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

——以“过山车模型设计与优化”为例

柏敏
  
中小学教育媒体号
2025年4期
成都空港实验学校 四川成都 610200

摘 要:本研究以小学三年级“过山车模型设计与优化”项目为载体,探讨跨学科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在科学教育中的实施路径及其对学生综合素养的促进作用。项目围绕“如何设计并制作吸引游客的过山车模型”这一核心问题,整合科学、数学与美术三门学科,通过问题驱动、实践探究与协作优化等环节,引导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学习周期。实践发现,跨学科 PBL 模式不仅能深化学生对科学原理的理解,还能提升其数学应用能力、艺术创造力及团队协作水平,为小学科学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本。

关键词: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小学科学教育;过山车模型;STEAM 教育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在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的重点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逐渐转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这一转变要求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着重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分科教学模式,易造成学生知识体系的碎片化,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难以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与处理。

项目式学习(PBL)以学生为中心,借助真实且具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的热情。跨学科整合则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与思维方式融合,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二者结合,成为落实科学课程标准、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借助 “过山车模型” 项目,深入探索跨学科 PBL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设计逻辑与实践策略。旨在明确如何精准定位核心问题,巧妙融合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构建有机统一的教学体系。同时,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方法,以及建立科学的过程性指导和评价机制,为一线教师提供实用的教学经验,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

二、项目设计与实施路径

(一)项目框架

项目的核心驱动问题为 “如何设计并制作吸引游客的过山车模型”。围绕这一问题,设定了跨学科学习目标:科学方面,理解影响物体运动的因素;数学方面,掌握测量、计算和数据处理方法;美术方面,提升模型的美观度与创意设计能力。

(二)实施流程

项目实施过程共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充分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

入项与调研阶段,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对现实生活中的过山车结构进行细致分析,深入研究其运动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与设计相关的问题。

设计与规划阶段,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绘制精确的轨道布局图,计算轨道的坡度、长度等关键参数,并结合美术学科的构图知识和审美原则,设计出合理且美观的支撑结构。

制作与测试阶段,学生利用吸管、卡纸等材料,按照设计方案搭建过山车模型。在搭建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不断的调试和优化。同时,让小球在搭建好的轨道上运行,测试模型的性能,并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优化与展示阶段,学生根据测试结果,运用科学知识对模型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如调整轨道坡度、加固支架结构等,以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和小球运行的流畅性。完成优化后,学生运用美术知识对模型进行装饰,使其更加美观独特。最后,学生通过展示与答辩的方式,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制作过程和优化方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采用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问题链驱动策略是其中的关键策略之一。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层次性的子问题,如 “为什么小球在某些轨道段运行速度会突然减慢?”“如何通过调整轨道坡度来确保小球能够顺利通过整个轨道?”“怎样设计支撑结构才能使过山车模型更加稳固?” 等,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不断探索问题的本质。这些子问题围绕核心问题层层递进,形成一个逻辑紧密的问题链,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角色分工协作策略也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保障。在项目开展初期,为学生设置了设计师、材料员、美工师、测试员等不同角色,并明确每个角色的具体职责。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相应的角色,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专业优势,相互协作、共同努力。

三、项目教学效果分析

(一)学生能力发展

通过参与 “过山车模型设计与优化” 项目,学生在多个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和提升。在科学探究能力方面,学生逐渐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流程,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学生在测量轨道长度、计算坡度和角度、分析实验数据等过程中,熟练掌握了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会了运用数学公式进行计算,并能够运用图表等数学工具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此外,学生在对过山车模型进行装饰和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设计出了各种主题鲜明、风格独特的过山车模型,如 “海底世界” 、“星际穿越” 主题等。这些模型不仅在外观上富有创意,还融入了学生的独特想法和情感表达。

(二)跨学科素养提升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了在解决问题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跨学科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例如,当发现小球在轨道上运行不稳定时,学生能够从科学角度分析可能是由于轨道坡度不合理、摩擦力过大或支撑结构不稳定等原因导致的。在模型制作过程中运用美术知识对轨道和支撑结构进行创意设计,使其在满足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更加美观。

四、结论

“过山车模型设计与优化” 项目通过跨学科 PBL 模式,成功整合科学、数学、美术知识,实现小学科学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研究表明,该模式有效提升学生多方面能力,促进综合素养发展。此项目为小学科学教育跨学科实践提供范例,有助于推动教学创新,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未来应持续探索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与策略。

参考文献

[1]潘伟锋.小学科学教学中项目式学习的实践与思考——以“轮子”教学为例 [J]. 教师教育论坛 ,2020,33(02):55-57.

[2] 杨明全 . 核心素养时代的项目式学习 : 内涵重塑与价值重建[J]. 课程 . 教材 . 教法 ,2021,41(02):57-63.

[3] 郑艳华. 项目式教学的研究——评《中小学科学教学: 项目式学习的方法与策略》[J]. 化学教育 ( 中英文 ),2022,43(17):12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