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各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育人价值,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初中阶段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前言: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开始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随着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需要认识到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进行设计与实践,进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基于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历史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从历史故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历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过去、认识现在,从而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历史故事与历史事件有机融合,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例如在“鸦片战争”这一课的教学中,鸦片战争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痛。英国为了开辟新的贸易市场,向我国大量走私鸦片,严重危害了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然而,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并未屈服于列强,反而从苦难中觉醒,展开了一系列抗争。教学中,我们不仅关注历史事件的细节和背景,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爱国情感。我们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理解国家衰落和民族危机的根源。同时,通过讲述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的壮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作为教师,我们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道理,引导他们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信念,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树立唯物史观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商鞅变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每组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原因、归纳内容等方式,共同探究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它发生在战国时期,对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分工合作,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分析和探讨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和影响,从而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发展过程、意义和价值。首先,我们要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即历史是人民所创造的,但历史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性的。其次,我们要看到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当时的社会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原有的制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商鞅变法正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而出现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注重实事求是的评价商鞅变法,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充分认识到历史的客观性和复杂性。
三、以角色代入学习,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实践能力。以“戊戌变法”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角色代入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培养他们的史料实证意识。
在课前,教师可以准备丰富的史料,包括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变法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角色,如变法领导人、普通官员、商人、百姓等,通过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在角色代入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搜集和分析史料,了解各个角色的心理和行为,从而培养史料实证意识。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变法的内容和目的,探索历史的真相和意义。
四、结合生活时事热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
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知识点,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历史素养难以提升。同时,由于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结合生活时事热点进行历史教学,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时事热点背后的历史因素,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世界历史”中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现代工业产品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对世界的影响。通过对比工业革命前后的社会变革,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前的工业发展热点,引导学生分析工业革命对现代工业的影响,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五、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强化学生的史实感悟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理清教材中的历史片段,还要通过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史实感悟,使历史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中。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虽然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但印象不够深刻。为此,教师可组织实践教学活动,如观看纪录片、参观历史博物馆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历史类纪录片,如《大国崛起》、《长征》等,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历史人物的形象。同时,纪录片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此外,参观历史博物馆也是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故事、探访历史遗址,渗透历史知识。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其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雷.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生本课堂的构建研究[J].山海经:教育前沿, 2020, 000(026):P.1-1.
[2]张保成.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 20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