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书法艺术与初中历史的融合教学尝试

李云
  
中小学教育媒体号
2023年11期
常州市钟楼外国语学校

摘 要:中国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作为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助力,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书法作品赏析、书法名家故事的引入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从而产生文化认同,进一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书法艺术;融合教学;时代特征;学科素养;家国情怀

中国书法不但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至今的文化瑰宝,同时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历史教师同时也是一名书法爱好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会尝试以中国书法史作为一条侧线来贯通中国古代史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以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为例,谈谈中国书法艺术与初中历史的融合教学。

一、作为课堂的增味剂,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每件书法作品不仅具有欣赏价值,还是第一手史料。它们都是特定历史时空的产物,具有很高的史料研究价值。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作为实例辅助教学,也可以传授史论史法。除了利用现成的书法作品图片资料,教师还可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现场书写富有时代特征的书体,实现情境教学,代入感强。比如“秦统一中国”这一课,讲到秦统一文字这一措施时,我就将秦统一前各国文字现场书写给学生看。让学生看到了在杂乱无序的六国文字基础上的大一统,第一次使汉字走上了易识易用的道路,成为后世文字使用的坚实基础。同时,六国文字那种灵动多变、丰富多彩的变化美也消失殆尽了,从而引出“中央集权”的概念,并进一步启发学生的辩证思考。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若运用得当,也可以是历史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的有力抓手。在备课时充分挖掘书法作品、书法家相关典故的教学价值,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创设学习情境,即可达到增添课堂趣味、拓展历史知识、提升学科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可喜效果。

二、利用不同时期书风的转变,展现历史背景、探讨时代特征

一定历史阶段的艺术能够投射出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精神面貌,书法艺术也不例外。比如,在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书法艺术却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呢?由此设问,引发学生的思考,结合书本知识,学生就会理解: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人文意识也开始觉醒,各种文化碰撞交融,秦汉以来一以贯之的社会价值理念发生动摇,文人士大夫面对人生的恐惧和不安,无力改变现实的情况下转而追求个体的超然和自适。他们普遍蔑视礼法,狂放不羁,书法成为其寄情风雅、展现个性的舞台。“为书法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书法从当时的小技提升为一门高雅的艺术形式……”这种现象在历史上被称为“魏晋风度”。书法史上赫赫有名的“二王”,即“书圣”王羲之与他的儿子王献之正是这一时代的典型代表。

再比如,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时,众多政权并立、有战有和,此消彼长。这段纷繁复杂的历史学生学起来往往也是颇为吃力的,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总体把握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呢?这时候就可以用这段时期的书法作品作为一个小窗口,进而得视这个时代的大面貌。学生结合本单元所学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去分析,比如当时“重文轻武”的国策使得文人地位进一步提升、发达的商品经济带来了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经济重心南移以及由此带来的大规模的民族交往与文化碰撞等等,这些都有利于书法家博采众长、抒发个性,从而造就“宋人尚意”的一代书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小组讨论,将书法作品置于具体的时空中去分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历史现象,历史学科素养中“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得到切实的锻炼。

三、以古代书法名家为切入口,理解王朝兴衰、培养家国情怀

说起家国情怀,不得不提的书法家就是颜真卿,他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接近王羲之的人物,人称“书史亚圣”。正所谓“书如其人”,颜真卿在当时人们心目中首先是一个忠烈名臣的伟岸形象。学生可以从课本中学习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这之后,藩镇割据,人民苦不堪言。在这样混乱的世道中,颜真卿带领整个颜氏家族浴血抗敌,仅在常山保卫战中,就有三十余名家族成员壮烈殉国,这其中就包括颜真卿最为欣赏看重的青年才俊堂侄颜季明。颜真卿痛惜亡侄一生忠义而今身死异处,哀痛悲愤不能自己,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写下了中国书法史上震撼人心的千古名作《祭侄稿》。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欣赏其作品全貌,感受其浑朴苍劲的笔法。学生在赞叹此作品精妙之余,再结合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就很容易理解在看似“潦草”的笔法、任意涂改的“凌乱”布局中灌注的书家坦白率真的感情。尤其结尾处,由行变草,血泪模糊,以真挚情感蕴驻于笔墨,一任心迹流淌笔端,不计工拙,完全达到彻底忘我、人书合一的境界。最后讲到75岁高龄的颜真卿亲赴敌营,与敌人斗智斗勇,被软禁后始终保持气节,两年后慷慨赴死,用生命去书写浩然正气。至此,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史书上干巴巴的人名一下子丰满鲜活起来。书法名家的故事让学生在沉浸中体悟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从而产生立志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情怀。

综上所述,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采取与书法艺术的融合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书法作品创设学习情境,让课堂焕发活力,从而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比较不同历史时期书法风格的转变,学生进行互动探讨,提炼出时代特征;也可以通过挖掘古代书法名家的历史故事,帮助学生理解王朝兴衰,从而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强化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徐建融.中国书法史[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21:20,21.

[2]陈振濂.中国书法发展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8:222,223.

[3]杜萌若.当书法穿越唐朝[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2,36,80,180-194.

[4]张勇东.魏晋南北朝书法发展与历史演进[J].中国书法,2018,(4):178-180.

[5]施纯洁.浅撩书法,镜像历史[J].知识文库,2022,(6):194.

[6]张荣.初中历史教学中书法艺术教学研究[J/OL].公务员期刊网,2023.5.2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