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罗云村贾姓史
吕梁山下的羅雲村,俗称古西羅。羅雲村,是依贾姓为主的村子。但是,祖先赵姓易贾,至今,历时有多少年,当今,身为贾姓人氏之后代,知之甚少……。
羅雲村,历史悠久,古老文明,人们闲聊常挂嘴边的一句话。但是,历史悠久,究竟多么个悠久?也没有个确切的记载。根据传说,可以追朔到伏羲女娲远古旧石器时代,羅雲村后街狮子井西有伏羲庙。最有追朔村史意义的确切根据:“有传统的锣鼓文化”。锣鼓文化诞生于尧舜时期,尧帝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于舜为妻。以后,每年三月三,仪仗和锣鼓队,去神里村,接姑姑回娘家羊懈村,四月初八又送她们回婆家,仪式非常威风。从那时起,临汾各地,比较大一点的村子,都有了各自村里的“威风锣鼓队”,至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了。但是,各村居住环境建筑历史,无从考究,只能说是比四千多年更久远。
羅雲村在历史上,它是一个杂姓村子,到了唐朝末年,是依赵姓为主的大村子。唐太宗继位后 恢复期长达一百年, 到唐玄宗继位后缔造全胜的“开元盛世”(715年——741年)。这个时候,罗云村已被称为“闻名遐迩的西罗小县”。西罗城里有一大富户,人称赵员外,赵员外五十岁那年,夫人李氏生了一位千金,取名赵秀莲。转眼间,秀莲已是二十七八的大姑娘了,曾多次有富家公子,猜媒提亲 ,可赵小姐没有能看上的,一日夜里在梦中,龙王三公子鳌顺来到秀莲闺房,小姐见少年男子生得“天庭饱满,地格方圆,眉清目秀,唇红齿白长得精。一来二往与公子产生爱慕之情,身怀有孕。父母知道后,秀莲与丫环被赶到虎峪沟土窑洞,生下一子,取名赵弘殷,赵弘殷十八岁与芝兰姑娘结婚,生下香孩儿,取名赵匡胤。不久又生一子,取名赵匡义(也称光义)。罗云是生龙之地,但无养龙之水,由于连年天遭大旱,一家人生活实难维持。受条件所迫,赵弘殷用筐子把两个儿子担上,一家人逃难于芝兰娘家,河南洛阳。赵匡胤于960年,建立大宋,名号宋太祖,在位16年,于976年,因暴病而死(怀疑匡胤之死于弟光义有关)五十岁寿终。赵光义即位,名号宋太宗。靖康之难后,1127年北宋灭亡。黄河以北地区,被金兵所占。金兵清杀宋皇族人,因此,宋皇后代,赵受之兄弟便逃回吕梁山下地祖籍古西罗(羅雲村)。开垦土地,依农养生,发展居业,很快152年过去了。之前都没有改赵姓。
到1279年,南宋也灭亡了 ,元朝建立。元军也到处清杀宋皇赵家,一天,元军来到刘家垣到西罗途中,坐地休息,从西羅方向下来一老汉,元军头领上前问道:“老汉!上边有姓赵的吗?”老汉看是元军,忙说没有,此地,全都是姓“假”的。元军早就走的精疲力尽,实在太累了,一步也不想走了,听老汉说全是姓“假”的,也就信以为真,起身而返下去了。从此,西羅的宋皇赵姓,为预防元军二次再来,被迫改为“贾”姓,自那以后,羅雲人依贾姓为姓,繁育后代。“资料由山东赵远堂提供‘赵匡胤弟弟生有十个儿子,八个女儿,唯有赵廷美的八房儿子,赵德文的后代赵受之兄弟逃到吕梁山下西羅县’(罗云村)”。羅雲村家谱序言中有这么一句话:“受之落于羅雲,和之流于汾阳,三弟不知何方。罗云村后街,建有一座対阳楼,背面镶嵌有“受氏遗风”四个字”。这与赵远堂提供的资料相吻合。受之返回祖籍羅雲村,至2020年(庚子年)确切历史已“八百九十三”年了。
在“明朝洪武(1368——1398)年间‘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大迁徙,西羅的宋皇赵族人,当时依贾姓迁至河南,南阳地区西北方边境,郧阳区东南边界附近,为了复姓赵,为能有尊辈长上正规的家族。又第二次迁徙至郧阳清水保油房沟赵家哇。在明朝万历年间发起复姓,重编家谱《万士良应光永赵,崇之忠文德盛茂,明廷兴国开昌道,敬修成家思子孝》”。意思是:本族永远姓赵,期盼后代兴旺昌盛,子孝孙贤,世代永远。
后来,从羅雲村迁走的贾姓还不少,临汾市辖域,不论是那个村,甚至更远,只要是姓贾的,一问都说是从羅雲走的,并且,大部分人还能说出,他们是贾姓第几门,还有的说他们是羅雲皂角树院里走的。至今,在羅雲村还流传着一句俗语:皂角树院里有人手,一心想起下蒲州,走三口回一口……。
羅雲村贾姓共分为十门,有歌曰:“前五门不用问,安定堡和赵城,羅雲村里是东西八门南北六门,七门山头,九门十门合为一门(后代如:贾题韬家)”。并且,都立有字辈,比如:“西八门十九辈“成”字、二十辈“洪”字、二十一辈“振”字等。 罗云村贾姓经考证,确系,宋皇太祖后裔,贾姓祖先贾受之之后 。至2020年已过去“八百九十三”年的历史了,其中赵姓易贾七百四十一年了。受之定居祖籍羅雲村,繁育后代已二十七代。全村现有人口2800余口,其中杂姓不多。耕种着四千四百余亩土地。是洪洞县刘家垣镇辖的大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