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高年级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

刘圆
  
中小学教育媒体号
2024年12期
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兼庄乡中心校 河北邯郸 056001

摘要:本研究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探讨高年级数学单元教学的实践策略。通过分析核心素养与数学教学的关系,提出了构建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加强探究性学习、实施分层教学等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单元教学;探究性学习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更为其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如何通过整体教学设计,有效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及应用能力,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旨在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高年级单元整体教学实践,通过整合知识、技能和态度,设计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活动。研究将重点关注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强调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一、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高年级单元整体教学的重难点

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高年级单元整体教学重难点主要体现在如何有效整合知识与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建立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首先,整合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高年级阶段,学生的数学知识已经相对丰富,如何将这些知识进行有效整合,使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中灵活应用,成为教学中的一大挑战。教师需要设计具有综合性的教学活动,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这不仅考验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也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其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另一个重难点。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通过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课堂管理能力和对学生心理的敏锐把握。最后,建立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至关重要。高年级学生面对的数学知识体系日益复杂,如何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是教师需要关注的关键点。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类比推理等方式,帮助他们构建知识框架,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高年级单元整体教学实践

(一)构建整体性单元教学设计

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构建整体性单元教学设计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1]。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零散的知识点传授为主,学生学习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容易导致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片面、碎片化。而整体性单元教学设计则通过系统化的知识布局,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较长的学习周期中,形成对整个单元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整合应用能力。在构建整体性单元教学设计时,教师应以核心问题为引领,通过一个能够涵盖多个知识点的开放性问题,将学生的学习任务贯穿整个单元。例如,在“四则混合运算”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设定核心问题为“如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合理选择和应用四则运算?”这一问题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背景,学生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不同情境下需要使用加、减、乘、除运算解决复杂问题的情况,例如计算购物的总费用、分配物品或解决工作量的问题。通过设置这样的核心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比如,在一个购物场景中,学生可能需要计算多个商品的总价,再考虑打折或满减等因素,通过四则运算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技巧,还加深了对不同运算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培养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能力。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单元教学中,探究性学习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2]。因此,教师在单元教学中应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和情境创设,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数学概念的本质。在具体实施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可以围绕单元中的核心问题,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促使学生通过逐步探讨和思考,逐步发现并解决问题。例如,在“几何图形”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通过设定“如何测量不同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这一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生活情境相关的任务,例如测量教室中某一物品的表面积或周长,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几何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测量和实验,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感知图形的特性,逐步发现不同图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规律。为了进一步提高探究的深度,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各自的测量方法和计算过程,交流不同的思考方式。这种合作学习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促使他们通过集体讨论得出最优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会运用数学工具进行测量和计算,还能够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形成更为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

由于高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基础、兴趣和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往往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3]。因此,分层教学成为有效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策略。分层教学通过对学生数学水平的差异化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其能力范围内得到有效的支持与提升。教师在分层教学中可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难度和进度,帮助学生在个性化辅导中获得数学能力的持续进步。在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进行系统评估。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小组。例如,针对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基础练习和直观的例题讲解,帮助他们夯实基本的数学概念与技能,如计算、公式的应用、简单问题的解答等。这类学生往往在概念理解和解题技巧上存在困难,教师通过个性化的辅导和耐心的指导,帮助他们逐步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能力。

四、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评价方式应从传统的单一分数评价模式转向更加多元化的评价,全面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等多方面的成长。多元化评价的目的是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并通过灵活的评价形式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教师可以将过程性评价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动态地观察和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参与度、思维发展、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性评价不单单依赖于测试结果,还涵盖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参与合作学习的表现,以及在课堂讨论中的发言质量等。通过这些日常表现的观察,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和优势,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指导。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观察他们在小组合作时的沟通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或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来评估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帮助教师关注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进步,及时给予反馈并引导他们改进。这种动态的反馈机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学习自信心,并持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也可以结合终结性评价,对学生在单元学习或学期末的综合表现进行系统的总结。这类评价方式可以通过阶段性的考试、单元测验、项目成果展示等形式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在核心素养的框架下,终结性评价不仅应关注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评估他们的创新思维、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

结束语:

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高年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可以发现:整体性教学设计、探究性学习、分层教学和多元化评价是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韩春华.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研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4, (28): 168-170.

[2]陈天鑫.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探究 [J]. 西藏教育, 2024, (09): 35-38+46.

[3]李欣蓉.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 [J]. 小学生(中旬刊), 2024, (09): 46-4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