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家校(园)合作模式下亲子活动对家庭教育氛围的影响研究
摘要:本文关注家校(园)合作模式对家庭教育氛围的影响。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文件,探讨了家校(园)共育工作的新要求与重庆市评估院制定的家校(园)共育工作标准。然后分析了农村幼儿园在家校(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如合作意识淡漠、家长教育认知偏差、教育内容偏重学习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潼南区卧佛镇中心幼儿园以竹文化为特色的家园共育特色创建方式。最后强调了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呼吁在法律政策支持下,共同改进合作模式,营造更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促进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校(园)合作;亲子活动;家庭教育氛围
引言
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中国国家法律文件中对于家庭教育的要求和促进越发凸显。《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相关文件对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农村幼儿园在家校(园)共育方面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限制了这种合作模式对家庭教育氛围的积极影响。针对这些挑战,为了创造更好的家园共育氛围,需要思考和探讨以校为本的家校(园)共育特色,以及如何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育人环境。
一、法律文件对家园共育工作的新要求
中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文件明确要求监护人与幼儿园、学校等机构密切合作,共同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强调了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此外,重庆市评估院下发了全国首个家校(园)共育工作标准,着眼于整体规划、家长学校等方面,以解决共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共育质量。
二、农村幼儿园家校(园)共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家校(园)合作意识淡漠
在农村幼儿园中,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较少,导致合作流于形式表面。学校和家庭的联系不够紧密,双方未能形成合力教育,学生状况的及时反馈不足。这反映了家校(园)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频繁互动,造成教师无法充分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下的表现与需求。同样,家长也难以及时获得学校教育方面的信息。这种不畅通的沟通机制阻碍了双方对孩子全面成长过程的把握,使得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教育环境缺乏连贯性。缺少及时的学生状况反馈,导致教师难以根据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调整教学方式,而家长也无法准确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因此,建立有效的家校(园)沟通机制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定期家长会议、线上沟通平台、家校(园)联合活动等,以促进双方交流,加强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
(二)家长教育认知偏差
许多家长倾向于将学生的教育责任完全交给学校,认为学校应该对学生的教育负责。这种观念导致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参与学校教育的意愿与行动。他们可能认为学校是专业的教育机构,应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负责,而自身只需提供生活上的支持即可。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了家长对于参与学校活动、关注孩子教育过程的态度消极,缺乏对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限制了家庭和学校之间共同育人的合作与互动。家长的这种观念可能源自多方面因素,包括社会观念的影响、工作压力以及对学校教育的信任程度。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教育者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互动,以引导家长认识到他们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家长参与的课程、教育家长教育理念的活动以及提供家长参与决策的机会等方式,鼓励家长更积极地参与学校教育,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业和成长。
(三)教育内容偏重学习
学校和家庭教育普遍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教育,而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不足。这种情况可能给学生增加巨大的学习压力,而忽视了他们身心健康和综合素养的提升。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学校通常更关注学术成绩,家长也更着重于学业表现,这导致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而缺乏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关注,可能加剧学生的心理负担,降低其身心健康水平。因此,学校和家庭应更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成长环境,以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家校(园)共育实效性不足
尽管学校经常组织各类活动并积极邀请家长参与,但效果却相对有限。家长的积极性并不高,他们参与度较低,导致共育活动与家庭联系不够紧密,无法充分发挥共育的真正意义。这种情况可能源自多种因素,包括家长工作繁忙、时间安排有限、对活动内容的兴趣不高或者沟通交流平台不畅等。此外,有些家长可能缺乏对参与学校活动的认识,或对共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参与意愿。为了有效增进家校(园)合作,学校可能需要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内容,提升家长参与的吸引力,同时创造更便利、开放的沟通平台,以增强家校(园)共育的实质性联系和合作。
三、家园共育特色创建的需求
针对农村幼儿园家校(园)共育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创造更好的家园共育氛围。例如,潼南区卧佛镇中心幼儿园巧妙地利用当地丰富的竹文化特色,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家园共育平台。通过竹文化为纽带,学校与家长之间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这个共育平台上,学校可以组织与竹有关的各种活动,如竹编、绘画、竹文化故事讲解、游戏等,吸引家长参与并与幼儿共同体验。这种独特的家园共育方式拉近了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距离,不仅丰富了孩子的学习体验,也增强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参与感与责任感,从而共同促进了幼儿全面发展。
结语
家庭教育对于幼儿成长至关重要,而家校(园)合作模式在塑造良好家庭教育氛围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农村幼儿园中,家校(园)共育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共同努力解决。通过重视合作意识、调整家长教育认知、平衡教育内容、提升实效性以及引导正确的家长教育方式等方面的改进,可以实现更加有效的家庭教育氛围,助力幼儿健康成长。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更多地借助法律政策的支持,促进家校(园)合作模式的发展,为幼儿的综合成长提供更加完善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敏梨.家校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培育策略探索[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09):99-101.
[2]季艳福;叶琦.家校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成才之路,2023,(21):37-40.
[3]陈文静.家校合作模式下开展亲子活动的策略探究[J].内蒙古教育,2020,(08):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