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尝试

卢春省
  
文理媒体号
2023年15期
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前锋镇中学 527300

摘要:作为国人的骨气与底气,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现阶段,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关键的国家软实力,其中所包含的底蕴极为深厚,俨然已经成为世界对中国重新认识的一类关键标志。若能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生物学教学相融合,可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促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文章从传统科技、语言文化、科学精神、环境保护四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在新课标中包含的一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提出了几点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初中生物学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初中生物教学;教学策略

青少年阶段所形成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自信,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目标的重要基础。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提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弘扬与学习的培养目标。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来说,其学习多依赖文科中的应试教育形式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虽然形式多种多样,但最终的文化认同培育效果却往往无法达到预设的教育需求。优秀的传统文化应作为基础的教学内容,与各个学科教学环节相融合。以生物课程为例,初中生物教师应将教材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以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为此,开展初中生物学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尝试的元素与策略的深入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在新课标中包含的一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1.传统科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技主要存在于兵、农、医、艺四个领域。中医领域中的药材检定、功效认知等,皆属于生物学知识。以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七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为例,可在学习其中的“我国的植物资源”时,我们可以向学生讲述其中有哪些植物属于中药,并同时介绍植物的根茎、叶片、花朵、种子、果实等的检定方式,在让学生学习到植物知识的同时,也使其掌握了中药的鉴定方法[1]。中药中的药理作用则将人体新陈代谢的调节情况予以全面展现;农业领域中的稻田养鱼与深耕细作,则将生物学领域中的生态共生与植物生长规律予以展现,让学生可吸收更多的与古代传统科技相关的生物与传统文化知识;我国工艺文化同样博大精深,其在工艺原理与工艺产品层面,建议与生物学教学相融合。以竹编文化为例,可从竹子的选择、篾片的制作等角度出发,作为学生学习到与竹子生物学相关知识的契机,包括特性、结构、生长环境等[2];生物学模型教学期间,可将泥塑文化融入其中,例如制作出心脏模型、细胞模型等;生物学与传统的科学体系联系极为紧密,例如养蚕制丝、酿酒工艺等,可作为后续学习发酵食品制作过程中的实践活动。

2.语言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古诗、谚语、词曲等皆为我国特有的文化内容,也是经由千年文化发展所流传的重要作品,本身有着相对较高的历史与文学价值。在传统语言类文化背景下,其内容往往包含较多,使得其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有了更多的应用契机。作为古人记录所思所想的载体,语言类的传统文化往往与生物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点可从流传至今的古籍中可见一斑。例如李时珍所撰写的《本草纲目》中的药材分辨方法、《吕氏春秋》中的我国农学思想的变化与耕作技术的更新、《千金方》中对古代传染病治疗过程的记录等[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则对豆类与杂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描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将螳螂、蝉、黄雀之间的生物链关系予以呈现。

3.科学精神。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科学精神的表现是我国重要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与道德品质的继承要点,需包含服务人民、敢为人先、追求真理等创新与求实精神,团结协作、潜心研究等奉献与协作精神同样不可或缺。对于我们生物教师来说,在生物学教学期间,想要将科学家故事讲好,就需要明确科学家的具体精神。例如袁隆平、屠呦呦等,通过杂交水稻的研究、青蒿素的发现等成就,为中国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助力[4]。同时,需要对我国生物学领域所包含的中国医药学成果予以分享,例如细胞研究层面的突破、人类基因组中测序工作的承担等,在让世界看到中国发展的同时,也为国内生物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奠定了基础。近些年来,我国所提供的医疗援助、治疗方案的无私共享等,与研究人员付出的辛苦努力密不可分,将科学研究人员的自身努力与辛苦付出体现得淋漓尽致。

4.环境保护。我国传统的生态文化博大精深,其生态理念包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是促进现代生态文明保护的关键内容。例如我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禁渔期设置、空气污染长期监测等,均为环境保护措施的主要体现[5]。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参与者与引领者,秉持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基础信念,深度参与到全球环境治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过程中,展现出了符合时代发展特点的生态智慧。

二、 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初中生物学教学策略

1.设置文化目标以培养核心素养。

想要实现将生物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目标,首先是应学会浸润教学目标。作为生物一线教师,我们需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教育目标融入其中,充分发挥目标的控制、导向、评价等功能优势,确保将传统文化进行转化与整合,并实现生命理念、探究实践、科学思维的融合培养,以达到学生核心素养水平提升的目的。

其次是需要在编制传统文化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生物教师应基于设置的教学目标细化课程标准,明确学生成长期间对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从而围绕具有普适性、科学性特点的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6]。同时,我们应提高知识、能力、思维等在文化教育、生物学教育之间联系的重视,打造出牢固且科学的用于文化底蕴夯实与核心素养培育的完善教学模式,为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的整体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2.加速开发文化资源以形成教育合力。

从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情况来看,更应强调时代性、创新性、可接受性在教育资源层面的重要价值,提高对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中蕴含传统文化的开发与整合环节的重视,进而形成包含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教育合力。如此,方可在科学与人文教育共同体的帮助下,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层面的创新性价值。教育空间的拓展同样极为关键,例如可通过打造生物学网络平台,持续丰富资料信息,并将学校所提供的实验室利用率予以提高。此外,应建立与博物馆、科技馆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配套学习资源提供给教学过程相应的保障条件。当地的传统发酵食品制作、酿酒过程、田间耕种等,皆可作为生物学教学的基础实践内容。我们教师可组织学生对当地农村、有关企业的走访、参观,与学生一同对其日常的工作与生物进行了解,确保学生可时刻处于打造的传统文化体系的传承氛围中。

3.基于文化能力迁移实现全面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强化目的,不仅在于青少年文化知识基础的夯实,更为关键的在于提高学生文化创造、品鉴以及运用层面的能力。我们教师可通过组织作业类调查活动为学生提供文化能力迁移的支持,设置更多的具有开放性特点的生物客体,例如访谈、调查等,促使将传统文化中的更多元素与作业设计相融合。同时,可对匹配生物学的传统素材予以深度挖掘,并持续对课题背后的生物学原理、文化背景等进行深度钻研[7]。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生物学中蕴含传统文化的认识,充分运用传统文化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作为教师同时需要提供给学生对文化差异性与多样性予以正确认识的相应支持,基于鉴赏与包容的态度,以辩证与客观的角度分辨区域、民族以及世界文化内容,从文化视角出发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予以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想要基于传统优秀文化展开高效的初中生物教学工作,就需要教师全面革新传统教学理念,明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并重关系,对包含的文化教育资源予以积极开拓,同时在夯实自身传统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将更多的实践内容融入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奠定更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车雪梅,吴海睿.“双减”背景下初中生物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J].创新人才教育,2022(05):41-46.

[2]汪文静,黄菲.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以“植物种子的萌发”为例[J].中学生物学,2022,38(09):74-75+96.

[3]周平.立足学科素养教育  创新生物实验教学——浅析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1(A4):106-108.

[4]廖春燕,余婉莎,李志永. 小组合作背景下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思考分析[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年会论文集(上).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年会论文集(上),2021:3.

[5]王欣. 注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效率[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年会论文集(下).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年会论文集(下),2021:3.

[6]黄淑瑛.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探索[J].当代家庭教育,2021(36):101-102.

[7]莫零,李焰斌,朱碧纯.利用科技活动资源开展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育观察,2021,10(47):114-11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