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一体化下《智能座舱部件的装配与调试》课程改革与探索

赵小双
  
文理媒体号
2023年18期
惠州市技师学院 广东惠州 516000

摘要:新一轮技术革命引领汽车领域不断发展,当前是百年巨变的时代,智能化和网联化成为汽车领域发展的主要趋势。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进步,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创新,为汽车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带动产业变革。在此变革过程中衍生出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也逐渐孕育新型人才培育模式,要综合市场发展实际需求,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教学改革工作开展。本文主要论述《智能座舱部件的装配与调试》课程设置的重要意义,并综合教学实际,提出优化智能网联专业课程教学成效的路径,仅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网联专业;《智能座舱部件的装配与调试》;课程改革

随着时间的推移,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进入发展快车道,各项政策法规建设完善,生产技术的更迭,使其快速应用于社会实际。智能网联时代具备跨产业、跨岗位的新型人才逐渐成为汽车领域发展的核心力量。2021年我国推行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指导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实践应用,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和智能汽车协同建设,构建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设施融合之间的感应体系,进而打造线上平台。基于专业教学活动来看,职业教育可以加强政策的落地,支撑产业发展建设,因此,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智能座舱部件的装配与调试》课程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智能座舱部件的装配与调试》课程设置的现实意义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当前汽车领域逐渐朝着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发展,客观层面来看,我国技师院校汽车专业人才培育要从电动化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基于当前教学实际,汽车智能化主要围绕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两个方向进行,智能座舱技术相较于智能驾驶更为成熟,实践应用也十分广泛,也是近年来汽车领域探究的关键点。《聚焦电动化下半场智能座舱白皮书》这一报告中明确指出,智能座舱已然成为我国消费者购买车辆的首要考虑因素,我国用户在购车过程中会将智能座舱配置纳入考虑范畴。从市场规模层面来看,我国智能座舱渗透概率逐渐上升,有关数据表示,我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呈现逐年递增的稳步趋势。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智能座舱部件的装配与调试》课程所涉及的各项技术并不陌生,比如课程所涉及的智能座舱人际交互系统也会在日常中有所接触,便于学生理解课程涉及知识背后的原理深度理解,也适配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教学活动。

二、优化《智能座舱部件的装配与调试》课程教学路径

(一)明确课程教学内容核心

智能座舱的核心内容在于人际交互界面,此类界面可以将汽车周围的信息以图片化和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在汽车驾驶员面前,其中包含智能座舱认知、车载音响系统装调与检修、显示屏系统装调与检测、驾驶员疲劳检测系统装调等内容。通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熟练掌握智能座舱的基本构成,音响系统构造的基础原理,显示屏系统装调和测试等内容,提升学生专业水准,满足汽车行业对人才智能技能的实际需求。

(二)构建多样化教学体系

首先,要充分发挥“1+X”证书制度的实践优势,强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同时也是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朝着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方向发展。因此,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教师要充分分析岗赛课证融合等问题,综合专业建设目标明确教学改革的重难点。其次,重视专业课程建构。技师院校要明确课程教学标准的指导地位,围绕培训考核这一路径,提升有关车路协同、计算平台以及智能座舱装配与调试相关课程比重,在优化调整专业课程基础上,加强学生在5G通信、智能网联、计算机等领域的能力。结合培训考核,重构专业群课程,加强学历教育与资格认证培训之间的关系,发挥1+X证书制度的作用,提升教学改革质量。

(三)提升实践教学整体成效

基于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一体化背景下,技术院校要着重把握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人才培育的主要目标和基础规模,深度推进“1+X”证书制度和职业技能大赛成果,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成效。一方面,要改善硬件条件,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智能座舱部件的装配与调试》课程教学质量,强化各项实践教学效能,为学生提供小组协作式实践训练活动。此外,教师也要重视校企合作交流,鼓励企业以投资或是合作的形式参与专业教学改革环节中去,围绕订单式培育模式,要求企业内部提供如车载以太网调试与测试、语音交互系统调试与测试、智能座舱全景环视系统调试与测试、DMS的调试与测试等实践设备,以提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质量。同时也要加强制度保障。在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中,技师院校应从资金、资源、师资等层面出发,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保障课证融合、赛证融合及校企合作的质量。比如,可将课证融合成果、赛证融合成效纳入教师考评机制,激发教师参与相关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四)打造综合实力型教师队伍

在《智能座舱部件的装配与调试》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部分技师院校教师在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对此,学校要从下述方面提升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第一,加快构建综合型教师团队。技师院校应积极探索校内资源共享模式,全面打破学院与专业的界限,借助人工智能、互联网、计算机等相关领域的教师力量解决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二,构建专兼融合的综合型教学团队。可将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融合起来,通过集体备课、交流合作及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方式,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更好、更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实践训练、技能大赛等活动提供保障与支持。此外,技师学院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协调机制、责任机制及监督机制,保障各项教学任务都能得到贯彻落实,确保教师之间能够形成正向、积极的育人合力,从而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的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汽车领域和各项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也是助推汽车产业结构建设

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进而在构造高效、安全、文明的智能汽车社会进程中,亟需大量专业建设人才的投入。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应结合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培养出拥有敢于创新的意识、思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的汽车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锋.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教学的改革研究与探索[J].汽车知识,2022,22(1):3.

[2]张梅红.基于"B2X"的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汽车实用技术,2023,48(13):189-192.

[3]王虹霞,高瑞娟,谷志朋,等.智能网联汽车背景下的车辆专业教学改革和探索[J].汽车维修与保养,202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