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探析及其启示

许圆圆 任巧华 卢秋野
  
文理媒体号
2023年10期
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沈阳 110168

摘要:作为马克思的经典代表作之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深入分析其思想内容,梳理《手稿》中生态思想形成的现实与理论背景,剖析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进路,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启示,助力“五位一体”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构建生态型政府,完善生态法律制度;增强生命共同体意识,确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认同;全民参与共建生态文明,共创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

关键词: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与自然;生态建设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的今天,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形势急转直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马克思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其生态思想不是乌托邦的,而是现实和具体的,为我们解决人与自然的危机关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作为代表作之一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异化理论的基础上表达了丰富的生态意蕴。因此,本文将探讨解读《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并探索在中国特色语境下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创新。结合马克思的生态智慧与中国的生态现实,不仅能使中国的生态智慧焕发新的活力,而且能推动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手稿》中生态思想的产生背景

1.现实基础

从现实条件来看,19世纪40年代的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它的兴起不仅促进了资本主义向机器大工业阶段的成功过渡,而且极大地解放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但是,与此同时,工业革命在极大地推进了人类科技以及生活方式发展的时候,随之而来的也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破坏。为了不断地向工业革命的生产过程提供生产资料,资本家则需要无止尽地从自然中攫取资源,而这一行为必是超越自然承载能力的。资本家们本身又都是带有逐利性质的,他们贪婪的、不受约束的需求必然导致自然资源严重短缺和生态环境污染,最终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将日益尖锐,严重阻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而,无论是人还是自然都难以逃脱被异化的命运,基于此,为《手稿》中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萌芽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马克思重新思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理论基础

从理论背景来看,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自然观的扬弃,马克思开始搭建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其一,黑格尔的自然观蕴含着辩证法的思想,其强调人与自然的联系且处于变化发展中,马克思肯定了这一辩证法思想。然而,在黑格尔的思想体系中,人与自然的现实性关系被颠倒,二者的统一建立在“绝对精神”运动之中。黑格尔在《自然哲学》中也阐述到:“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1]。这一客观唯心的哲学体系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其二,关于费尔巴哈的自然观,费尔巴哈论述到:“人不是导源于天,而是导源于地,不是导源于神,而是导源于自然界。”[2]费尔巴哈提出了理性辩证法的前提或基础是感性对象性直观能力,因为,在理性展开之前,人的本质是感性对象性直观活动,我们得先把现实做成对象,才能展开理性思辨。但是费尔巴哈用简单的直观的客观实在来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没有真正的活动联系,没有能动性和实践能力。马克思进一步提出,感性的对象性活动,这不是直观能力,而是实践是把感性对象性认作现实性的,马克思对他的超越主要体现在把感性彻底认作人类实践,并且更为彻底地抛弃旧哲学。综上所述,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自然观进行了扬弃,构建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阐明了人与自然在此关系中是一种互相影响、互相塑造的关系,并提出了以感性实践来连接人、自然与社会,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向了另一种新的层次。

二、《手稿》中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1.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手稿》中,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了正确的解释。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3]在自然面前,人不是被动的、单个存在物,而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个体是社会存在物”[4],这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从对象性视域入手,突破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把自然看作是人对象性存在物,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以感性实践为中介的对象性关系,这为我们展示了应然视域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的完整图景。在马克思看来,自然之于人具有先在性,它是人类维持自身存在发展、确证自身本质力量的重要对象。人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确证了自己是主体的、能动的、现实的存在,被改造后的自然则是人的对象性活动的产物,进而又在社会中构成了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由此,把对人与自然的考察放在社会中进行,勾勒了人、自然、社会三者辩证统一的应然状态。

2.人与自然的分离对立

《手稿》中,马克思以“异化是外在表现形式”“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异化的根源”对人与自然的分离对立作出了解释。其一,异化是人与自然冲突对立的表现。劳动是人与自然的联系纽带,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种联系已经异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互相对立起来。在资本逐利本性的驱使下,人们只对金钱感兴趣,导致阶级对立和社会分裂,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冲突愈演愈烈,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最终人与自然陷入危机,所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只是生活的一种手段,异化劳动统治人,破坏了生态环境。《手稿》中,马克思从四个方面指出了异化的含义:工人同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同劳动本身相异化,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5]劳动的异化剥夺了人的本质,资本家占有工人劳动的生产,支配工人的劳动,不劳动的资本家是财富的拥有者,而努力劳动的工人则陷入贫困。这种变化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矛盾,矛盾的激化则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分离对立。因此,生态问题的根源只能从社会矛盾的关系中解决。其二,马克思也对这一事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异化的根源。工业生产需要更多的原材料,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自然资源。从资本效用原理来看,资本家在生产时通过降低成本获得高回报,与此同时,资本家最大限度地压榨工人,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支付最低的工资,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价值。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工人工作环境十分恶劣,工人的贫困状况也没有得到改善,工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向资本家让步,过度开采资源。《手稿》中,马克思对工人这样描述道:“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自己作为肉体的主体。”[6]因此,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各种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必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分离对立。

3.人与自然的和解

《手稿》中,马克思为人与自然的和解指明了方向:“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7]首先,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私有财产的普遍化,消灭私人占有,而不是个人占有,建立共产主义。那么,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财富丰富、社会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则由“分离对立”走向“和解”。其次,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人不再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个体,人由异化劳动转向真正的自由的自觉的劳动。自然界也就成为印证和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存在物,人与自然也就形成合乎人性的友好关系。最后,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相一致。马克思得出如下结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根本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8]即人与自然的和解最终在于共产主义的实现,在于人实现了自然主义和自然实现了人道主义,简言之就是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这也是生态文明的内核。

三、《手稿》中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在《手稿》中阐释的生态思想,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助力解决生态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届领导人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了马克思生态思想在中国的实践进程中的重构,推进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又一创新性理论成果。这一理论成果开拓了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新境界,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从根本上科学认识生态文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价值指向和实践范式。马克思在《手稿》中的生态思想成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1.经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唯利益论的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讲是“反生态”的,要获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马克思在《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马克思把资本看作一种可以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把自我增值看作是资本的唯一目的,因此,“利润”成为其永恒的逻辑。在不断地积累、发展和扩大自己的过程中,资本家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无止境地开采,而工人们在生存的压力之下,不得不屈从于只关注利润的资本家,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更多的利用与开发,这最终会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出现断裂。可以看出,传统的、生产至上的唯利益论的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讲是“反生态”的,要获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遵循自然法则的基础上,挖掘和利用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价值,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资源既是生态财富,也是社会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使自然资源持续发挥效益。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推动绿色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将经济活动和人类行为控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遵循生态学的要旨,给大自然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让市场主体可以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中获取丰厚的收益。

2.政治建设:构建生态型政府,完善生态法律制度

中国的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主要是在政府的倡议下进行的,生态型政府的建立将会产生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应。马克思在其《手稿》中,从现实出发,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由对象性转变为异化,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认为只有消除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这一观点显示了政治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保护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律的准绳,依靠它的方向性、指导性和约束性。由此可见,有必要促进政治生态系统的正常化。生态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引导和执行的主体是政府,而生态市场需要政府这只代表公共权力的“看得见的手”来进行宏观控制。因此,一方面,需要建立一个在制度和职能上生态化的政府,最终在权力和资本上生态觉醒,助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二是以生态治理为前提,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完善生态法律制度,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工作,严惩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3.文化建设:增强生命共同体意识,确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认同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两者交互作用、休戚与共,应牢牢抓住思想引领这条生命线。从《手稿》中所折射出来的异化现实来看,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者和资本家不仅是在行动上的异化,而且在思想上也异化了,他们对工业文明高度认同。生态文化建设就是要改变唯利是图的传统观念,确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命共同体”的论述,诸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9]与马克思《手稿》中指出的“自然界是人无机的身体”这一概念相呼应。两者都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是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强化“生命共同体”意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局的突出位置,树立整体观、长远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破除奢靡、享乐、消费主义等不良倾向,通过软教育和硬规范将生态保护内化,促进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的转变,最后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

4.社会建设:全民参与共建生态文明,共创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

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建设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手稿》深入阐释了人与自然动态平衡的对象化关系,人类对自然的所作所为必然会反作用于人类自身。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10]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同时他们也是生态环境的使用者、消费者和排放者,因此“生态社会建设”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并通过提高公民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来促进环保主体行为的实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已由过去的“温饱”向现在的“环保”转变,由过去的“生存”向现在的“生态”转变,对外在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自然绿化与拥有一个健康的宜居环境也越来越渴求。因此,每个人都应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出发,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出发,比如坚持适度消费、按需消费、绿色低碳消费等。通过资源循环利用,节约用水、纸张和电力,做好垃圾分类,不使用一次性购物袋等。全民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定会为自己和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态宜居环境。

四、结语

无论是基于对象活动的视角直接展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相互印证的融合关系,还是基于异化理论立场表达资本主义私有制现实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要强调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追求和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重新理解和研究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挖掘和弘扬其理论精髓,赋予其新的时代活力,有利于探索解决现实生态问题,构建中国方案,建设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和生态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黑格尔.自然哲学[M].梁志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9-20.

[2]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下卷)[M].荣震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677.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68.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33.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1-54.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9.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8]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31.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0]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4-19.

作者简介:许圆圆(1997-),女,江苏扬州人,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任巧华(1982-),男,辽宁瓦房店人,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卢秋野(1995-),男,汉族,吉林省双辽市,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安德烈亚斯·马尔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探析(L22BKS007)”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