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西服饰文化的比较研究

王志敏
  
文理媒体号
2023年16期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摘要:中西方在服饰文化观上既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也有着相互影响的方面。研究中西方这种服饰文化观念的异同及相互影响,有助于我们对服饰艺术的进一步认识,为设计出既具民族特色又具时代特征的服饰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服饰文化;中西方比较

中西方服饰文化各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她们都是人类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服装是时代的折射,是文化的积淀。服饰文化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和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我们在发展民族服饰风格的同时,不可不重视对西方服饰文化的研究和借鉴。中国服饰从东方走向西方,走向世界,我们仍应清醒地看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中西服饰文化进行比较,能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中西服装各自的特点,了解其长处和短处,在借鉴西方服饰特点的同时,继承中华服饰那种素洁、含蓄、委婉、深沉的审美理念,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服装形式。

一、中西方服饰文化观念的区别

1.中国服饰文化的特征

中国素有“衣冠之国”的美誉,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的服饰均有不同的典制规定和风俗习惯。由于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占有主导地位,中国服饰着装的形式也被打上了深深的儒家“烙印”。儒家重礼仪讲求“中庸之道”,所以中国的传统服饰始终以繁冗、宽博为主要特征。另外,中国人一向看重孔子的中庸之道,所以在处事方法上也讲求中和适度,凡事适可而止,控制到合适的程度。这种独特的人文思想造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性格:稳健持重、勤劳节俭、纯朴忍耐,同时也存在着知足常乐、消极避世、因循守旧的思想意识。正是由于这些特点,逐渐形成了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法。由于着装与做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使得中国人着装特别讲求和谐、融洽。

2.西方服饰文化的特征

西方人强调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离,明确提出主观为我,客观为物,致使他们习惯于理性观察世界和探讨规律并形成一种追求自然法则以获得真理。因而, 在服饰与环境的统一中更强调自然与和谐。服饰在西方常被看作是人体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服装造型上强调三维空间效果‚故有“软雕塑”之称。在结构处理上以立体裁剪为本,注重试缝、修订和补正以求最大程度上的合体,使身体与纤维衣料之间的空隙极小,追求用服饰突出人体的曲线美,讲究服装的外轮廓线,使服装成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反映。

二、中西服饰文化中的着装文化理念

1.中国的着装文化

在传统的社会及家庭教育中,服装行为规范被看作是人的修身的一个重要内容,并长期影响着中国人的着装生活。人们在着装上注重伦理内容。用服装掩盖人体,竭力超越人体的局限,以达到儒家的道德要求。服装美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神韵之美,不强调形体的穿着。着装者注重群体意识,不强调个性效应。因而具有趋向内在、内向、内涵、内倾的特点。

中国在服装造型上不强调服装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更不注重用服装表现人体的曲线,在服装结构上采取平面裁剪的方法,肩部承受着整个上装,人体与衣料之间的空隙较大,显得宽松,构成不重款式,而重面料本身的外观效果,重工艺加工技术的精湛技巧,重服饰组合方式的整体效应。

在服装造型形式的法则上,中国服饰体现出和谐、对称、统一的表现手法服装倾向于端庄、平衡。服装纹饰两两相对,由于不用“省道线”而无挺拔的皱褶,只有自然下垂。服装衣料追求飘逸、宁静,服装色彩清新淡雅对比柔和服饰图案精致、细腻、宛如秀美的工笔画。服装审美中包含了强烈的“善”的内容,中国服装用具体的东西表现抽象的美,内涵指向仍然是伦理的精神意义。

2.西方的着装文化

西方服饰文化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服装为崇尚人体美服务,服装的作用在于充分显示人体的美感,弥补人体的缺陷。服装理念以追求人体美为核心,显示了外倾、外显、外向的特征。用服装去完善人体的美感,注重研究人体的自然物质特征,注重分析人体各部位的尺寸数据与服装造型的联系十分紧密。西方服饰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用服装突出个性,显示个性。

西方服装的造型观念带给服饰形态以变异性、丰富性、复杂性与创新性。许多着装样式根据时代的脉搏而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款式的变化,呈现出周期逐渐缩短、频率逐渐加快的特点。

在服装款式造型的法则上,西方服装的造型意识以服装抽象的形式美追求外在造型的视觉舒适性,设计师对纯粹的形状、色彩、质感等形式因素有特殊的创造灵感,常采取自由、拟动、与习惯的冲突,与和谐的对立等表现手法。在服装的审美上追求“真”,注重“形”所具有的审美意义,在服装的各构成要素上较少受外力的影响。

三、中西服饰文化中的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的服饰审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大。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即质与文的高度统一,内在本质、精神与表现精神的外在纹饰高度和谐一致,达到尽善尽美的君子。至于人体的形是否完善、匀称不重要,因为人体则被宽大的袍衫遮蔽起来,不予表现。几千年来,华服的变化,只是适应朝代更替和风格时尚,在纹样和细节上有所改变,也只是适应和体现国人内在精神世界的变化而变化,在服装上所着力表现的不是人的形体之美,而是人的智慧、信仰等内在精神之美。

西方认为服饰的存在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表现人体。西方人对人体美的欣赏经历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极大弘扬,经中世纪宗教的压抑及文艺复兴对人性和人体美的复归,直至近现代将人体艺术美与实用美的统一。在这种崇尚人体美的思想传统的影响下,西方的服装发展走上了塑形的路。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下身呈扩张态势的撑裙,与上身紧身胸衣搭配,形成上收下放的夸张造型,“满胸、细腰、丰臀”成为其女性的审美标准。

四、中西方服饰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随着中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融,人们对时空的认识也发生变化,文化的包容性越来越强,服饰文化观也发生着变化,“洋为中用”和“中为洋用”也在服装上得到体现,表现出中西服饰文化观的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

1.东方对西方形式感的接纳:随着文化的交流,西方的服饰形态传入中国,以突出人体的自然、轻松、灵活、方便的形式美得到了人们的欢迎,立体造型的服饰形象改变着东方人的审美观念,服饰的形象也由原来的宽松向突出人体的曲线转化。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是中国服饰文化的杰出代表。她不仅在整体造型的风格上符合中国艺术平静、和谐的特点,同时又将具有东方特质的装饰手法融入其中,其独特魅力在于它所包容的文化内涵。作为传统服饰的旗袍可以说是汉、满、蒙等文化融合的产物,是整个中华服饰文化的结晶,具有强烈的色彩。旗袍款式的简洁,修长,分体和文静,充分展示出东方女性的曲线美,给人以内向、含蓄,端庄,高贵的感觉,所以历久而不衰。从旗袍在近现代的发展来看,它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大量吸收了西方的思想观念和制衣技巧,融合并演变出东西合璧的现代旗袍。现代旗袍无论从其外型塑造还是内部结构来看,无不蕴含着东西方服饰风格的双重特点,旗袍的基础形制源自中国传统服饰,而紧身的外形强调着形体的存在,突出表现了女性的曲线与柔美。这种完全适体的造型是以相应的结构处理为基础的,特别是胸、腰、臀围上相同数量的放松取值,更是鉴于东方女性的体形特点而设置的,省道处理而更为精细。这种纯西方式的裁剪技巧使得旗袍的整体表现力更为完美。

2.西方对东方情感寓意的接纳:西方服饰历来注重服饰的形式感,突出人体的三维塑造,而缺乏东方服饰的情感作用、精神寓意。 “丝绸之路”将中国的服饰传到了西方,西方的设计师开始关注中国,来自中国的灵感之泉喷涌而出。精巧的中国纹样,团花似锦,祥云高照;神秘的中国色彩,既鲜艳对比,又和谐统一;以及优雅的领、扣、结、衩等细节的丰富变化和装饰技法上镶、嵌、滚、绣等;这些凝取中国人几千年智慧的宝藏不止一次地撼动着西方的设计师,借鉴东方服饰因用丝绸制成,而从肩部下垂到足部,紧身、弯曲的线条,充分显示出美丽形体的简洁风格,设计出风靡世界的东方风格的西洋服饰。

可见,在不断变迁的服饰文化中,东西方服饰文化的不断融合,各民族服装也走向了世界,并逐步与国际化接轨。服饰文化以博大的内涵,独特的审美和丰富的形式,给现代服饰时尚带来新的启示,也给现代服装文化增添了新的闪光点。

五、结语

从中西服饰文化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到,只有对民族与传统服饰进行深入的概括和提炼,才可能把握民族服饰的精髓,把握民族化与国际化的辨证关系,设计并生产出既有民族与传统意味,又能体现时代精神的优秀服装作品,并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东西方传统服饰中的图案纹样、工艺手法、款式造型都是取之不尽的素材,对于文化的继承应立足于透过其形式把握其精神实质,要学会融会贯通。在当今世界服装多元化的影响下,只有把握和坚持服装设计的民族性,将传统的服饰艺术文化与现代风格、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运用到服装设计中,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成功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张灏.东西方服饰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分与合[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1(1):49-51.

[2]李当歧.西洋服装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周文静.中英服饰习语中隐转喻的文化意义分析[J].服饰导刊,2012(1):49.

作者简介:王志敏(1966—),男,江苏常州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

基金项目: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服饰文化的英译与对外传播研究》(常纺院教研字{2019}2号文件);教育部外语教指委职业教育外语类课程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课题《思政元素融入职业外语课程的实施路径研究》(课题编号WYJZW-2022-20-0224)的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