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课改背景下学科融合课程的思考

舒俊钦
  
文理媒体号
2023年16期
贵州师范大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新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被提出,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印发。学科融合进一步被强调。顾名思义,学科融合是指多门学科的融合,这一教学理念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之前的教学模式往往都是填鸭式之类教学模式,课堂沉闷,学生提不起兴趣。而学科融合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其构建一个更加完整和全面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新课改;学科融合;教学

一、新科改背景下学科融合的意义

跨学科融合可以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单一的知识体系,它把几个不同学科进行整合,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分别围绕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手段,课程作业进行设计。而不是胡乱的设计,它要围绕一个课程主题,综合自己的设计课程理念,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手段等,最终达到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这其中便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写作能力,这样的课程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跨学科融合的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培养他们在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这样,我们就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满足自己的发展需求,并培养出一种全面、开放的解决问题能力。

(一)知识的整合

当下的教育发展和改革下,书面知识的大融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它能够推动课程的深度变革,这需要知识的联系和转化,以及学科之间的融合与探索。通过学校教研组组建课程的有机整合。从而使课堂教学方式有效转变,从中培养学生形成大学科整体性的采用创新的思维模式,勇敢面对日新月异的未知、复杂而又充满挑战的社会环境。

(二)人才的创新

课堂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主阵地的强化作用则是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探索基于学科课程的跨学科综合化教学,是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驱动式模式学习方式推进教育改革,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基于新课标实施课程及教材,积极探索基于学生的真实情境,通过以主题导向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加强跨学科综合性教育教学,如项目设计、调研讨论、探究性学习等,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其重要作用。基于学校课堂主阵地进行的课程融合,是创新育人的首要方式,是开展综合化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更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三)培养核心素养

伴随着全球对于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的热衷,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完成了由“双基”到三维目标,最后达到核心素质的重大转变。这一过程中,基础教育的教学目的已经由推动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提升专业技术,转向了人、科学现代及民族特色为主导,并致力于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学科的综合,我们能把那些曾经相对孤立的知识和技术以宏观的方式进行汇集,这样就在特定的学科知识和实际的问题处理能力之间建立了一座纽带。这样的纽带是学生够的着的。这不仅会提升了课程的流畅度和全面性,还会助力于学生科学全面的理解知识,进而使得特定的学科知识和核心素质的培养得到有效的结合。

二、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跨学科融合教学必然趋势。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与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并且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得到了一线教师的普遍认可。在各地的教育改革实践中,这种模式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从整体上看,这种做法的效果并不理想,存在五个主要的挑战。

(一)学科课程固守思维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分科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目前,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越来越变得疏离。所以,教师们应该摒弃固有的教学思维,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多元化的环境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以实现跨学科融合的教学理念。

(二)学科之间没有整合

学科融合旨在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以更加全面、系统、科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学科以及相关的知识。然而,一些教师在这种“跨学科融合”教学中,往往只是把不同学科的知识简单地拼凑起来,或者把它们当作一种机械的“融合”,而没有真正把它们融会贯通。目前虽存在一些整合的教学模式,但教学衔接性不足的问题还是很突出。这是因为部分教师缺乏专业学科融合的知识以及在实施时这套教学模式时有着不适应情况,导致无法打破他们的思维定势,找不到单元知识有效衔接的点。

(三)不以问题为导向

理解和掌握知识只是学习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将其转化为实际中去应用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使他们能够全面、有个性地发展。如果没有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那么知识就会变得孤立无援,无法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间接经验就还是无法转化成直接经验。因此,学习知识变成一种死板、僵化的过程。目前,一些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并未把解决现实环境中的难题放在首位,这导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难以掌握到有用的知识,同时也难以培养出创新的思考方式以及实际操作的技巧,因此,这种做法妨碍了他们的成长。

(四)学科之间的孤立性

当前,每个学科之间都是孤立存在的,片面的。缺乏有效的学科交叉,导致学生无法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从而无法获取全面、系统、有效的知识,从而无法培养他们具备综合性、完整性、开放性的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无法有效地应对实际的挑战。

(五)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指导

目前许多教育工作者存在这样一种想法:“因为不知道怎么教而选择不去尝试”,这样的想法显然是不正确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寻求一种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学习和探索。此外,“教无定法”的实施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这种教学理念,重点在于打破思维定势,消除困惑,避免偏见。另外,如果一名教师过分依赖“因为不知道怎么教而选择不去尝试”,他们可能会忽略“教无定法”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他们的教学效果不佳。

三、学科融合课程发展途径

为了更好地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从两个层面入手:首先,我们需要关注“重点”区域的学校,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的学校,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将“整合”纳入课程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其次,我们也需要积极指导学校,特别是普通高中,正确理解课程整合、跨学科课程融合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使“课时”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学校的需求,从而有效地解决“课时”的难题。学校应该深刻理解跨学科课程的重要性,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推动这一进程,以期获得更好的效果。为了充分发挥跨学科课程的综合效益,学校需要制定出完善的规划、有效的执行、综合的考核以及全方位的支持。

(一)做好跨学科课程融合的设计

通过跨学科课程融合,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我们的教育目标和办学理念,在整个课程建设中加强这一方面的规划。通过将“加入”的课程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我们可以实现一种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教育模式,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这种模式不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而是学校在系统分析和根据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的一种综合性教育。是以满足当地学生的教育需求,实现当地的教育发展目标,并与当地的教育资源保持一致。

(二)推进跨学科课程融合的实施

在学校里,将多种学科的知识融入一门课程中,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专业提升。这种方式包括在不同的学科之间、在不同的领域之间、在不同的活动中实施。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且能够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重新构建“融合点”与“融合点”,使它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目前,许多教育机构采用以大纲和主题为核心的单元课程设计,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通过将不同的领域的课程结合起来,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并且能够更好地回答当前社会中广泛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中,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个既符合社会关注的焦点,又能够为学生提供价值指导的内容,并且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中获得乐趣。这种课程则应该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这种课程虽然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并且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和复杂性,但也不能完全忽略学生的学科知识。既创造了一个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环境,又能满足他们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学校应当深入贯彻“融合”,最终达到三类跨学科课程融合的终极目标,即让学生获得更加充分、全面、有效的发展,而非仅仅停留在表象层面。

(三)构建跨学科课程融合的多元评价机制

评价作为学校课改的关键环节,跨学科课程必须构建一套全面的评估体系,来保证它可以真正地帮助学生全方位地定位自己,从而增强他们的核心素养,并且提升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技巧。且评估标准需要具备多样性,既需要关注“整合”的方法,也需要关注整合的学科种类,同时也需要关注整个课程的实用性。在执行各个学科的整合时,我们必须全面思考学校的教育观、独特的办学风格,以及当前的设备条件等,这样才能使之满足国家与地区的相关政策规定,进一步提升教育成效。为了更好地评估跨学科课程的融合情况,建议所有相关人员都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了解每个人的贡献,并且能够更加公平地对待每个人的意见。此外,还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促进每个人的成长,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学校可以定期对跨学科课程融合进行评估,也可以不定期地对某一类型的课程进行评估,从而通过反馈、实践和持续评估来改进和优化课程。

(四)打造跨学科课程融合的支持平台

当前,为了更好地促进跨学科课程融合,学校应该采取三项措施:首先,建立一个宣传平台,让教师们充分了解这学科融合这一理念,并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激励他们大胆地去探索和思考。接下来,我们需要收集和整理出跨学科课程实践成果,然后对此进行大力的宣扬和普及。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研究平台,以提升教师在跨学科课程融合方面的设计、实施能力和交流功能。学校应该组建一支由多位专业人士组成的教师团队,以定期的交流与研讨,共同探索跨学科融合的课程,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积极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这些课程;此外,还可以邀请专业的专家,为这些跨学科融合的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以确保其具有良好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学校应该积极利用多种多样的资源,从国内外获取、收集和整理信息,并结合本校的特点,建立一个完善的资源平台,以便更好地推动跨学科的教育融合。

结语

在如今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当今世界科技文化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人才培养面临着新挑战,学科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未来的课程发展一定会越来越综合、科学、全面。对于广大义务教育工作者而言,新课标带来的是机遇,更是挑战,只有坚持学科融合,我们的教学才能取得真正的突破,才能真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云雅峰.让“学科融合”走进高中英语课堂[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11):108-109.

[2]修亚弟.走进“最后一公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的融合创新——访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J].数字教育,2018,4(3):1-5

[3]李贞爱.多学科融合课堂的实践与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18,0(18):16-17

[4]付榕,余光辉.高中地理课堂开展学科融合教学的研究——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课为例[J].教育进展,2023,13(3):1097-1105

[5]穆丛丛.学科融合下的小学音乐课堂美育主题教学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7):94-96

[6]黄易旋.初中课堂物理学科与数学学科的融合发展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5):0077-0079

[7]崔云霞.跨学科视域下音乐融合其他课程教学的策略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6):113-115

[8]龙周凡雨.新课标理念指导小学音乐学科融合教学实践[J].花溪,2023(10):0139-0141

[9]罗达.新课标下的小学音乐多学科融合方法浅论[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2023(3):0083-0086

作者简介:舒俊钦(1995.9-),男,白族,贵州师范大学学科教学(音乐)硕士在读。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