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美育的作业设计初探
——以“被子植物的一生”为例
摘要:美育具有独特功能和重要作用,本文将美育和生物学学科相结合,发掘生物学的美育价值,提出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美育的作业设计原则和路径,通过“被子植物的一生”为例,介绍作业设计思路,希望能够为教育教学者带来更多启发。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美育;作业设计
1提出背景
美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性发展,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最终促进学生的审美素养,使得学生的感性发展和科学思维等理性发展相协调。美育作为培养全面而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一环,具有独特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教育目标要求对学生开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教育,而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往往处于边缘化位置。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新时达推进美育要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丰富美育资源。初中生物学内容中包含丰富的自然美美育资源,可以深入挖掘进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对生物美的感知和情感,提升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美育作业的布置可以起到让学生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生物美,结合课本中的生物学知识,了解生活中的生物种类,形态,一方面有助于生物学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利用生物学中所含有的自然美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2设计原则
智育与美育并重原则。美育与德育、智育和体育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并不是相互独立的。美育对于智育的实施,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美育,能够以美启真,这是人们通过对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欣赏,可以在愉悦精神的同时,了解历史、了解自然、了解社会,获得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1]。在美育作业设计中,我们同样也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授,不能只重视美育而忽视智育,这样不仅会削弱美育的功能,更加会窄化美育的路径。只有让二者相伴相生,才能让美育走得长远。
多样化原则。美育作业的设计不能如同学科课程的知识性作业单一,应该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而具体对待,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这样才能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也能避免学生对作业产生反感。
3设计路径
根据初中生物学的内容特点,对美育作业设计的路径总结如下:
第一步,分析课程内容,挖掘美育资源。不同的课程内容中包含着不同的美育资源,这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分析。
第二步,确定美育作业设计的目标,美育目标包括审美感知、审美理解以及审美创造三个层次。教师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确定设计作业的目标。其中,审美感知要求学生感知到生物美,审美理解要求学生对自己感知到的美的类型加以区分和表述,审美创造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审美感知和理解创造出审美作品。在中学生物教学中,通过各种自然美的感受、艺术美的鉴赏和社会生活美的实践,培养学生认识美、见证美、追求美的人文情怀和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美的能力[2]。
第三步,确定美育作业的内容,美育作业的内容组成更具所设计的美育作业目标所确定,美育目标要求本节课只需要达成生物美的感知,那么作业的内容就只包含有感知生物美,如果美育目标要求完成生物美的创造,那么作业内容则包含有感知生物美、理解生物美和创造生物美。
第四步,确定美育作业的布置形式,美育作业的布置形式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原则,尽可能最大程度容许学生自由的表现自我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比如当美育作业内容为审美感受时,可以要求学生以图片或文字形式分享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对生物的美的感受,让学生去自然界中寻找,观察,发现,感受,再将这些感受与老师和同学分享。当美育作业的内容为审美创造时,可以启发学生利用生物去创造美,比如观察公园中的开花植物并作画,自己动手养一株开花植物,观察并记录其生长发育过程等等。
第五步,对美育作业的评价,对美育作业的评价应该采取鼓励机制,美育的效果难以用分数来衡量,更无须分数去衡量。对学生的审美表达加以肯定,鼓励学生多去发现和观察生活中的生物美。评价的形式以学生的主动分享为主,教师最关键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审美感知和审美理解,激励学生进行审美创造。
作4.业设计案例:以“被子植物的一生”为例
课程内容分析:“被子植物的一生”课程内容包含了被子种子的萌发,生长过程以及开花和结果。这个过程中包含的生物生长的活力之美和生物的形态变化之美,以及不同被子植物花朵的形态之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观察被子植物的形态之美,进一步在生活中观察各种被子植物,感受生物的多样美,自己培养一株被子植物,观察形态变化之美,进入审美创造阶段。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生物之美,更能够加深学生对被子植物的了解。
美育作业目标与内容确定:根据课程内容分析,本节课的课程目标可以设置为感知生物美、理解生物美、创造生物美。
作业内容和形式:感知生物美。审美感知是审美活动开展的基础,先发生感受才能进入审美状态。本节课感知生物美的作业内容可以设置为:观察并描绘你最喜欢的被子植物。理解生物美。在学生感受到生物美之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审美感受和解释原因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生物美的理解。理解生物美的作业内容可以设置为:观察并描绘你最喜欢的被子植物,并说明原因。创造生物美。审美创造力是审美素养养成的最终极体现,个体的审美创造作品体现出审美态度和审美素养。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种植被子植物并记录,分析自己的种植经验和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知力,行动力和审美创造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作业评价:学生主动分享作业,教师激励引导,鼓励学生展示,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动植物,发现自然生物之美。
参考文献:
[1]吕庆新.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J].中国校外教育,2015,(25):4.
[2]冯明新.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4(07):26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