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以高中地理专业为切入点,探索高中课堂如何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要:本文以高中地理专业为切入点,讨论了高中地理课堂如何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先对高中地理课程的意义进行解释,讲述高中地理课程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关系。再分析了高中地理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现状情况,发现高中地理课堂存在一些问题,同时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也面临着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化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和素养提升、探索创新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等策略建议,以期更好地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专业;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课程
引言: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地理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在认知、能力、价值观和心理方面,对地球、地球系统及其现象、问题具有正确、深刻、全面的理解,具备应对日常生活和各种社会、环境问题的能力和素养。高中地理课程是学生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高中地理课程的发展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息息相关。然而,目前,高中地理课程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理念陈旧、教材落后、评价方式不合理以及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
一、高中地理课程与地理核心素养
(一)高中地理课程的意义
高中地理课程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和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高中地理课程立足于地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重点关注生活、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地理问题,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高中地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认知和地理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二)高中地理课程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关系
1. 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是指通过地理知识和地图技能对地球表面的地理区域进行辨识、解读和理解。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学生应该学习地理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地球表面的地理区域划分,掌握地图符号和标注的含义,提高区域认知能力。
2.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指通过分析、综合和判断地理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课程要求学生从经济、政治、社会和自然等多个角度综合思考地理问题,从而突破学科和学科之间的界限,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 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通过实际调查、研究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课程应该强调实际性和实践性,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实验和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地理现象和问题,提高地理实践力。
4. 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是指认识和评估发展活动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影响,积极寻找实现持续发展的方案和策略的能力。高中地理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素质,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和尝试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
二、现状分析
(一)高中地理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高中地理专业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接受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学科,在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也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高中地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逐渐丰富多彩,不仅涵盖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还增加了实践性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然而,在现实中,高中地理专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材的单一、教学模式的呆板和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对于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应该加大教育投入,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养。
(二)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现状情况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生活和科技的快速变革,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目前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现状情况还比较复杂。一方面,学生在地理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尤其是对于实践技能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比较薄弱。例如,在地图判断和制作方面,学生掌握的技能不够熟练,难以进行实践操作;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方面,学生对于相关技术和应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另一方面,学生在地理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有些学生可能缺乏对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生态平衡等问题的认识和意识,这也会影响到他们在实践和应用方面的表现。因此,学校和教师应重视地理思维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价值观和态度,从而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水平。
三、存在问题
(一)高中地理课堂存在的问题
高中地理课堂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地理素养的主要场所,但是现实中存在一些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占主导地位,教师主要以讲解为主,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学生容易感到厌倦。教师授课内容较为集中,忽视了地理学科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不能培养学生的广泛视野和跨学科思维能力。而且教材和考试目标过于注重知识的量化,缺乏应用性和探究性的训练,不能真正发掘学生的潜力和提高地理素养。以具体实例来说明,一些学校的地理课堂存在这几个问题:一是一些教师过于注重课本内容的讲解,而忽略了地理实际应用的教学,导致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主要停留在表层,对于地理学科的整体认识不足。二是一些地理教师只重视文字的传授,忽略地理知识的图示解释,忽略了地图的练习以及图示分析思维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点上存在一些误解和困惑。三是一些教师授课时缺乏生动的案例,不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同时也不能将地理学科融入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中。
(二)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面临的问题
由于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输和记忆,缺乏案例和实践的引导,导致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点相对单一,不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气候带”这个知识点时,学生可能只停留在记忆气候带的名称和大致分布位置,而不能够深入了解各个气候带的特点和对应的自然地理条件,更不能够理解其对于生态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地理学科也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关联,例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这些学科可以提供很多的辅助分析和研究工具。然而,在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缺乏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很难形成跨学科视野,难以突破地理知识的局限性,例如学生很难了解自然灾害产生的过程,也缺乏对灾害防治科技的直观认识。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中,教师仍然是主要的知识传授者,学生被动接受固定的教材和教师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但却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在学生不能自主发挥的情况下,学生较难形成对于地理持续性的深度思考和探究,甚至会出现对于考试标准化答案的模拟和搬运。
(三)高中地理课堂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
传统的地理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际应用的引导。为此,高中地理课堂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地理实践中去。例如,让学生到户外进行地理调研,观察本地地形地貌,分析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文特色等。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地理学科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而高中地理课程的教材往往偏重于对于地理事实和概念的介绍,缺乏实证研究的素材和案例。因此,高中地理课堂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实证研究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尝试进行实践性的分析和归纳。例如,在气候变化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温室气体排放和人类行为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针对性地进行实证分析与探究。教师往往是地理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地理课堂应该注重建立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例如,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PPT、视频等多种形式了解并参与地理教学。同时,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任务委托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表个人看法和观点,从而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策略建议
(一)深化高中地理教学改革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深化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做出一些改变,注重学生的探究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学方式上也应该不断创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此外,还需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开展实地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
(二)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和素养提升
要想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养提升也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应该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科知识的了解和研究,积极参加地理学科相关的研讨会和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三)探索创新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PBL等项目学习模式,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科素养。
总结:
高中地理专业是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强化地理课程的核心素养培养,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师素养提升,创新探索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科素养,有力地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未来的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顾超,孙晓雨. 《高中地理课程下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探究》. 教育教学论坛,2018,38(3): 25-26.
[2]刘德兴. 《高中地理课程中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学科整合策略》. 中学教育研究,2019,38(3): 68-72.
[3]刘秀英.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课程教育研究,2018,38(7): 42-43.
[4]韩敏,李晓丽.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 教学研究,2019,91(3): 87-90.
[5]孙志强. 《高中地理专业培养方案的探讨——以南京市高中为例》. 现代教育科学,2018,41(4): 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