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插画设计在壮族非遗文化中的应用研究

——以非遗文化“壮族打扁担”为例

何奇芬
  
文理媒体号
2023年18期
南宁理工学院 广西南宁 530105

摘要:本文以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打扁担”为研究对象,结合插画设计的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壮族打扁担”这项非遗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梳理,试图将“壮族打扁担”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精神和信仰融入到插画设计创作当中。同时通过对非遗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插画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结合,旨在为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视觉表达方式。通过结合大创项目探索“壮族打扁担”在插画设计中的应用规律,研究壮族非遗文化在插画创作中的设计元素和提炼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访谈等多种方法,系统地了解了“壮族打扁担”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信息,运用插画设计理论,通过对“壮族打扁担”非遗文化元素的解构与再构,探索将“壮族打扁担”这一非遗表演形式融入到插画设计中的可能性。从视觉表达的角度,研究如何利用插画的形式语言,将非遗文化的独特之处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其更具现代感和吸引力。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将探索插画设计在“壮族打扁担”非遗文化中的应用路径,为壮族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新的视觉呈现方式,也试图为插画设计在民族传统文化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实践经验,并通过结合插画设计为壮族文化的非遗保护与传承进行设计方法的探究。

关键词:插画设计;壮族打扁担;壮族非遗舞蹈文化

一、前言

壮族作为中国众多少数名族之一,拥有丰富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非遗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2021年5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申报的“壮族打扁担”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交融,“壮族打扁担”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保护、传承以及创新的巨大压力。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22年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提到要加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这一背景下,插画作为一种富有创意和表现力的视觉艺术形式,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二、非遗文化“壮族打扁担”在插画设计中的可行性探究

“壮族打扁担”属于壮族民间舞蹈类非遗文化,若要将其与插画设计结合则是从其动作,服饰,舞蹈意义、配饰上进行整理分析,结合壮族的民族特点以及民族文化内涵。总结其特点和形式,分析其在插画设计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壮族打扁担”文化的分析和总结,将其结合插画进行创作。

首先,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和淡忘的风险。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壮族的非遗文化,尤其是“壮族打扁担”这一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表演形式,更需要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以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推动其传承与发展。其次,插画设计作为一门具有独立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具备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能力。通过插画设计,可以将抽象的文化元素具象化,使其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因此,研究插画设计在壮族非遗文化中的应用,尤其是以“壮族打扁担”为例,有助于挖掘非遗文化的深层内涵,为其注入现代审美观念,使之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最后,插画设计在数字化时代具有广泛的传播途径,如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通过插画设计,可以将非遗文化呈现给更广泛的观众,推动非遗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这对于提高壮族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人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具有积极意义。

三、非遗文化“壮族打扁担”在插画中的应用探究

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壮族打扁担”是壮族民间流传的原生态舞蹈。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和“三月三”期间举行表演,人们通过“打扁担”模拟农事活动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姿势动作,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壮族打扁担舞蹈是壮族传统文化中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深厚历史底蕴的舞蹈形式。通过对“壮族打扁担”文化的分析和总结,将其结合插画进行创作,将具体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

(一)非遗文化“壮族打扁担”在插画中的设计思路

1.分析“壮族打扁担”非遗文化

分析“壮族打扁担”非遗文化,其中包括历史背景、舞蹈意义、动作解析、服饰、传承情况等方面,方便为后续的插画设计收集资料以及激发创作灵感。

2.分析插画设计概论

深入了解插画设计的设计原则、技巧和分类,插画设计作为一种独立的创作形式,它具有自己的哪些特色,在“壮族打扁担”非遗文化中的应用具有哪些独特的优势,以及可以怎样与所研究的非遗文化更好的融合。

3.寻找分析实际案例

寻找国内外插画在非遗文化中的应用的实际案例,并结合我们所研究的非遗文化做出分析。分析现有的实际案例是否能为研究做出参考。分析“壮族打扁担”在插画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通过实际案例以及自身事件总结插画设计在“壮族打扁担”中的应用经验和不足。同时弥补不足在画面上进行整改。总结插画设计在壮族非遗文化中的应用方法和设计思路。

四、非遗文化“壮族打扁担”在插画中的设计元素提炼

打扁担舞蹈起源于广西壮族地区,是壮族人民在农耕生活中的一种庆祝丰收和祈愿的表达形式。这种舞蹈形式已有悠久的历史,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壮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扁担”是这种舞蹈的重要道具,舞者手持扁担,通过摆动、翻转等动作,展现出独特的舞蹈韵味。舞蹈具有明快的节奏感,舞者们配合着鼓乐、唢呐等传统乐器的伴奏,形成独特的舞蹈氛围。舞蹈动作多以农耕劳作为基础,如插秧、收割等动作,展示了农耕文化的生动画面。舞者身穿传统的壮族服饰,色彩鲜艳,配合舞蹈动作,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舞台效果。打扁担舞蹈常常用于祭祀和庆祝丰收的场合,是壮族人民对丰收、祥和和幸福生活的祈愿。作为一种传统舞蹈形式,打扁担舞蹈在演绎过程中传承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历史和文化记忆。

(一)非遗文化“壮族打扁担”在插画中的设计元素提炼

非遗文化“壮族打扁担”在插画中的设计元素提炼研究涉及如何通过绘画、图形和色彩等设计元素,以表达、传承和推广壮族打扁担舞蹈的文化内涵。

1.文化元素提炼——符号和图腾

通过研究如何运用壮族文化中的符号、图腾元素,将其巧妙融入画设计中,以表达打扁担舞蹈的文化内涵,实现对文化的传承。例如,扁担是打扁担舞蹈的重要道具,可以作为插画中的主题之一。细致描绘扁担的形状、材质和装饰,使其成为作品的独特亮点。或在插画中加入壮族文化的象征性符号,如壮族的图腾、神兽等,以强调文化的独特性。通过合理搭配这些元素,插画可以呈现出富有层次和深度的壮族打扁担舞蹈场景,既突出了文化特色,又能够引起观者的兴趣和共鸣。结合壮族服饰和文化元素,以展现壮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另一方面,舞蹈常伴随着传统民族音乐,可在插画中加入乐器,如鼓、唢呐等符号元素。

2.视觉主体元素提炼——壮族舞者舞蹈动态

插画中可以绘制壮族舞者的形象,包括他们的服饰、发型和身体动作。注重捕捉舞者优雅的姿态和舞蹈动态。在插画设计中着重研究如何使用动态的图形元素、线条和色彩,以捕捉和表达打扁担舞蹈中舞者优雅的动态姿态,使插画设计更生动、富有活力。另一方面,壮族传统服饰是绚丽多彩的,可作为插画中的色彩元素。注重服饰上的细节,如刺绣、壮锦花纹和配饰,以展现文化的丰富性。强调舞者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以表达他们在舞蹈中的喜悦、祈愿或庆祝的情感,增强作品的情感共鸣。

(1)捕捉舞蹈的瞬间动态

插画设计可以通过捕捉打扁担舞蹈的瞬间动态,展现舞蹈的优美和力量感。例如,可以选择舞者跳跃、击打扁担或者转身等瞬间进行描绘,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表现出舞蹈的动感和节奏感。

(2)运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设计舞蹈动态

插画设计可以通过夸张和变形的手法,强调打扁担舞蹈的动感和力度。例如,可以将舞者的身体比例拉长或者缩短,或者将扁担的形状进行夸张处理,从而营造出一种奇幻、神秘的氛围。

(3)结合民族元素和符号结合舞蹈动态设计

打扁担舞蹈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元素和符号,可以在插画设计中进行运用。例如,可以使用壮族的传统服饰、图案和色彩,或者将扁担、铜鼓等道具进行描绘,从而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

3.场景元素提炼——壮族特色地域环境

“壮族打扁担”舞蹈通常在特定的场景中进行,可以在插画中创造一个具有壮族特色的舞台背景,在插画设计中,壮族建筑元素的应用可以增添插画作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这些元素包括壮族的特色民居、传统建筑装饰和建筑布局、自然环境等,如壮乡道路、梯田、桂花树、或传统建筑杆栏式建筑。

壮族的特色民居是壮族建筑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广西壮族的“干栏式”民居,以木、竹为主要材料,顺应地形地貌而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插画设计中,可以通过对这些特色民居的描绘,表现出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地方特色。传统建筑装饰也是壮族建筑元素的重要方面。这些装饰包括彩绘、木雕、石雕等,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在插画设计中,可以通过对传统建筑装饰的细致描绘,展现出壮族建筑的精美和独特魅力。此外,建筑布局也是壮族建筑元素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壮族的村落布局通常以宗族聚居为主,注重风水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在插画设计中,可以通过对村落布局的描绘,展现出壮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和独特的审美观。

总之,壮族建筑元素在插画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作品更好地衬托和展现出“壮族打扁担”的舞蹈魅力和文化内涵,为观者带来更丰富的视觉体验和艺术享受。

五、结语

通过插画设计,可以将传统的“打扁担”表演形式更好地传达给新一代观众,从而确保非遗文化的历史深度和独特性得以保存。插画设计的引入可以丰富非遗文化的表达方式,使其更符合现代审美和传播方式,增加非遗文化的吸引力和可感知性。基于“打扁担”非遗文化的插画设计作品,可以成为创意产品和文化衍生品,推动地方创意产业的发展,实现非遗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成功的插画设计案例可成为其他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借鉴,为各地区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实践参考。深入研究插画设计在壮族非遗文化中的应用,可以在文化保护和创新方面取得实际成果,为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凌子.非遗文化与插画设计的相互作用与发展[J].艺术大观,2021,(24):61-62.

[2]高一心,李鹏.民族服饰文化在插画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以广西地区为例[J].艺术大观,2023,(03):91-93.

[3]黄钰.广西壮族节庆文化主题插画设计的创作探析[J].明日风尚,2021,(17):79-82.

[4]李丹,张业磊.广西壮族节庆文化主题插画设计的创作[J].艺术品鉴,2023,(30):165-167.

[5]梁珂.谢琳琳.枫坪傩舞狮造型元素在数字插画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2,2(20):179-181.

[6]鲍春宇.石湾陶艺非遗传承与保护中的数字插画创新实践[J].丝网印刷,2023,(12):90-92.

基金项目:2023年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31364509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