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融合的教学研究

张丽娜
  
文理媒体号
2023年16期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三道街小学 430000

摘要: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目标可概括为:提升学科应用意识,培养优秀精神品质。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材案例,从校本资源、任务设计、实践过程等角度出发,探究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落实方式,旨在启发一线教师。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综合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实践中运用语文,才能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发挥出来。

一、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的问题分析

(一)流于形式,思维活动不充分现

在很多课堂为了体现以生为本,教师安排了小组合作的环节。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尚未深入讨论,或者在讨论的过程中,往往没有充分体现出实效性和可行性,相关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明确和认知,对于问题的深刻内涵、理论与实践的内容和效能也没有高度关注。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比较随意地进行相对应的教学内容,由此导致相关内容相对来说都比较流于形式,并没有体现出问题的深入探究和本质强化,因此导致整体的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往往无法取得根本性的成效。

(二)碎片割裂,思维反应不灵活

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教学价值,有的教师仅仅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设计教学,或者直接把语文要素剥离文本整体语境进行教学。长此以往,学生对文本中出现但教师却未曾提及的内容不但不解其意,同时也可能导致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认为这样的情况是没有用的,相关内容的深层次内涵没有得到融会贯通,无法体现出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融合,存在不同程度的割裂的情况。此类情况也进一步导致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往往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策略

(一)校本资源,就近开放实践空间

有关语文教育中的实践活动设计,学者张慧在《利用语文活动实现课堂拓展延伸》中提出了这样的看法:“语文综合素质和实践活动要立足于课本、拓展课本、超越课本。”学科教育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围绕语文课题展开,带有充分的学科教育特色。教师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前,可以采取就近原则,从校本综合实践资源入手,积极开发校园实践材料,搭建校园实践空间。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教学主题为“秋天”,旨在让学生感悟秋季之美。单元阅读材料包括《山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两篇课文,着重描绘了枫叶这一秋日美景。某学校校园中同样具有多种植物,在秋季落英缤纷。教师为学生设计“树叶里的秋天”综合实践活动,请学生深入到校园角落中寻找喜爱的叶片进行艺术创作,展现秋日校园的生动美景。学生结合创意制作树叶书签、树叶拓印画、树叶拼贴画、树叶雕刻等艺术作品,在作品中融入校园形象,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将校园空间、自然资源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战场,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校园、对秋天、对自然风物的热爱之情,锻炼学生创新、想象、实践能力,使学生综合素养得以稳定发展。

(二)科学设计任务,发挥活动育人功能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的构建》一书中,作者王卓将中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模式分为探究型、参与型、应用型和体察型四种。不同的实践活动模式对应不同类型的育人功能。目标的确立往往能对后续活动质量和育人效果产生决定性作用,教师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时,需科学拟定活动目标与主题。

例如,在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活动中,教师将中华传统节日作为学生综合实践教育主题,设计综合实践活动题目为“我会包粽子”。一年级的小学生识字量较少,认知能力与思维水平处于发展初期,难以独立完成实践探索任务。教师结合学生学龄特点,将综合实践活动安排在学校举行。学校为学生开辟了劳动教育专用教室,并搭配安全煮食炉,为学生准备了红枣、葡萄干、糯米、粽叶、艾蒿等道具,请学生亲自动手学习如何包粽子、煮粽子。教师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播放屈原投江的动画,讲解端午节的由来,请小学生欣赏赛龙舟插图,让学生深化对传统节日的认知。

(三)以计划任务提升校外实践质量

“设计本位学习”理念最初起源于16世纪的建筑、艺术学院中,其代表人物理查兹在结合杜威“主动作业”理念的基础上,创设了“自然和社会学习理念”,学习的场合与时间、形式与内容并不受校园学习场合的拘束。综合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洞察社会、融入社会生活的课程,因此,教师要联合家庭教育资源,将实践活动主体迁移至校外,请学生从广阔的实践天地中获得丰富感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提升实践质量。

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我的奇思妙想》教学为例,本课教学为习作教学,旨在为学生想象力插上科技的翅膀,构思一种发明创造。教师可以此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实践探究能力。教师为学生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导学案,导学案中包括灵感来源、发明类型、功能叙述、生活作用、设计模型等。请学生结合个人设想设计一种惠及生活的小发明,并对科学发明予以大胆尝试。为提升实践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分发导学案并明确实践标准:“不求实践发明尽善尽美,但求有完整的发明、创造、探索过程。”学生结合教师的任务标准展开生活小实验,在原有的生活物品上添加小装置以提升性能,弥补设计漏洞,形成简单的发明。例如,风扇吹凉筷子、加长雨衣、录音笔记本等。在教师的多重活动设计与指导作用下,学生将实践探究阵地前移至校外,通过亲身经历感受发明创造由失败、调整到精进的过程,其综合素养也会得到稳步成长。设计明确的实践活动任务能使校外实践活动质量获得稳步提升。

三、结语

新课标视域下,语文教学需要创设真实情境、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构语文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及合作沟通能力。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调动和挖掘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好奇心与探索欲,能够融会贯通,大胆想象与创造,成长为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伦万.核心素养导向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1(36):73-76.

[2]吴敬圣.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教学的措施探讨[J].名师在线,2021(36):50-51.

[3]郝瑞国.浅析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培养小学生的安全素养[J].好家长,2021(A1):19-2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