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数量关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研究

——以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解决问题》为例

禤炽萍
  
中小学教育媒体号
2023年11期
中山市沙溪镇中心小学

摘 要:研究数量关系是数学这门学科的最基础部分,数量关系是基于数学的大概念、整体化、系统化的高度组织关系。老师有结构,有系统,有关联地教,促进学生有计划、有组织、有结构、有联系地学。将大单元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理解各种不同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促进学生掌握数量关系的时候学会融会贯通,构建学生完整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缜密的思维结构。

关键词:数量关系;整体系统化;单元串联

一、单元分析,构建大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我们学校二年级数学组老师跟学校大数学组的教学有机统一的,都以集体备课为主,尤其是双减政策一下来,很多原来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安排都要进行修改,我们科组为此在寻找突破,探讨大单元教学,帮助老师精准把握教材,聚焦课堂,高效联动。刚开学时候,就把半个学期甚至一个学期的课都按大单元串联的形式集体备好了,目的就是基于数学的学科特征:概念、组织、结构、关联性等。

以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为例,我们科组有一位老师以“多元表征和对比勾连”为主题,以“种子课去认识平均分”这个切入口为抓手,挖掘出平均分的本质,简洁明了地让学生把握单元的整体结构。

我们在尝试从多方面探讨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去设计该大单元活动设计策略,以探索小学数量关系的数学教学为新途径,针对这个单元基本知识结构,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去考量,针对二年级上册的乘法意义,尤其是2-5的乘法口诀展开;同时,我们还根据单元评价标准,从平均分、认识除法,以及2-6乘法口诀求商,通过学生的口算能力展开。

如此一来,教师教起来,有一个整体架构意识,思路清晰,学生学起来,循序渐进,基础牢靠。结果第二单元考试下来,班级平均分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

二、教学探讨,厘清单元知识的内在关联

教学探讨,应该成为学校教育教研工作的常态,无论哪一门学科,都是如此,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数学教学目标和情感价值,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指的是学生课堂呈现出来的镜像,更应该是教研组本身应该呈现出来的镜像。老师的教学探讨,会根据各个老师在班级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来进行探讨,这是在个性中追求共性。尤其是大单元背景下的数学教学,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没有老师集体的探讨,根本就不能形成系统化、层级式、关联性数学教学。

研究数量关系是数学这门学科的最基础部分,数量关系是基于数学的大概念、整体化、系统化的高度组织关系。老师有结构,有系统,有关联地教,促进学生有计划、有组织、有结构、有联系地学。将大单元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理解各种不同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促进学生掌握数量关系的时候学会融会贯通,构建学生完整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缜密的思维结构。

以《表内除法(一)》为例,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难教学单元,数量关系除了涉及乘法,还要过渡到除法,虽然数字关系都基本是10以内的运算,但如果没有教学探讨,很多教学体系就很难构建,我们科组的数学老师各自分工,又互相合作,尤其是年轻教师,他们的方法非常多,会应用短视频教学,会采用实物教学,又年轻有活力,他们制作的大单元课件,形象生动,教学思路创新,跟有教学经验的且对电脑技术不太熟悉的老师形成互补,这就是教学探讨的价值和意义。

三、主题教研,突破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

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的难点是什么是平均分,怎么按指定的份数平均。怎么按每几个一份平均;什么是除法,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和商的关系,2-6的乘法口诀求商等等。这些知识点,对基础好的,数量关系理解能力强的没问题,但总有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卡在这里,导致下面的单元教学无法开展下去,为此,就要设立主题教学环节。甚至是科组分配任务下去,你备哪个难点,他备哪个难点,再串联起来,进行小范围的公开课,或者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展教学,目的就是突破单元教学的难点重点,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在这个比较难的单元教学里,掌握好它。

为此,我们根据7个教学难点,按主题教研的方式,一个一个突破,并根据主题教研,安排教学进程,安排教学任务,把握教学节奏,通过对学生的讲练结合,逐个突破。

的确,现在是讲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时代,大单元教学成为数学科目的必然趋势,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大单元整体教学规划才能得以实现和落实。

为了更好地推动大单元教学,我们根据“什么是除法,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和商的关系,2-6的乘法口诀求商”等等难点。我组教师对《表内除法(一)》单元进行集体研讨,特别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例4、例5整合为一课时,这个整合看起来没什么,其实是大单元教学下的一种创新,以前最少两课时的任务教学,调整为一课时,看似缩短了教学时间,增加了教学难度,其实不然,通过对比等分和包含两个不同的平均分活动,让学生深层次理解除法的两个意义融会贯通。这些都跟大单元教学下的主题教研有关系。

四、课堂实践,锻炼处理数理关系能力

课堂实践教学,可以让抽象的数量关系变为可观可感,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是从加减法、乘法过渡到除法的关键一步,一个好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可以锻炼孩子们的数量思维能力,锻炼孩子们处理数量关系的能力。

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每个小组分为4-6个人,数量思维能力强的作为小组长,动手能力强的作为副组长,组长负责简单的乘除法教学,副组长带一些道具,比如岭南比较多的桂圆、荔枝之类的可以计算平均分类的,还有其他同学带一些零食,品种十分齐全,喝的、吃的、用的,也看到了具体的数量。

根据桂圆的均匀分组,确定被除数和商的关系,根据2-6数字范围内的乘法口诀,确定桂圆、荔枝的每几个一份平均等,通过具体的课堂实践课,将碎片化的知识体系结构化,形象化,二年级数学组的老师们纵观整个单元,经过分类整合,七个例题以紧密连贯的教学思想和逻辑顺序展开教与学,种子课,就以荔枝、桂圆作为种子的道具,从而把《认识平均分》这个除法最基本的计算打好地基。

比如数学课本里的例2等分平均分、例3包含平均分为后面的课提供延展点,除法的解决问题这一课也从前面的课中找到了生长点。这些课堂实践活动,摆脱了枯燥无味的说教,让小组合作的每个人都明白,通过学生分学具,切身感受什么是平均分,毕竟《表内除法一》平均分最难的部分是要得出一个数量关系的概念,那就是平均分。告诉学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这对孩子来说,把水果均分是可以做到的,通过实物的均分,课堂的实践,去理解平均分,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可触摸,可体会的。细致摩读教参后,老师们抓住了本质区别:本节课要在掌握平均分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方法最佳捷径,就是实物均分法,小组的每个组员根据简单的乘法口诀,以及被除数与商的关系,去理解数量关系。

总之,研究数量关系是数学这门学科的最基础部分,数量关系是基于数学的大概念、整体化、系统化的高度组织关系。老师有结构,有系统,有关联地教,促进学生有计划、有组织、有结构、有联系地学。将大单元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理解各种不同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促进学生掌握数量关系的时候学会融会贯通,构建学生完整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缜密的思维结构。我们科组将把大单元教学的思想深耕在课堂里,集聚科组的智慧,优化好单元结构化设计,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提升教育科研水平,探索出属于学校个性的单元整体结构化教学下的高效课堂。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