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摘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倡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行为思想,依据学生具体身心特点施行思想政治引领和管理工作,从而维护学生身心发展阶段化特征,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个性特点,先进的思想理念,健康的价值观和生活作息。因此,面对高校学生的身心发育已经成熟、但是自身抵御不良诱惑和思想的能力偏低的情况,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思政指导和行为方式管理,从而突出学生发展自我认知和思想体系的特点。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引言
高校的思政教育能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指引和约束作用,具有独特的育人优势,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育人机制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进行完善,从而实现思政引导和管理工作的融合,从思想和行为的具体约束中实现对学生的良性引导。高校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全面指引,促使学生意识到思想指导作用的重要性,认识到高标准道德要求和品质对学生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这样有助于简化对学生的管理力度,提高学生自身约束力,强化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全面升级。
一、开展思政教育与考核明确育人内容
思政教育的理论是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的基础和实践依据,强化理论学习能指引学生深层次理解思政育人内容,从而完善学生思想和道德标准,对其行为起到监督和评价作用[1]。为此,高校要将思想政治课融入必修课程,从三观、道德观、法治观等方面进行教育、学习,促使学生意识到思政涉及的内容和教育意义,从而端正自己的思想态度、偏激的行为、不加约束的内心。同时,在学生学习期间进行不定期考核,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意识到研究思政的重要性,加大学生学习思政的力度和研究深度及广度。另外,“以人为本”要尊重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内心思想,当学生接受理论有困难时要借助实践案例进行事实引导,促使学生在具体案例中认清社会发展状态,从而监督自己的学习程度,做好将思政教育为自己一生思想教育的心理准备。
二、以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获得引导方向
高校学生的心智和身体发育已经成熟,具备独立的判断能力和接受能力,其自主意识强,对外来思想的引导具有本能的排斥心理[2]。因此,在对其进行思政引导时需要站在学生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通过情感引入、共情的方式与学生探讨思政育人。同时顾及学生的差异性特点,不同时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经历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和思考不同,因此,要根据学生身心、思想为出发点,进行思想引导和管理。
有的学生比较安静、内敛;有的学生外向活泼;有的善于交谈;有的善于书写自己的情绪;大一的学生还具备高中生的活泼特点,重视集体荣誉;大二的学生相对成熟、稳重,开始谋划自己的职业和未来发展;大三的学生能较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对未来的发展目标基本成型;大四的学生忙于职业选择和论文修订。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需要因材施教。在课堂可以进行理论+实践的讲述和验证,引发学生思考;应邀请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检测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一旦发现情绪和思想活跃的学生可以进行单独交谈,试图用共情和理解的心态与学生沟通问题,从而用情感、同情、理解感化学生,引导学生讲述问题和困惑,并进行建议和思想引导,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和迷惑。这样个别学生特殊对待、一般学生常规方式化解的方式能应对几乎所有学生的问题,并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人本思想,从而对特殊学生进行科学的思想指引和规范化管理。
三、尊重学生满足其自我需求
尊重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底线,只有尊重才能换来尊严[3]。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更需要获得尊重,从而在满足心理需求的同时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进而赢得学生的配合与敬重。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尊重和自我实现是最高标准的要求,只有获得尊重、实现自我价值才能彰显一个人的实力,获得心理满足和愉快感。高校生是成为成年人过渡时期,在自我成长方面受到长达十几年的约束,此时需要获得尊重和认同,实现自我价值,才能满足其内心的不平和空虚。因此,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目的和价值,使其获得愉悦的心理,并产生对教师的认同感,这样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就会轻松许多。尤其是思想极端、容易犯错的学生,已经承受了来自同学和其他教师的嘲笑和不理解,内心需要得到尊重与理解,需要获得帮助和解脱。此时教师要以理解的心态和口吻与之交流,使之获得被认可,降低对教师的心理防御。然后在进行思想引导和案例讲解能为学生展现立体的思政教育模式;同时为学生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让学生的高校生活充实且有方向,引导其建立对自己的信心和全面认知。同时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进行道德、法治的教育,指引其走出自己的固执和偏见。
四、依法管理维护学生自身合法权益
当今时代是法治社会,管理国家需要依法,管理学校和学生同样需要法律依据,按照法律、规章制度进行各种管理和校园治理,达到以理服人、依法管人的局面。但是很多高校的规章制度以维护本校利益为出发点,与国家法律有冲突,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不具备科学化特点,造成学生与高校矛盾冲突,各种法律纠纷不断。高校要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和有效管理,就要根据法律有关条款和制度设置本校的规章制度,保护学生自身权益,从而获得学生支持与认同。高校要采纳学生合理建议,设置学生意见箱,接受学生监督,并公开制度内容,保证学生在校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这样学生才能和高校一条心,服从管理和教育。
总结
“以人为本”是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获得学生理解,促使其配合学校的思政教育和管理。因此,高校要切实实现尊重、理解、维护、保障的基本教育内容,落实人本思想,促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受到理论和实践的感染而获得改变。
参考文献:
[1]韩志弘.论“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中的应用[J].世纪桥,2022(11):36-38.
[2]佟艺峰.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J].公关世界,2022(14):110-111.
[3]丁大勇.“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考试周刊,2018(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