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单元整体视角下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实践与探索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小学数学教育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转向能力培养型教学。在这一背景下,结构化教学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本文旨在探讨单元整体视角下,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利用结构化教学的具体策略,以期为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单元整体;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
单元整体视角下的教学理念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整体论”教育思想,强调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重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出于对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虑,为了让我国的义务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本文将立足于结构化教学,更新传统教学模式,让大单元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原有光彩。
一、系统整合单元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整合单元内容,保证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帮助教师对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有一个清晰的把握。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让教师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方案,避免无效劳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提供了教学活动的方向。并且结构教学鼓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全局性的,而不是仅仅把孤立的知识点掌握在自己的知识中就可以,学生通过对目标进行系统整合和明确,将对数学的概念、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培养解题能力。例如,在进行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旋转、平移和轴对称》的教学时,该单元主要围绕三个核心概念展开,即“旋转”、“平移”和“轴对称”。教师首先要对这三个概念的定义、性质和相互关系进行梳理,弄清它们在图形变换中的重要地位,把“旋转”和“平移”作为图形在空间中的两种基本运动方式,通过实例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同时,探讨其与旋转平移的异同点,说明“轴对称”在图形变换中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此外,还可引入风扇旋转、电梯平移、蝴蝶轴对称等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感受,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教学目标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旋转、平移、轴对称的基本概念,掌握识别和应用这些图形变换的方法,引导他们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
二、设计结构化教学活动,促进知识关联
通过精心设计,将单元内各知识点串联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结构式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知识之间看到内在的联系,形成知识的完整体系。当学生参加结构化的活动时,他们能够看到知识之间的关联时,对各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以及它在整体上的作用更容易了解,这样的深层次的认识,对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是有帮助的。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时,教师在教学中可设计结构化教学活动,在导入阶段以生活中的实例(如桥、屋顶等)为引子,让学生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元素在这些结构中进行观察、讨论,对这些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初步的感受。在探究阶段,学生被分成若干组,每组分配一种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对其性质(如稳定性、面积计算公式等)进行测量、折叠、拼合等探究。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梯形(如平行四边形可分为两个三角形,梯形可视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结合)之间的转换关系。在总结阶段,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及其关联,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班级讨论或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
三、关注学生认知发展,实施分层教学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分层教学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难度不同、深度不同的学习内容,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水平上有所发展——既保证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进度跟得上,又能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当学生发现自己在适合的水平上能够有所进步时,投入到学习中的自信心会更强,干劲也会更足,这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可以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有助于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例如,在进行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时,在分层设计阶段,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逐步引入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简单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保证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的掌握,并针对不同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进行巩固。对于基础知识已经掌握的学生,可以通过实际解题,引导他们探索多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如梯形、组合图形等更复杂的多边形,将学到的知识巩固运用。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提供激发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算、面积公式的推导等具有挑战性的题目。
四、强化反思与调整,持续优化教学策略
为了更加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习特点,教师应当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使之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学策略中的不足之处。这样的适应性调整,对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都是有帮助的。而且,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深化,对教学策略本身的认识,也是反思和调整的过程,这种认识的加深,有助于教师在促进学生深入学习的同时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活动。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教学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融会贯通,对这类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师需要深刻反思,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首先,教师可以引入现实生活中的正比例、反比例实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受,增加更多直观的演示和动手操作环节,比如要求学生根据实例来画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图像。其次,教师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采用互帮互学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课程的认识。
结束语:
总之,文中提出了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组织合作学习以及进行评价与反馈等实践方法。然而,如何在具体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单元整体视角进行结构化教学,仍需进一步研究。展望未来,单元整体视角下的结构化教学将在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深入研究学科特点,关注学生认知规律,为小学数学教育质量提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闵利虹.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实践研究[J]. 甘肃教育,2024(11):51-53.
[2]林萍.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有效开展[J]. 小学教学研究,2024(12):21-23.
[3]杨露.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探索[J]. 数学教学通讯,2023(3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