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以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为导向探索沧州高质量发展之路

张森
  
文理媒体号
2023年4期
中共沧州市委党校 河北沧州 061001

摘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对中国传统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沧州市作为沿海经济强市,拥有优质的地理资源与丰厚的自然生态资源。本研究以沧州市为例,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义,提出促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为区域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关键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1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揭示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统一,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良好生态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沧州市作为河北省地级市,拥有优质的地理资源与丰厚的自然生态资源,但因特殊时期过度倾向经济发展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工业化与城镇化持续发展,工业行业结构依然偏重、工业企业能源依存度较高、全民节能意识有待提高。近年来,沧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的战略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委“一四五九”工作思路,瞄准“两个确保”任务目标,始终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创新理念贯穿到高质量发展全过程,铁腕重拳推进生态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呈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劲态势。因此,摆脱对原有的区域局限和路径的依赖,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对沧州创新发展、特色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2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绿色发展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积极促进产业体系的绿色升级,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循环生产之路,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切实践行低碳简约的绿色生活。通过推动绿色发展,走高质量发展新路。

2.1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

一是加大对全体市民的生态教育和培训力度。在大中小学、党校、继续教育、企业事业单位培训及其它社会培训过程中加强对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内容的教育,有计划的提升市民的绿色环保素养。二是持续加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通过多媒体、组织专题活动、建立教育基地等社会宣传活动广泛传播生态文明价值观。沧州市每年定期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日”“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美丽沧州·最美蓝天卫士”推选展示活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四类环保设施单位组织开展开放活动;2021年,中节能(沧州)环保能源有限公司被评为“河北省生态环境教育基地”。

2.2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一是突破重点环境问题。针对目前突出的大气、土壤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由市委、市政府统筹安排,一体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制定更严格标准,部署各项环境保护重点任务,构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工作格局。二是创新环境监管。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环境监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同时注重生态系统的系统性,加强与其他区域、其他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三是坚持铁腕执法。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为抓手,重拳出击,标本兼治,加大依法处罚力度,开展各类环境执法专项行动,开展环境信访举报环境问题受理查处等,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

2.3以创新举措推进绿色发展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针对沧州市当前的经济结构,重点提高与重工业相关的第三产业部门,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提高产业集中度,从而降低重点行业中主要产品的单品能耗。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并支持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二是促进科技创新。建立创新体系,鼓励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之间相互作用。三是建设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是将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数字化技术、自然环境、文化要素等形成一个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创新公共服务供给,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注重产业创新。沧州市可借助自身旅游资源优势和文化背景优势,通过不断强化“武术之乡”“狮城”美誉度,打造更具有特色的旅游城市。借助旅游产业,为生态环境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吸引更多的生态环境治理人才与管理人才。

2.4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一是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宣传引导绿色环保新风尚,倡导勤俭节约,鼓励将绿色生活方式植入各类文化产品,开发生态文明创建传播体验活动。二是培养绿色生活习惯。有计划地引导公众养成绿色生活习惯,如绿色出行、垃圾分类,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等。

参考文献:

[1]韩东梅,刘新伟,张学辉.沧州海洋生态环境与保护对策[J].河北渔业,2015(04):56-59.

[2]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打造河海相济、生态宜居美丽沧州[J].河北水利,2020(05):11-12.

[3]安娜,王川进,刘文勇.沧州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和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27(03):31-33.

[4]杨振营,袁金香,王艳,朱卉,李福江.关于沧州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J].河北林业,2014(06):23-26.

[5]徐浩然,杨明,陈玉芳,郝慧娟,张晓芬,葛双双.深入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研究——以沧州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6):21-22.

[6]任希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研究[J].中国产经,2021(07):135-13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