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探究家园共育对主题墙教育的影响

苏怡君
  
文理媒体号
2023年12期
内蒙壹玖捌叁音乐工作室 025500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主题墙环境是幼儿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教育家陈鹤琴表示:“幼儿的总和=幼儿园+家长。”由此可见,幼儿教育离不开家长与园所的相互配合与扶持。

关键词:主题墙 家庭教育 问题 措施

优质的主题墙环境不仅为幼儿提供视觉和心理的舒适美观,更重要的是承载幼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因此,解决主题墙环境创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助提高园所、班级环境质量,促进幼儿在环境作用下的更大发展。

一、正确认识幼儿园主题墙环境创设

主题墙是幼儿园的隐形教育,主题墙的创设应围绕幼儿现阶段探索、学习的主要内容开展,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

二、正确认识幼儿园主题墙的作用主体是幼儿

(一)儿童主体性

儿童的主体性即儿童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意志和发展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具有主动、积极的心态以及探索未知和创新的内在需求。也就是说幼儿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做自己的主人,根据自己的需要支配自己的行为。

(二)以儿童为主体的主题墙创设存在的意义

首先,发挥儿童主体性,能够有效保障儿童以积极的情感参与主题活动及主题墙创设,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其次,发挥幼儿主体性,有利于幼儿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探究欲望,促进心理发展和个性的发展。

三、正确认识家园共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

家园共育即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做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的相互了解、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也就是说在家园共育中,家庭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与幼儿园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分伯仲。

但现阶段家园共育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教师忽略家长实施教育的主体性,主观的认为自身教育专业化对幼儿的教育价值更大,一味地要求家长配合与支持,面向家长缺少对班级活动的深入解读,忽略了家长参与教育的多样性与深入性。

2.家长忽略自身实施教育的主体性,认为幼儿一日生活更多时间在幼儿园,因此寄希望教师为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自己则配合教师完成幼儿发展的检查与监督工作。

四、正确认识家园共育与主题墙创设的密切联系

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幼儿园主题活动是一种常见的教育形式,主要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水平开展符合年龄特点、发展需要的活动,帮助幼儿从中提升经验。而主题墙的创设既是对幼儿主题活动下学习过程的记录也是帮助幼儿梳理、巩固新的学习经验。因此为了实现主题墙教育价值最大化,主题活动的选择与实施、家长的参与和配合尤为重要。

五、现阶段主题墙创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精准分析现阶段主题墙创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推进家园共育对主题墙创设的积极作用,同时扎实该论文的有效性。学期初,针对4个中班共计8位教师,40位家长占家长总人数1/3开展了主题墙创设调研活动。

(一)以下是针对教师开展的中班主题墙创设调研呈现出的问题

1.该年级组新教师2人、工作3-6年教师3人、成熟型教师3人,能够形成良好的传帮带氛围。

2.成熟型教师对主题活动与主题墙之间的密切联系及教育价值有清晰认知,青年教师尚不清晰主题墙的教育价值。

3.教师清楚主题活动与主题墙的主体是幼儿,但是因多种因素影响,主体性落实效果不佳。

4.教师在家园共育中理论脱离实践,因多种因素的影响未能从共育的实质出发,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共育引领、指导工作。

5.教师有意识将主题活动纳入到家园共育工作中,但共育体现较为表面化,形式简单粗暴,不能得到家长的有效支持与配合。

(二)以下是针对家长开展的中班主题墙创设调研呈现出的问题

1.家长关注园所常规工作及班级活动,对于教师工作非常支持。

2.教师定期推送主题活动介绍,已形成家园工作常态。

3.教师能有序组织幼儿开展主题活动,但是活动后引领幼儿回顾经验、延伸学习不够。

4.家长对家园合作理解存在片面性,需要进一步激发家长共育的主动性。

5.家长对于认知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存在片面性,需要教师进一步介绍、分析生活化教育的重要价值。

六、解决家园共育对实现主题墙教育价值最大化的具体策略

(一)教师方面

1.提高教师理论知识,扎实科学教育理念

以线上自学共反思为主要途径,每月在年级组内推送自学文章或讲座,定期集中开展反思活动,聚焦问题具体分析。

2.高质量家园沟通,有效提升家长对主题活动的参与性

以教师引领开展专业解读——家长感知主题活动教育价值——尝试参与主题活动创设——逐步形成有理论支持的教育共同体。家长通过全面参与主题活动深入了解主题墙对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提升家长参与主题活动的共育意识。

3.提高教师理论、反思、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依托观摩活动、拉手指导、家长开放等多种形式驱除教师主题墙创设中存在的惰性,解决组织活动“无助”问题。

(二)家长方面

1.正确理解家园共育定义,扭转共育即配合教师完成工作的刻板印象

幼儿是连接家园共育的桥梁,家长通过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班级活动及幼儿在园所内的发展情况,幼儿通过与同伴、教师、家长互动反复积累学习经验,促进发展。因此,家长应尝试与教师在主题活动的创设思路与目标制定、活动设计等多方面形成“相互抛接球”的良好互动,让教育在多维度的碰撞下形成最佳目标与实施策略。

2.科学利用依恋关系,促进幼儿主题活动下的多方面成长

依恋关系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情感纽带,让两者在感情上相联结。依恋关系的形成从婴儿一出生就开始了,且是婴儿与父母双向依恋。因此在共育过程中,我们应重视父母对幼儿的了解,幼儿对父母的安全依恋,并充分利用这种安全感实施教育。

主题活动是现阶段幼儿园最为常见的教育形式,家园合作则是幼儿园最为基础的常规工作,发现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解决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幼儿发展,实现环境教育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吕卓健.“基于儿童”的幼儿园环境创设[J].黑龙江教育,2016(12)

[2]胡翠霞.加强幼儿园环境创设 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J].辽宁教育,2019(16)

[3]邬春芹.陈鹤琴家园共育思想的内涵及当代价值[J].《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18年第2期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