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任雄
  
文理媒体号
2023年7期
福鼎市实验小学 福建宁德 355200

摘要: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是自古以来立人之本,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小学生学习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价值观。人文精神的培养,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观,这样才能促进其未来健康发展,同时语文学科本身具有人文性特点,更有工具性作用。小学语文学科教育对培养学生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效果,小学在开展语文课程中,应该深入把握教材与儒家文化人文精神培育的结合点,做好课程内容丰富、教学创新实践工作,促进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升人文精神,促进人格健全,增强抵抗逆境的能力,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品质与人文行为,最终实现个人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儒家文化;人文精神;重要性;策略

语文是人文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中,通过引导和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体验,提升其各项能力,使其形成正向的情感态度,进而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及发展。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儒家思想融入其中,与时俱进,使其在现代教育中重获新生。从而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根基,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所谓“厚德载物”,不外如是。促使自身良好的行为感染学生,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探索的习惯,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在不断的成长中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

一、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强调要全面开展落实素质教育。语文是小学阶段基础学科,也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小学生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离不开语文的加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还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此有效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需要

当下的中国,表面上看,从社会到学校,都在提倡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铸就爱国情怀。可是现实状况并不乐观,而儒家经典是在波涛沉浮的人类发展长河中,经过历史锤炼、文化濡染而生成的,具有丰富、深厚的文化意蕴,是超越时空的文化存在,是文化的积淀和结晶,是一种精美的文化构成。儒家文化是下一代传承中华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重儒家文化分量是回归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提升小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素养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引发国民“道德沙尘暴”。社会调查分析:有些中学生甚至大学生也存在品德问题。他们或道德标准不清,是非界定不准;或说谎话,有欺骗行为;或责任感缺失,等等。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因此,在小学语文中加强如仁爱、尚义、和谐、诚信、自律等儒家思想教育刻不容缓。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儒家文化人文精神的策略

(一)优选教法,潜移默化

儒家教育侧重于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重在实践。孔门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人。孔子对自己的学生非常了解,他能够根据弟子们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他们成为不同人才。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即“循序渐进,学方法;因材施教,不拘一端”。由于心理、生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上存在差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与学习态度等情况,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有效教学,既要点面结合,又要兼顾其他。

(二)构建小学语文德育情境

小学生对世界事物的认知与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们往往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模仿实现对价值观的建立,因此在小学语文道德教育中,教师应当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加上多媒体等易引起学生兴趣的手段进行辅助,对“正能量”进行生动直观的展现,形象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应当发扬什么。比如,在《少年中国说》教学中,单单通过教师的口头讲解并不能使学生感同身受,他们需要的是少年强弱对国家民族影响的直观体现,需要的是中国古今励志少年事迹的形象表达。因而笔者使用多媒体制作了一段关于中国古今少年强的动画视频:有17岁便北击匈奴开拓丝绸之路的汉代霍去病,有12岁便出使燕赵官拜上卿的秦国甘罗,还有12岁便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总理等。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影像传承“少年强则中国强”的理念,在兴趣层面激发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远大志向,顺势引导他们将之转化到学习当中。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中“仁义礼智信”的充分体现,通过图文结合、声情并茂的展示和挖掘,学生更能由浅入深地将其内化己身。

(三)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其人文情怀

小学生的年龄偏小,他们对这个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且学生的内心情感是极为丰富的。但是因为很多教师通常运用灌输式方法开展教学,学生处于长期被动学习状态,这样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主动学习意识,对学习也缺乏积极性,这完全与培养学生主动寻求真理的人文精神要求背道而驰。鉴于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所需,营造适宜的人文精神氛围,使学生受到不断的熏陶,让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学生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形成是极为重要的,能促使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得到同步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多阅读名著读物,自觉地参与到人文精神培养实践活动中,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给予正确的回答,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四)以思想为指引,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思想和行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正向观念,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并将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教学活动落到实处。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学习教师的处事态度。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并在课堂中发挥实际作用;同时,教师应加强交流沟通,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学习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理念,尊重学生的想法,有效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等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穷人》一课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探讨“穷人”的概念。在讲解课文内容之前,部分学生认为穷人为没有钱的人;在阅读课文过程中,学生发现虽然桑娜和她的丈夫没有钱,但收养了邻居家的孩子,让两个孩子和自己一同居住,说明两人是善良的。通过阅读文章内容,学生发现自己对穷人的理解存在片面性,虽然桑娜夫妇的生活条件较差,但他们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其他人,而且还发现桑娜是一个热爱丈夫、同情孤儿的人。教师要带领学生进入桑娜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了解贫穷和富贵并不仅是由金钱定义的,并意识到精神需求的重要性。

(五)以培养人格为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人格为主要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可以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引导学生应用正确的眼光看待整个世界,将教学内容融入实际生活中,透过事件的本质发现真相,懂得事物的发展规律,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生活和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过程中,可为学生播放相关影视资料和图片,让学生对比毁灭前后的圆明园,满足学生的视觉需求,激发学生的震撼之情。在观看相关影视资料后,学生重新阅读文章,震惊于英法联军的野蛮和肆无忌惮,不仅抢夺圆明园中的青铜器物、名人书画,还直接烧毁了圆明园,使圆明园的宝藏和建筑艺术毁于一旦,给我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读完文章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书写读后感。大部分学生认为,虽然英法联军的行为遭人唾弃,但当时我国的实力落后,无法与发达国家抗衡,若想要不被欺负、轻视,就需要增强自身实力;我们需要振兴中华,发挥自己的最大力量,为科技进步和国家稳定发展做出贡献,避免国家再受到侵略。通过学习语文知识,学生的爱国之情被激发出来,并树立了学习目标。

(六)以素养为目标,深刻体会文化内涵

语文属于语言类学科,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为目标,带领学生深入体会文化内涵;同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帮助学生提升交流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个方面的资源,使学生可以自主培养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合理分配学习时间,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阅读空间,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儒家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教学目的。例如,教师在讲解《父爱之舟》一课的过程中,为学生搜集《背影》等其他关于父爱的文章,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分析在不同作者的笔下父爱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阅读课文内容,从多个场景感受到父爱,如梦中出现了父母深夜喂蚕,父亲带我住旅店;父亲带“我”去庙会,让“我”吃豆腐脑及让“我”做万花筒;等等。为加深学生对父爱的理解,教师可将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父爱。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父亲并不爱自己,因为他们只会批评自己。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实际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父亲会给自己的孩子买他们想要的礼物,并将有营养的食物塞满整个冰箱,自己只吃孩子不喜欢吃的食物,然后骗孩子说“自己喜欢吃”;他们没有当面夸奖过自己的孩子,但在其他人面前,总是炫耀自己的孩子……教师帮助学生找到父爱,并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找到这些父爱,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应用现实案例,使学生体会到无形的、伟大的父爱,激发了学生的感恩之心。

(七)情感熏陶,提升学生思想品质

小学生有着非常丰富的情感,如果教师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会让学生的思想品质得到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文观念。但是教师需要在引导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开展人文精神培养要做好引导,循序渐进地渗透,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提升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在进行情感熏陶的过程中,应该营造一个愉悦、自由的氛围,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的态度,这有利于学生情感及精神等方面的升华。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情感和言行,让学生深刻理解语文知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另外,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优秀的文化素养,革新教学理念及方法,深刻地掌握素质教育的意义。教学中发挥引导作用,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保证人文教育能够有效落地。

总而言之,“水无常形,教无定法”,小学语文道德教育的实施,是对语文课堂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次的延伸,使语文学习更为丰富多彩和人性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仁义礼智信”道德教育时,不可再拘泥书本,要坚决贯彻“以生为本、寓教于乐”的教育方针。成功的语文道德教育,不但有利于反哺和巩固语文课堂教学成果,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能力,更能提升他们的人文情操和气质素养,升华其思想品德,从而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方面发展,使之成为一个文明华夏之“读书人”泱泱中华之“男子汉”。

参考文献:

[1]张蕾.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探讨[J].语文世界,2021(Z2):151-152.

[2]杜中辉.让人文之花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小学语文人文精神的渗透简析[J].科教文汇,2019(06):131-132.

[3]胡月.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J].天津教育,2022(10):53-54.

[4]吴心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9(10):100-101.

[5]胡忻娟.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高[J].中国校外教育,2020(08):22-23.

[6]刘春艳.如何将传统文化的精华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J].考试周刊,2014(39).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 (基础教育研究专项)“中国儒家文化人文精神渗透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SZJ21194(福建教育学院资助)的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