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策略

张未 李兵 通讯作者
  
文理媒体号
2023年18期
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万州 404020

摘要:美术作为一种在中学阶段设置的一种艺术教学,它在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其美育水平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的课程标准给中学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在中学艺术教育中,如何把学生的审美意识贯彻到中学艺术教育中来,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美术;审美素养

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美术技能的学习,美术鉴赏活动的开展,自然地让学生拥有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学会用正确的美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去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去感受正确审美观带来的积极向上的态度。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探究了新课程标准,总结了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审美能力的对策,希望能够通过教学引导,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切实的审美感受。

1初中美术教学的特点

一是视觉感知特点。初中生在进行绘画时,与小学生不同,学生往往最先涉及到的是视觉领域,美术教学虽然涉及多种感官,但主要还是依赖于视觉,因此美术又被称为视觉艺术。在美术教学中,学生不仅要通过视觉获取形象,也要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想象力创造出视觉形象作为成果。合理的美术教学必定是建立在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之上的,学生通过眼睛获得直观的视觉形象,进行传达信息、思考问题。处于少年期的学生,个人情感较为强烈,喜欢表现出异于常人的一面,绘画并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更多的是通过这一视觉形象表达内心情感,展现个人魅力,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初中美术本身就是满足学生情感的一项重要学科。

二是情感特点。“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线条、色彩以及音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这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话,艺术所共同具有的特征便是情感性,好的艺术作品都是有感情的,情感不仅是激发美术活动的动机,而且贯穿于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初中生自我意识觉醒,美术教师必须尽可能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感情,全身心投入到美术创作中。

三是自由表现特点。与科学追求合规率性不同,美术追求合目的性,其创作手法具有超常的自由度。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愿意尝试和接触,作为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加以正确的引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表现自己的个人想法。举例来说,我们经常能够发现,初中生的画作往往描绘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在他们的笔下,“青春”可能是任意形象,这充分体现了初中美术自由表现的特点。

2初中美术教学的价值

《新课标》对新时代的学校教育有了清晰的规定和指导,指出:要不断地优化和创新课程的执行,提高教学效果,使其更好地体现德育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提高和发展。在这种新的教育变革下,中学美术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观念上的转变,不断地寻求更加科学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最优、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目的。中学艺术课程蕴含着大量的艺术教学资源,因此,在艺术教学过程中,应从艺术教学的角度出发,对艺术教学进行细致的规划与实施。

中学美术教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培养学生的业余爱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新时代的要求,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全面的能力,以使自己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新的时代。美术课在美术教学和美育方面有着很高的价值,对区分好坏、美丑、对错有着重要意义。把美术当作一种兴趣,能丰富学生的闲暇时光。二是创新能力的开发,拓展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在中学阶段,正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要注重提高其思想素质,促进其学习与发展。而在艺术上,他们的眼界就会变得宽广,对周围的一切都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找到一个新的世界。在此基础上,中学艺术教育应注重对学生的美学素质的训练。三是促进人们的友好交往。中学时期的学生个性反叛,往往是沉默的,但对艺术却有着非常强烈的感情,将那些有着同样爱好的人聚在一块,不但形成了一种密切的关系,也在他们之间产生了一种友情和信任。

3新课程标准对于美术教学的要求

3.1美术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艺术课标中明确了基础教育艺术课程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认知,这是艺术课程进入了“核心素质”的时代;在课程目标设定中,注重学生的基本素质。

3.2美术知识与学段衔接

与旧的课程标准相比较,新课程标准强化了各专业之间的联系,以艺术与音乐为主干,以多个专业交叉为辅助,通过学习任务组来提高问题求解的技能,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段的纵向衔接,使新课程标准中的分段分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3.3贴近学生真实生活情境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案中,提出了“以学生的经验、社会现实和地方的人文背景为目标的任务”,旨在以更多的真实性任务和任务驱动的形式,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结合身边的事件和现实生活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并在任务的创造中帮助学生了解和转移。

3.4美术知识的有机整合

新课程标准中,应注重知识的内在关联性、强化知识的有机融合、艺术学科知识的融合、融合其他姊妹学科知识、融合社会学科知识、知识融合、知识集成可以促进知识的全面链接与构建,从而实现知识、技能的掌握向语义的构建,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问题能力。

4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4.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审美意识

在艺术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所以,在中学艺术课上,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审美的角度出发,不断地进行新的教学方式。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在情感意识和生活经历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艺术环境,使其具有视觉化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观水平。比如,在一节课《春天的畅想》中,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情景来提高学生的美育水平。首先,老师要让同学们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春景联系起来,讲出自己的感觉,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观。通过教学手段,通过教学手段,将春季的艺术精品呈现给学生,描绘出春意,并使其能够尽情地想象,尽情地想象,从而提高对美好事物的感知。通过运用所学到的艺术技巧,使其对春光的感觉得以传达,从而使其具有创作的能力。

4.2开展生活化教学,增强审美情趣

中学艺术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真实生活,在艺术课堂上运用“生命”的教育策略,可以使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到艺术的素材和灵感,从而在艺术教科书里找到自己的人生轨迹,体会人生的美好,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为此,中学美育老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根据课程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的审美需要,进行科学的设计与实施,把更多的生命因素纳入到艺术课堂之中,使艺术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就拿《装点我的居室》这门课程来说吧,它所涉及的课程与实际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艺术教育中,要做到“生命”教育,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教育,要把艺术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例如,老师可以要求他们在家里给自己的房间拍照。在此基础上,老师将同学们所提交的图片进行了分类、加工、制作、展示,充分发挥了他们所熟知的居住环境,使其具有浓郁的生命气息。然后,老师就自己的寝室做例子,运用这个课程的艺术常识来装饰自己的寝室,让它更加舒适和温馨。同时,老师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对卧室进行重新装修和装饰。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艺术教育和真实的人生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对人生的理解和创造,从而提高他们的美育水平。

4.3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审美认知

随着信息技术在中学艺术教育领域的应用,中学艺术教育改革思想、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手段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提高学生的美育水平的同时,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运用自身的优点,使艺术的表现方式更加新颖,体现出艺术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在艺术教学中得到更多的情感感受,从而提高艺术的美育水平。例如,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对艺术作品进行再现,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观。通过《有创意的字》这门课程的实例,老师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教科书中某些杰出的艺术作品进行再现,使其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其创造的意境。在欣赏部分,老师利用电脑进行动态显示,引导同学们从审美的角度欣赏字体的大小、造型、风格等,从而使学员更好地了解欣赏的艺术欣赏手法和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通过课堂上的多媒体装置,使同学们能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美学技术和方法来欣赏和模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在中学艺术教育领域的应用,中学艺术教育改革思想、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手段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提高学生的美育水平的同时,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运用自身的优点,使艺术的表现方式更加新颖,体现出艺术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在艺术教学中得到更多的情感感受,从而提高艺术的美育水平。例如,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对艺术作品进行再现,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观。通过《有创意的字》这门课程的实例,老师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教科书中某些杰出的艺术作品进行再现,使其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其创造的意境。在欣赏部分,老师利用电脑进行动态显示,引导同学们从审美的角度欣赏字体的大小、造型、风格等,从而使学员更好地了解欣赏的艺术欣赏手法和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通过课堂上的多媒体装置,使同学们能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美学技术和方法来欣赏和模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6结语

初中学美术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教师既要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美术知识的训练,又要运用各种方法,与当前的教学要求相适应,使其达到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并使其感受到艺术的美感,得到感情的熏陶。

参考文献:

[1]王梦露."分析问题情境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学苑教育 .33(2022):92-93+96.

[2]兰文江."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11(2022):117-119.

[3]程黎明."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培养问题探讨."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10(2022):203-206.

[4]朱淼."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家长 .29(2022):141-143.

[5]金杰."初中美术教学中“以美育人”的实施策略研究." 启迪与智慧(上) .10(2022):26-28.

[6]徐庆峰."探究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措施"山西科技报 2022-09-27,A06,学术论坛.

作者简介:张未,女,汉族,重庆三峡学院,教育学硕士。李兵(1987一),男,汉族,山东广饶人。艺术学博士,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