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下的小学高年段语文古诗教学设计探索

杨敏
  
中小学教育媒体号
2024年3期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吴中实验小学

摘要: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瑰宝,也是小学语文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在古诗文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欣赏其语言的凝练之美、理解其情感的含蓄表达,更要培育他们的文学审美和情操。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与思想,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文化。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代文人的智慧与情怀,激发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教学、学习与评价之间的内在联系。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教学方式单一以及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古诗教学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在“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下对小学高年段语文古诗教学进行合理设计,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期望为古诗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时代青少年贡献力量。

一、关注个体差异,创新教学策略

(一)了解实际学情,开展分层教学,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

在“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视角下,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是开展分层教学、实施针对性教学评价的前提。受学生学习背景、兴趣爱好以及知识基础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古诗学习情况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个人面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最新学习动态,以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课堂反馈以及随堂作业数据,立体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而结合及时的、针对性的评价,以激励学生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形成良性学习循环。

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教学为例,通过课堂小测验和私下交谈,如果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古诗有一定的基础,但对古诗的韵律和意象理解尚浅。在教授此诗时教师就应注重分层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引导他们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与韵律,如“花木成畦手自栽”一句,让他们体会湖阴先生对自然的热爱。而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则可以从诗的意境入手,让他们通过画图或想象的方式来感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田园风光。在教学评价时也应结合学生层次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分层,如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设置更高层次的赏析题,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内涵。而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则注重古诗翻译、朗诵等的基础知识评价,以此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诗词情操

传统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方式往往局限于课堂讲解和背诵,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真正投入其中,更无法使其深入领会古诗文的意境和美感。为了培养学生的诗词情操,小学古诗教学迫切需要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动嘴、动脑、动手相结合,全面参与古诗文的学习与欣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尝试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体验古诗文的情感与意境。还可以利用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让学生将古诗文所描述的景象用画笔或双手呈现出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此外,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方式为教师提供了更为立体、全面的评价维度,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古诗意境表达等多元评价内容,以逆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迢迢牵牛星》这首诗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朗诵来体会《迢迢牵牛星》的韵律美,再引导他们通过想象来理解诗中牛郎织女的相隔之遥、相思之苦。接着,可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牛郎和织女,模拟两人在银河两端的对话,感受他们的无奈和深情。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绘画创作,让他们根据诗中描述画出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场景,用画笔描绘出银河的辽阔、牛郎织女的哀愁。最后,展示学生作品,互相交流感受,让学生在评价中再次体会到古诗文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诗词情操。

二、强化诗文理解,增强情感体验

(一)设计自主活动,进行诗文朗读,感受古诗文抑扬顿挫

古诗文朗读不仅要求学生动嘴,更要求他们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韵味,体会古诗文的抑扬顿挫之美。通过自主设计朗读活动,如个人朗诵、小组合作朗诵、配乐朗诵等可以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朗读形式中逐渐掌握古诗文的节奏和韵律。在此过程中,教师需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逐步纠正发音、调整语速和语调,使他们更好地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和情感。同时,通过评价学生的朗读表现,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1]。

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石灰吟》这首诗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个人朗诵,以便他们能够独自体会《石灰吟》中的情感与意境。在学生朗诵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特别是要强调诗中关键字词如“千锤万凿”、“烈火燃烧”、“粉身碎骨”等,以更好地传递出诗中的坚韧与决心。接下来,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朗诵。学生分组后,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如何更好地诠释这首诗,如何协同合作以呈现出最佳的朗诵效果。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共同进步。教师还可以组织配乐朗诵。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如古筝曲或古笛曲,与《石灰吟》的韵味相契合,可以为学生营造出更加浓郁的古诗氛围,使他们在音乐的烘托下更好地感受古诗文的抑扬顿挫之美。在朗读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成长变化,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其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二)充分利用时间,反复朗读诗文,便于学生的诗文理解

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恰如其分地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生普遍认为古诗文晦涩难懂。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多读来逐步领会其内涵。相同的一首诗,学生朗读的次数越多,理解和感受就会越深入。教师需引导学生投入到诗文的朗读中,让他们在朗读中与诗人产生共鸣,进而拉近与古诗文的距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其及时的激励与指导,如“这句诗读的感情很丰富!”、“这个词如果重读会不会更好?”等,通过及时的反馈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古诗内涵。

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让他们对诗的整体节奏和韵律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详细解释每一句诗的含义和背后的历史背景,如“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句诗可以引入唐朝时期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以及诗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时的激动心情。在对古诗主题和情感基调有了一定理解之后,可以让学生再次朗读这首诗,要求他们注意诗中的情感变化,如读到“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忧愁到狂喜的情感转变。为了提高朗读效率教师还可以借助录音设备让学生反复听自己的朗读,做自我评价,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三)联系现实情境,拉近生本距离,理解古诗文所抒情感

在小学高年段,语文古诗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文化熏陶与情感体验的结合。为了拉近学生与古诗文之间的距离,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视角,教师可以对教学设计进行如下创新:在“教”的环节,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古诗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意蕴及诗人的情感历程,然后将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学生能在更广阔的视野下理解诗句。“学”的环节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其感受古诗的韵味与情感。在“评”的环节,教师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考查学生的诗句记忆情况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对古诗情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培养[2]。可以通过让学生写读后感、进行口头表达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古诗情感内涵的把握。

(四)创设诗文情境,引导深度思考,加深学生的诗文了解

小学语文高年段古诗教学设计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如VR技术,创设逼真的诗文情境,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加深对古诗文的了解。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将古诗文的背景、人物、景色等元素融入虚拟环境中,让学生在VR技术的帮助下“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在虚拟环境中,教师可以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与诗中的角色互动,体验他们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3]。此外,中国古诗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教师还可以进行跨学科教学,通过传统绘画创设诗文情境,利用视觉、听觉的双重刺激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山居秋暝》这首诗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VR技术构建出诗人王维笔下的山居秋景。秋风萧瑟,枫叶飘落,山间小径通幽,清泉流淌。在这样的虚拟环境中,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能直观地感受到秋日的宁静与清新。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诗人进行互动,谈论对眼前秋景的看法,体验诗人在山林中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教师还可以设计问题:“诗人为什么选择在秋天这样一个季节,描绘这样一个场景?”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理解诗人追求宁静生活的内心世界。通过信息技术的数据记录,教师可以更清晰的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而优化教学设计。

三、营造良好氛围,注重文化传承

(一)开展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视角下,小学高年段语文古诗教学应注重多元教学活动的开展,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多元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古诗中的角色,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分组探讨古诗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方式。在小组内部,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分享观点,形成多元化的解读。最后,应采用口头评价、书面评价、自评和他评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4]。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例如,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复习单元中的古诗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古诗朗诵比赛”,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朗诵,比赛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性,还要传达出古诗的情感和意境。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古诗意境绘画”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用画笔描绘出诗中的景象。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让他们通过绘画的方式进一步感受古诗的美。这些多元教学活动的设计既符合“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原则,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回归教学主题,融入传统文化,感受古诗文的优美意境

古诗的主题多种多样,涵盖了自然、人生、社会、历史、哲理等多个方面。例如,古诗中经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山水、田园、风霜雨雪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同时抒发诗人的情感和心境。古诗中也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和状况,如战争、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等。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以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当进行古诗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的回归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结合古诗的历史背景讲述相关的传统故事或文化习俗,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诵、书法创作等活动,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古诗文的韵律之美和意境之深[5]。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示儿》这首诗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首先介绍这首诗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民族矛盾。接着,教师可以逐句讲解诗歌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中表达的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等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故国的深深眷恋和对民族统一的渴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入相关的历史故事,如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等,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民族英雄的精神风貌。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让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和总结,谈谈自己对本诗主题的理解,以此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还可以亲身感受古诗文的优美意境,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古诗教学在小学阶段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的熏陶、情感的体验和思维的启迪。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视角下,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策略,注重个体差异,通过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同时,教师还应强化学生对诗文的理解,通过朗读、情境创设等方式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古诗文意境和情感的把握。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需开展多元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古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更应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文化价值,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王春茂.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策略[J]. 考试周刊,2023(2):69-72.

[2]姜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教学评一致性”[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21):75-77.

[3]余爱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策略[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1(8):173,182.

[4]郑珊.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C]. //2020课程教学与管理云论坛(成都分会场)论文集. 2020:1-5.

[5]粟位超. 初探”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J]. 丝路视野,2023(2):94-9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