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网络热词“塌房”的形成及隐喻用法
摘要:“塌房”成为“饭圈”高频率使用的流行语。实际上,“塌房”一词在宋代就出现了,后经演变、引申才成为表示粉丝心态崩塌的“塌房”。本文旨在厘清“塌房”的历时演变过程,进而探析该词的流行原因以及隐喻引申的途径,从而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一热词。
关键词:塌房;网络;隐喻;流行原因
一、“塌房”的历时使用情况
“塌房”也叫“塌坊”,宋以前又称“邸店”,最早见于宋代,指用来存放商旅货物的场所,如:
(1)乃命於三山诸门外,濒水为屋,名塌房,以贮商货。(明史)
明中期以后,权贵、太监多有钦赐或私设塌房者,以此牟取暴利,严重阻碍了商业发展,因此“塌房”的“邸店”义逐渐消失。
清初时,“塌房”的“邸店”含义已经“皆久废,并忘其名”了。此时“塌房”不是词,而是“倒/冲塌房屋”类似短语中的构词语素。结合蒋绍愚(2015)中的分析,“塌房”既可以看作“述+宾”的构词方式,表“倒/冲/压塌房屋”,也可以看作“定+中”的构词方式,表“倒塌的房屋”之意。如:
(2)江苏巡抚庄有恭奏,铜山、沛县、沿河滩地,因黄水骤涨,淹损秋禾,冲塌房屋。(乾隆朝实录)
(3)经降旨、照乾隆八年之例、赏给急赈银两。其倒塌房屋,并令按间给银。(乾隆朝实录)
如今,“塌房”绝大多数情况下依旧作为短语的构成语素出现:笔者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CCL语料库中搜索关键字“塌房”,共有268条有效语料,其中260例“塌房”都不是作为复音词出现的:“塌”为“倒塌/冲塌/炸塌/压塌”等述语的构词语素,代表这一动作的结果;“房”为“房屋/房子”等宾语的构词语素,承载了宾语的主要意义。后来,“塌房”所表示的“房屋倒塌”这一词义慢慢固定下来,在形式与内容上能涵盖该类短语的两个成分,因此也会单独使用,但本质上还是短语。如:
(4)那地方太穷了,盖房子没砖、没瓦,就拿那臭黑泥往起堆,晴天也有塌房的,阴天也有塌房的。(相声小品)
也有少部分“塌房”一定程度上已经词化,可以作为名词独立使用,表示“倒塌的房子”,如剩下的8例:
(5)常德市鼎城区60多个村的1100多户农民不同程度受灾,供电中断,数千亩农作物受损,众多农房倒塌,一老人在塌房中死亡。(新华社)
在今天,各种选秀节目如潮水般涌来,爱豆、偶像不断出现,相应地产生了一个新兴群体——饭圈女孩。“塌房”一词被饭圈女孩赋予了新的含义:爱豆偶像恋爱或卷入负面事件时粉丝情绪崩溃的状态。这个用法来自一则韩国新闻:有很多房子塌了,一个奶奶在一旁看热闹,后来发现竟是自己的家,瞬间情绪崩溃。由于如今信息传递速度之快,加之媒体传播扩大影响,“塌房”被追星女孩中高频使用,成为一个网络新词。如:
(6)从年初到最近太多人塌房了,我真的对男爱豆一点信任都没了。(新浪微博)
(7)贵圈本来塌房率就不低,时间拖久了出幺蛾子的概率更是大大增加了。(新浪微博)
“塌房”在网络上的词义已明显改变,成为了一个不及物动词,同时还衍生出一系列以“塌房”为基础的网络用语,如“塌房体质”“塌房日”“塌房现场”等。
二、网络语“塌房”的流行原因
1. 语言的“省力原则”
语言的“省力原则”又称经济原则,要求用最少量的语言表达最大容量的信息,即语言表达应力求形式简短明了,表义精炼。笔者认为“塌房”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形式简单。从短语“冲/倒塌房屋”到复合词“塌房”,只保留下述语和宾语的代表性因素,省略了另外两个结构成分,从四音节变为双音节结构,既简化了句子表层句法结构,减少了句子内组块数量,又保留了原式意义,降低了理解难度,大大提高了交际效率。
(2)一词多义。一个词被创造出来的时候意义往往是单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此时是用同一个符号去指称新事物还是创造新符号来指称新概念呢?答案是前者往往更加省力,这也就是一词多义的原因。一词多义虽然可能会有歧义,但是结合语境就不难理解。“塌房”原本指房屋等建筑物由于某些原因倒塌,后来在互联网中指粉丝失去精神支柱和心灵栖身之所而产生的悲伤、空虚之情。虽然在形式上是同一个词,但是它们的使用人群、面向主体、感情色彩以及使用环境都不同,所以我们可以轻易分辨他们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
三、网络语“塌房”的隐喻机制
(1)概念隐喻
莱考夫认为,我们生活中的概念太多是抽象的了,用语言表达清楚它们本身的概念很难做到,比如情感、时间、观念等等。要把这些概念表达清楚,就要借助人类更加清晰的、最好是具体可见的概念形象来理解它们。例如“Argument is war”,莱考夫将争辩中所做的许多事均局部构建于“战争”这个概念,如此一来,相对抽象的“争辩”的概念及过程就通过与较为具体的“战争”联系起来,变得易于理解。因此笔者认为,“塌房”之所以如此活跃在网络中,就是概念隐喻起作用的结果。“塌房”的始源域生活领域是我们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网络词“塌房”是一个表示心理状态的词语,是抽象的、无形的,很少关注娱乐圈的人可能难以体会。因此,认知主体受话人在听到相关语句时,就会将始源域的相似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上,联想到房子塌了的情景,从而理解体会到心理上的情绪崩溃状态。
(2)蓄意隐喻
Steen(2011)在探讨隐喻时将交际意图作为另一个重要的角度,建立起语言、思维和交际的三维度理论模型。发话者若想利用隐喻达到新的交际效果,就会刻意地在某种语境下使用它,从而使接受者依靠推理建立起一种临时的投射,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这种语境下的隐喻。“塌房”一词就在使用中扩大了外延,由专指爱豆偶像扩大到食物品牌、网络应用、人的道德品质等更多领域,如:
(8)小程序每天在塌房。(新浪微博)
结语
“塌房”的演变既有外在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有内在的语言学动因。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尤其是网络词汇的更新迭代之快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塌房”这一网络热词能持续多久,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待我们的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赵雅堃.浅谈网络流行语“塌房”[J].汉字文化.
[2]李凤兰.浅析“破防”的形成及语义拓展[J].语文建设,2022(01).
[3]蒋绍愚.汉语历时词汇学概要[M].商务图书馆,2015.
[4]莱考夫.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5]Steen,G.The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now new and improved[J]. Review of Conitive Linguitics,2011,9(1).
[6]张勇,宋旭.语言省力原则探究[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27(01).
基金项目:2022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先秦汉语比较构式认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CWY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