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中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机理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中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机理及其实现路径,通过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重要性以及高中教育的特点,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高中教育的实际情况,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通过课程教育、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人心。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中教育;教育机理;实现路径
引言
新时代语境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已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高中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以及接班人的使命。所以,高中学校如何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成了教育领域急需解决的课题。为此,本文拟从教育机理与实现路径两方面深入探究高中学校铸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
一、高中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机理
高中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机理系统性特点较为明显,学校在课程设置、课外活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紧紧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保证了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一致性,让学生系统了解并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1]。同时,强调实践性。学校通过民族文化交流、社区服务等多种活动激励学生亲自参加,并在实践体验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与认同。这一实践性教育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中华文化魅力,提升了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再者强调时代性,学校与时俱进,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同当代社会热点和国际形势结合起来,引领学生正确审视国家发展,民族团结和世界变化的关系。这样的时代性教育,使得教育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更具有现实意义。
最后,体现了创新性,各校都在探索全新的教育方法与途径,比如:运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进行线上教学,互动讨论,让教育形式更多样生动。这一创新性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度。
二、高中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强化课程教育
在高中学校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现途径中,强化课程教育是关键举措,课程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与认知世界的依据,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可[2]。
临夏地区高中学校应结合本地历史文化与民族特色,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各种课程之中,比如:在语文课程上,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诗词歌赋的教学,能使学生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在历史课程当中,能够对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以及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进行细致的阐述,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模式;就政治课程而言,能够突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重要意义,培养爱国情怀与国家认同感。临夏地区高中学校为提高课程吸引力与实效性也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途径,如:通过组织讲座、报告会,请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交流,给学生以更权威更专业的学习;运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线上教学和互动讨论,让教学变得更生动直观;同时,也可结合本地文化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感受知识。临夏地区高中学校在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之余,也应重视课程评价改进工作。通过建立和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来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
(二)创建校园文化
创建校园文化是高中学校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一条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反映了学校的精神风貌,它能通过创造一种积极、团结、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观念与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3]。
临夏地区高中学校应重视创建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比如:通过对校园建筑、景观及其他硬件设施进行设计与施工,能够彰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如:在校园中建立文化长廊和历史雕塑,使学生在漫步之间体会中华文化之博大;与此同时,也可借助校园广播,电视等媒体资源播出体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影视作品,音乐作品等等,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之后,学校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竞赛等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如:开展中华诗词朗诵比赛和民族舞蹈大赛,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中华文化的神奇;同时,也可举办民族团结专题班会和专题演讲,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与国家观。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又提高了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另外,还应该重视对学生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置艺术课程,组织文艺晚会,给学生更多地文化熏陶与艺术陶冶;同时,也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来共同创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进行实践活动
在高中学校中开展实践活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重要的方式,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临夏地区高中学校要根据本地实际和民族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可组织学生参加地方文化传承与保护,如:非遗项目学习与实践,民族手工艺品创作;同时,也可通过参加社区环保,关心弱势群体等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社会的温暖与力量。另外,各校也可利用节假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比如:国庆期间可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到红色教育基地去看看爱国主义影片;民族团结月活动中,可开展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如:组织民族学生进行交流互访,组织民族团结运动会。这类活动既能使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又能促进各民族同学间友谊与团结。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日趋激烈和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所为未来社会培育栋梁的学习,肩负着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使命。通过本研究的论述,厘清高中学校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机制与实现途径,既是当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1]梅晓芹.西藏高中思想政治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及对策[J].西藏教育,2024(03):40-43.
[2]王雪铧.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中历史教育的路径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03):115-117.
[3]何义莲.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对策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3(36):48-50.
此文是甘肃省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专项重点课题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