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课程改革的探索研究
——以文华学院为例
摘要: 在当前时代下,随着社会的需要,普通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渡,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结合,注重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这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达到培养综合应用性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土木工程;工程地质;实践教学
引言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课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基础课,它的课程内容复杂、知识枯燥、教学模式教条、理论与实践脱节等成为当前影响该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快速发展,各种工程项目建设也越来越多,建设难度和形式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对该专业的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不断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去探索工程地质学课的教学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其教学内容和方法要不断地适应土木工程建设的需要,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教学呈现了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与教学环境不足、实践与理论脱节,目前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很多学生对工程地质学课的认知不足。尤其是这种大一和大二的专业课,学生没有什么判断和认知,也没有什么课外实践[2]。他们不了解该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所学课程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应用,因此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往往也不尽人意。
其次,工程地质学课程本身知识体系较繁杂,知识点较为分散,需要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学时需要将理论学习、实验教学和实际工程案例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实际情况是,高校通常将这三方面分离式教学,导致学生缺乏统一认知,从而直接降低了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工程地质学课程在当前高校中学时安排普遍较少,如笔者所在的文华学院安排给该课程的学时仅24学时,由于课时的限制,给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增加了难度。
1 课程改革的实际意义
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以文华学院个性化教育为指导思想,帮助学生对工程地质学进行正确定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基于本课程总学时较少的客观现状,从实际情况出发,拟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即: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制作多种课外学习资源,利用有限的教学学时力求全面、系统的给学生阐述介绍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为后续课程学习和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优化教学方法,基于本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本项目拟重点加强实验教学部分的深度和广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重点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制作各种地质模型和岩石标本,并将其带上课堂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相当敏锐和独特的地质工程思维方法和观察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 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法
2.1组织课前动员
该课程是以地质领域的基本知识为背景,既系统介绍了岩石、土及地下水的基本知识,也研究了不良地质作用、岩土工程勘察等实践性较强的内容,由于课程实践性太强,培养计划又安排在低年级教学,所以学生普遍认为内容难以理解[3]。因此,可结合土木工程最新、最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进行课前动员,介绍本课程在实际工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提前对该课程有一个初步认识,并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2.2优化理论课教学
基于为社会培养土木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学内容上,应结合本人设计院的工作经验,尽可能多的讲授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实际工程地质问题,把工程中已经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各类工程地质问题与课堂上所讲的理论内容密切联系起来[4]。
鉴于文华学院《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课程分配学时较少,可充分利用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课前可将每节课的“重难点剖析视频”发给学生预习,使学生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数;课后可将课堂上没时间讲解的“课后补充知识点”以视频的形式发给学生补充学习,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尽可能全面的专业知识。
在连续五年对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各种地质构造的学习存在一定困难,这些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和抽象,因此,可增加“地质模型”和“岩石标本”等辅助教学工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帮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
2.3 加强实验课教学
通过与《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验课老师沟通和探讨,笔者发现,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校工程地质实验内容涉及面非常少,仅有简单的室内岩石认知实验,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因此,后期将优化和丰富实验项目,如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制作一些重点的“地质模型”和“岩石标本”,让学生建立最直观的感性认识,也锻炼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野外实训方面,前期土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尚不完善,工程地质野外实训并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学校对实践教学也越来越重视,通过不断探索和调整,目前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土木工程专业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已增加工程地质实训,在后续教学中我们将努力落实好实训教学,争取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 课程改革效果展望
(1)建立课前动员机制,使学生提前对本课程有比较全面和清晰的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2)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解决课堂学时少的问题;
(3)制作“地质模型”辅助课堂教学,解决学生认知困难,提高教学效果;
(4)开展多元化室内实验项目,增加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5)创新“野外实训”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开阔学生的视野。
4结语
笔者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教学各环节中尤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方式 ,结合文华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个性化教育为指导思想,提供优质有效的课外学习资源,充分利用学生课外学习时间,解决学习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同时以地质学实践教学课程改革为重点,采用室内与野外实验相结合,通过矿物学、岩石学实践教学为学生参与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在实践中熟练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培养具有扎实基本功的高素质人才[5]。
参考文献:
[1]秦毅.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商情》, 2019年第5期.
[2]魏玉静.对工程地质学课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课程教学研究》,2019-6.
作者简介:肖霞,1987.08,女,汉族,湖北孝感,硕士研究生,讲师,道路工程设计与桥梁工程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