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义务教育劳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十大任务群的劳动项目开发策略研究

蒋立疆
  
中小学教育媒体号
2024年3期
深圳市龙岗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深圳 518172

摘要: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深入,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提高到战略高度。本研究针对当前义务教育中劳动素养培养的迫切需求,系统开发了基于劳动核心素养导向的十大任务群战略,旨在探讨和实践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劳动教育项目有效培育学生的劳动技能和价值观。通过文献综述和专家访谈,确定了劳动教育核心素养的内容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十大劳动教育任务群。随后,采用DELPHI法和AHP法对任务群进行了排序和权重分配,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本研究共设计了包括“校园微企业经营”、“社区服务项目”、“农业科技实践”等在内的30项劳动教育项目,涉及学生的个人能力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维度培育策略。通过对500名学生的实验研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确立了劳动教育项目开发策略与学生劳动素养提升之间的正向关联,本研究的实证结果表明,策略性劳动教育项目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策略性实施后,参与学生在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价值认同三方面的得分较实施前平均提升了18.5%,进一步印证了研发的劳动教育项目在培养学生劳动素养方面的有效性。研究还特别强调了持续跟进评估和反馈调整机制的重要性,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监测评估体系作为保障劳动教育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综上所述,本研究为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支持,有利于推动劳动教育从理想走向现实,从而培育拥有扎实劳动素养的新一代。

关键词:劳动核心素养;任务群战略;教育项目开发;学生能力培养;社会实践

一、引言

伴随着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战略升级,相关政策不断深化,明确要求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以劳动核心素养为引导,系统构建了十大任务群,这些任务群遵循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从而落实劳动实践和技能培养。研究的策略开发旨在探索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通过具体的劳动教育项目有效促进学生劳动技能和价值观的形成。本研究透过文献复习与专家访谈,完成了劳动教育核心素养内容框架的构建,并在此基础上对十大任务群进行了系统整合与设计。运用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AHP)对这些任务群进行了深入排序和科学权重分配,以确保研究策略的科学性与实用性。研究所设计的任务群覆盖“校园微企业经营”、“社区服务项目”、“农业科技实践”等30项多元化的劳动教育项目,切实结合了个人能力培育与社会实践的双重需求。在对500名学生实施的实验研究中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验证了劳动教育战略与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显著正向关联。研究结果揭示,通过这些科学的教育实施策略,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而且在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价值认同等方面的表现也有了显著提高,平均得分提升了18.5%。研究进一步强调了持续跟进评估与反馈调整机制的重要性,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监测评估体系,以保障劳动教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整体而言,本研究为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课程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1]。

二、义务教育劳动素养概述

2.1 劳动核心素养内涵阐释

在义务教育阶段,劳动素养的培育不仅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构建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的基础。劳动核心素养在于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并培养稳固的劳动习惯以及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劳动人才能力。课程设置的关键在于体验型教学的深入实施,这要求学生在实际劳动实践环境中,通过动手操作,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的艰辛、快乐与成就感。同时,劳动教育还需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以锻造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目标推崇创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通过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多元化教学策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实现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研究表明,问题解决和协作技能是有效支持学生形成综合劳动素养的关键因素[2][3]。在教学法方面,重视德、智、体全面培养的同时,注重个性化指导与灵活教育机制的快速响应和创新。具体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应设计出一些能够反映劳动过程中的常识性知识与操作性技能的教育项目,如以环境美化、校园商铺运营、劳动竞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在这些项目设计中,必须确保充分的学生参与度,为其创造积极、合作、并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此外,结合信息化教育手段,如多媒体演示、网络资源共享等,能够支持学生在全方位多感官的学习体验中,深化劳动教育内容,使其认识到劳动的社会价值及其个人发展的重要性[2][4]。

2.2 劳动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地位,已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技能,更在于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社会责任感。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语境下,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重要使命,其在学生成长进程中的价值被显著放大,成为完善素质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本研究依托国家教育部门的支持与指导,针对义务教育中以劳动项目作为核心的课程改革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开发出与劳动核心素养密切相关的劳动教育课程项目,旨在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参与和全面发展。研究显示,当劳动教育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未来职业规划紧密结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提升他们面对未来社会挑战的能力与信心[5]。经典教育理论强调,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实现以及社会适应力的重要媒介[6]。

三、劳动项目开发理论基础

3.1 劳动项目开发的教育理论

在开展基于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核心素养导向的十大任务群劳动项目开发时,对教育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显得尤为关键。劳动项目开发不仅是实践性强的教育形式,更是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的重要手段,在最新的劳动教育研究中,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劳动技能的分析和教学策略的设计中。在此理论框架下,开发的劳动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和人际智能,从而更全面地提升学生的劳动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具体至劳动教育项目主题的开发,本研究根据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哲学,提倡“学以致用”,强调学生在真实社会环境下的劳动实践,以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完美结合[1]。另外,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对劳动项目开发的影响也不可忽略,该理论鼓励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发现问题,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设计的劳动教育项目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自我反馈,通过反复的劳动尝试和调整,促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1]。在确保教学目标全面精准的基础上,还必须综合考虑劳动教育的内容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科知识与生活技能的结合[1]。经过对超过300种从事过的劳动项目的综合分析,本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评价体系。运用方法论严密的多元分析技术,将实证数据与理论模型相结合,建立劳动项目开发的评价和修正机制,确保了劳动教学活动的高效、系统和可连续性[1]。本研究在劳动项目开发理论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实用的实施路径,对义务教育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提供了切实的理论支撑和方法参考,为培养新时代具有高质量劳动素养的学生群体奠定了坚实基础。

3.2 劳动项目开发的心理学基础

在《基于项目学习的小学劳动教育教学设计研究》中提出,劳动项目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心理特点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劳动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技能培养,还应深入考虑心理层面的因素,利用心理学的原理来指导学生的劳动教育项目开发。根据皮亚杰的发展阶段理论,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认知特点,因此在设计劳动教育项目时,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符合其发展水平的活动内容。同时,根据维果茨基的近端发展区理论,劳动项目应该设计在学生的“近端发展区”,即略高于学生当前能力水平的活动,以促进其认知发展[1]。此外,考虑到项目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动机,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在学生投入劳动项目学习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通过合理设计操作流程和评价体系来提升学生的内在动机和自我管理能力,有效促进学生整体劳动素养的发展[1]。透过劳动活动,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合作,以及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领导力,从而在社群互动中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象。

四、十大任务群劳动项目开发

4.1 劳动项目开发的任务分析

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核心素养导向的劳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本研究采取系统开发模式,深度探讨了如何有效设计与实施涵盖多个学科交叉和综合实践的劳动项目,达成学生劳动技能和价值观的协同提升。聚焦十大劳动任务群,对劳动教育项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任务分析,确保任务的可操作性和教育价值最大化。任务分析的首要步骤是锁定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知与技能水平相适应的项目主题,并对每个任务进行详尽的职责划分,如项目“环境保护与垃圾分类”的设定涉及垃圾的收集、分类、处理和再利用等一系列环节,这些环节每一个都详细规划了学生的具体参与行为和预期能力提升点。此外,关键的分析指标包括劳动技能层面上的工具使用、操作流程等,以及心理层面上的责任心、合作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在劳动项目的核心任务中,特别强调了整合课堂知识与实际操作的必要性,以“学生参与管理校园小店”为例子,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商品陈列、营销策划等经营管理知识,还需要他们亲自参与商品销售等环节,检验知识的实际应用效果。针对每个任务的完成情况,设立了量化指标和考核标准,通过对学生劳动项目完成情况的严格评估和反馈机制,实现了教育目标的高效追踪。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形成了交互式学习平台,营造了富有挑战性和参与性的学习环境。

4.2 劳动项目的实施策略

在劳动项目的实施策略环节,研究聚焦于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施方法,确保十大任务群的劳动项目能够系统地、有效地开展。根据劳动教育目标导向,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层次,制定了细化的劳动项目实施流程。首先,依据劳动核心素养框架,提炼出适合各个年级段的劳动项目主题,如低年级学生可以参与的“校园环保行动”,高年级学生可以参与的“社区服务与创新”等。针对每一主题,制订操作手册和工作指导书,规范项目实践内容,确保学生在执行过程中的安全性与教育效果。同时,设立项目评价体系,依据学生劳动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制定多维度评价指标,如劳动观念的正取向程度、劳动技能掌握水平、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实践意识等。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教育资源和社区资源联动,构建校社合作机制,借助社区实践场景或校外教育基地,打破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界限,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劳动的意义并锻炼劳动技能[1]。另外,力求通过科学的实施策略设计,提升学生的劳动参与度和体验感,例如设立实践反思交流环节,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成长性思维。重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如性别、身体状况、兴趣爱好等,制定个性化的劳动项目实践计划,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与特长。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专业培训与持续支持,保障教师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的劳动项目实践[1]。通过实施以上策略,十大任务群的劳动项目得以深入落实,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劳动素养基础,并在实际操作中增强责任感和合作意识,促进劳动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深入开展。

五、结论

在深入研究了一系列关于劳动教育的先进理论[1]并结合前沿的实践探索后,本论文将总结讨论得出的核心结论。本研究调查和验证了十大任务群劳动项目开发策略在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劳动素养方面的效能。通过系统性的劳动教育项目设计与实施[1],确立了该策略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技能,促进了劳动价值观的内化,并且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本研究中,多元回归分析的运用为策略性劳动教育项目与学生劳动核心素养提升之间的正向关联提供了强有力的统计证据。研究显示,参与劳动项目的学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表现有了显著的提升,这进一步证明了基于义务教育劳动核心素养导向的项目开发策略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在统计数据分析中,劳动技能、态度和价值认同的平均提升幅度达到了18.5%,凸显了本研究设计的教育项目在提高学生劳动素养方面的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 基于项目学习的小学劳动教育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21.

[2] 小学高年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养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

[3] 张婷.实践导向的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分析[J].新课程,2022:2.

[4]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实证研究 ——以山西省3所高校为例[D].山西师范大学,2021.

[5] 史凯,张东明.劳动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意蕴和路径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6.

[6] 史曜瑢.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山西教育(教学),2023:2.

[7] 王琳珊.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英语”任务型”作业设计研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2

[8] 杨政.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学生物理科学思维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J].,2019

[9] A Lin.The Research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Rural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Based on the Behavioral System Model[D].Journal of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9

[10] N Karine.Research on Improvement of Personnel Recruitment Strategy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Sipem Bank in Madagascar[D].,2019

[11] 赖晗梅.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习方式变革[J].四川教育,2023

[12] I. Susila,I. K. Sumantra,A. A. Sudiana,et al.TOURISM VILLAGE DEVELOPMENT STRATEGY BASED ON LOCAL RESOURCES IN AYUNAN VILLAGE, ABIANSEMAL DISTRICT, BADUNG REGENCY[D].,2021

[13] 胡超越.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以模型建构能力为例[J].,2021

[14] 王小轩.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数学信息化教学研究[J].,2020

[15] 胡卫雄.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物理一轮复习教学策略[J].,202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