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内容。而情境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下深入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理解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为此,文章便针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策略做出深入探究,以此助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不断向好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长远发展;初中时期;语文教学;情境化
前言:一个合理适宜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初中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高效理解语文知识,还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象力以及思考能力等,可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快速形成和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策略做出深入研究,从而确保情境化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应有价值和作用。
一、核心素养概述
目前来看,在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通常是指学生为了有效适应自身长远健康发展以及当今社会的一系列发展现实需要,需切实具备的多样化的品格还有关键能力。现阶段重要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而每个方面又可以划分出多个不同的成分素养,如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还有人文底蕴等[1]。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策略探析
(一)开展审美性情境教学
对于初中语文教材来讲,有很多散文以及古诗词,无论是描绘的内容还是语言运用上均有着一定的美感,但是大多数初中生并不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因此难以深入地理解、感受以及剖析这些文本内容存在的美,从而容易出现对文本内容理解不够深刻,难以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问题。对此,建议教师尝试着开展审美性情境教学,以此促使学生对文章当中蕴含的美的元素进行深刻的感悟和体验,从而在提高教学成效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形成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小石潭记》这篇古文时,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小石潭精致的美,教师可在带领学生阅读一遍文本内容之后,尝试着通过多媒体将林间小潭美景图设定为课堂教学的背景图,然后将泉水淙淙声设定为背景音乐,以此构建出一个可供学生进行想象的审美性教学情境。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背景图做出仔细观察,之后打开背景音乐,并引导学生缓缓闭上眼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伴随着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阅读《小石潭记》的白话改写文,如“隔着一片竹林,能够听到潺潺流水声,仿佛人们身上佩带玉环不断互相碰撞发出的清脆声,这让我的心里感觉十分高兴……”。以此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对小石潭的美景展开想象,慢慢地在脑海中形成小石潭的场景,仿佛置身其中,强化其审美体验。这样学生既能够对文本描绘的美景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也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审美能力,对学生良好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开展扩充性情境教学
目前来看,初中语文教材当中存在着很多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或者是与历史有关的文章,对于这些文章来讲,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即学生本身对文化、历史以及社会还有科学知识的有效理解、掌握还有思考,能够促进初中生人文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提升。但是在实际教学期间,若是教师仅依靠文本内容来开展教学活动,往往很难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目标,因此建议教师注重利用一系列与文本内容有关的教材之外的资源来创设教学情境,以此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扩充,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提高文化素养的培育成效。
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这篇文章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先辈的非凡智慧以及杰出创造力,教师可以利用微视频的形式,为学生补充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造桥技术以及造桥画面;为了能够让学生了解文本当中涉及到的一些历史知识,教师可通过语言描述以及画面展示的形式,为学生补充赵州桥的历史沿革,包括其设计者、历朝历代的修缮事迹等。借助这样的扩充性情境教学,初中生不但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篇文章所讲述的内容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提高学习成效,还可以切实感受到以及体会到中国石拱桥蕴含的魅力和巨大价值,还有石拱桥背后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和历史知识,这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快速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三)开展问题式情境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开展问题式情境教学,能够通过问题的引导促使学生展开想象和思考,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的快速形成和提升,这对高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可在教学期间,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积极的思考和探索[2]。
例如:在开展《桃花源记》这篇古文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以下几个问题情境: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初遇桃花林时渔人为什么非常诧异”、“首段文字在全文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等,借助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开头,同时尝试着自主总结原文以及采用适当的语言来有效解答问题。
2、“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对套桃花这一景物做出描写”,这一问题主要对学生自身对文本的理解情况做出考察,需要初中生对文本做出深入详细的阅读分析方可进行解答。
3、“若是你来到了桃花源,请问你想做些什么”,该问题属于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进一步延续,可促使学生展开进一步思考,而且有着极强的开放性,能够诱发学生的想象,对学生思维能力、创造力的提升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结语:综上所述,目前来看情境教学法凭借着直观、生动以及能够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等多种优势,已经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关键教育手段,可切实提高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文章针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策略展开了深入探究,以此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成效,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季钰. 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的探究与实践[J]. 丽水学院学报,2022,44(4):117-122.
[2]徐瑶. 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研究[J]. 中外交流,2021,28(4):1110.
本文为淮安市中小学2021年第14期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学科育人视角下中考语文试题命制的研究”中期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