建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地区小学音乐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J]. 湖南教育,2024(27):69-72.
[2]廖冰馨. 课程思政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柔性渗透[J]. 中国音乐教育,2024(3):19-26.
[3]周媛. 课程思政视阈下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广西教育(高等教育),2020(11):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