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虚拟仿真技术下红色资源嵌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红色家书里的信仰与力量

王丽茹 官芯如
  
文理媒体号
2023年25期
成都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成都 61073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研究以“红色家书里的信仰与力量——发扬中国革命道德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为依托,以四川籍革命先辈的红色家书为虚拟仿真的主要内容,在厘清虚拟仿真技术具体优势的基础上,从明确教学目标,整合红色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提出,虚拟仿真技术下红色资源嵌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虚拟仿真;红色文化;思政课

引言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1],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育人使命之一,同时红色资源的充分利用也能够充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思政课”的育人途径与方式。在新形势下,想要更好的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需要我们“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因此,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将红色资源和高校思政课教学相融合,不仅能够丰富思政课的教学资源,提高思政课课堂的鲜活性与生动,同时也是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举措。

研究以我校线下一流省级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为依托,围绕第五章“发扬中国革命道德”的相关内容,通过“红色家书里的信仰与力量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在虚拟仿真技术下的融合价值与路径。项目以四川籍革命先辈的红色家书为主线,多方位、立体式的呈现革命先辈们面对困境时体现的中国革命道德,引导学生了解中国革命道德的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

1红色资源嵌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困境

在“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要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3]。红色资源承载着党的奋斗历史、初心使命和精神信仰,具有重要的叙事价值、说理价值和铸魂价值,为高校“大思政课”提供了生动历史课堂、鲜活说理教材和强大精神营养。

但由于思政课学习内容本身的抽象性,加之学生在传统思政理论课学习中沉浸性、实践性、交互性的缺失,红色资源在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学习内容的抽象性难以消解

红色资源中所蕴含的科学理论,虽然不如理论著作那样艰深晦涩,但也具有一定抽象性,特别是针对“00后”大学生来说,红色资源更多是一种历史资源,而非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资源,由于缺乏必要的身心直观体验,难以切身地感受红色精神的丰富内容与重要意义,致使其对关历史故事、英雄人物、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兴趣不足[4]。此外思政课具有较高的抽象性与概括性,学习者获取的知识大多仍旧为抽象的符号,难以切身地感受思政课想要传输的价值理念,这种学习内容的抽象性不仅影响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有效开展,也进一步阻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自身成长。

1.2学习过程的实践性较为不足

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离不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然而当前在高校思政课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虽有机会进行到红色基地、纪念馆与展览馆等进行实践活动,但受限于场地、经费、安全、人力与资源等,思政课的综合实践活动仅能“昙花一现”,并未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进行常态化开展。同时,现阶段的实践参观类的活动,大多停留在看文物、拍照片、听故事等环节,难以深入系统地学习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精神价值,红资源所蕴含的育人内容也难以真正入脑入心,育人效果难以持续且缺乏有效反馈。

1.3学习方式的交互性尚未实现

知识学习离不开学习者的交互过程,交互过程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现有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受限于抽象的学习内容,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性仅限于学习者单方面的阅读观看等,这种单一的交互方式导致学习者并不能身临其境地理解学习内容与产生共情体验,仅能产生抽象的符号记忆。同时,实践场景与场所的不足,致使学习方式以“教师讲授-学生理解”为主,学习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问题解决等“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强交互性学习方式鲜有出现,造成学习者间的交流互动、价值形成以及情感交流等方面存在不足。

2虚拟仿真技术下红色资源嵌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

虚拟仿真技术通过构建高度交互的三维数字媒体环境,让体验者获得听觉、触觉及视觉等多感官通道的反馈境,此技术的主要特征便是沉浸感、交互感、存在感的高度融合[5]。基于上述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中的现实困境,从虚拟仿真技术的特征与优势出发,提出虚拟仿真技术为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带了的困境突破。

2.1虚拟仿真技术的高沉浸性消解学习内容的抽象性

对以上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抽象化、扁平化等问题,虚拟仿真技术本身所具有的沉浸性能够实现对抽象学习内容进行生动、直观甚至真实的还原,带来具体的、立体化的呈现效果。虚拟仿真技术的运用,一方面可以较好地使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直观化呈现,这种呈现方式使得体验者与革命历史场景和革命人物的空间和时间障碍得以打破,让体验者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红色革命人物、革命事件,以提升思政课的育人实效。另一方面,虚拟仿真内容的呈现建立在三维建模技术、三维显示技术和体感交互技术之上。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得思政课教学场域延展为三维立体、多维场域,引领学生进入“沉浸”体验[6]。通过使学生真正置身于知识使用的场景之中,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立体感知效果,从而把抽象的知识进行具象的表达,逐步消解学习内容的抽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2虚拟仿真技术的多元交互增强情感体验

虚拟仿真技术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与交互性,允许学习者通过手柄、鼠标、手势以及声音等进行实践操作活动,让学习者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深刻感受与理解学习内容,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投入。通过多元的交互功能,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经历情感体验,进而引发内心深层的情感共鸣。以“红色家书里的信仰与力量——发扬中国革命道德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为例,通过品读红色家书、追寻人物故事、走进红色场馆,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感受到真实的情感冲击,进行情感互动,增强对中国革命道德的本质内涵、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的认同。

2.3虚拟仿真技术的多维评价提升学习投入

思政课的学习目标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习者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思政课的学习效果评价具有较强的价值属性,更加重视学习者的行为表现与心理活动等[7]。在虚拟仿真环境中,学习者感知体验、实践操作过程均能够被全方位与全过程的记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学习者进行随式数据采集与分析,结合学习者的知识技能掌握数据、心理活动数据等多模态数据来有效揭示学习者的内隐表现,从而实现对学习者全面多维的评价,如行为表现、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等,以形成学习者的精准画像,从而有针对性的改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学习的投入度。

3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红色资源嵌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策略

整合红色资源设计虚拟仿真教学内容,需要结合红色资源的特点和虚拟仿真技术的优势,通过科学合理的整合设计,提高教学效果。文章以“红色家书里的信仰与力量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设计为例,探索在虚拟仿真技术条件下,红色资源嵌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具体策略。

3.1明确教学目标,加强虚拟仿真项目针对性

在复杂多样的各类红色文化资源中,选择哪些内容进行虚拟仿真的设计,需要围绕思政课的育人目标进行定制与设计。在资源选取时,既要尊重历史文化,又要结合时代特点,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从而避免过度的娱乐化倾向带了的价值观教育的缺失。

“红色家书里的信仰与力量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究围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第五章“发扬中国革命道德”的相关内容进行设计,通过此该虚拟仿真课程,带领同学们跟随历史的进程,翻开革命前辈的红色家书,走近他们的革命故事,感悟中国革命道德的本质内涵、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自觉同各种歪曲历史、诋毁英雄的错误思潮作斗争。具体希望通过过该虚拟仿真项目达到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革命道德的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掌握革命先烈们的信仰选择和生命抉择。

2.能力目标: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3.2整合红色资源,设计虚拟仿真教学内容

在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需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虚拟仿真教学内容。围绕“红色家书里的信仰与力量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课程组老师对七位四川籍革命前辈的红色家书进行了收集整理工作(如图1),这些家书撰写的时间涵盖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各个时间。其次,以红色家书为切入口,追寻人物故事,了解家书撰写的背景与原因,感悟其家国情怀。最后整合现有的数字场馆资源,让学生系统直观的了解革命先辈的事迹

3.3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在整合红色资源,设计虚拟仿真教学内容后,还要坚持教学内容与虚仿形式之间适度匹配的原则[8]。这一原则要求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不仅要考虑内容的价值与意义,还要关注其表达形式,确保形式能够恰当地传达内容,并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以保证教学目标与体验效果都能好较好的达成。以本研究的“红色家书里的信仰与力量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为例,我们设计了“品读红色家书”、“追寻人物故事”、“走进红色场馆”等模块,根据不同模块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综合运用数字场馆、场景建模、交互式语音等新媒体技术手段展现相应内容。

项目以卷轴地图的形式,将七位四川籍革命前辈的地点在地图的相应位置上进行依次呈现(如图2),用户需要按顺序完成每个人物的内容,才能出现下一个人物的交互。

在第一个板块“品读红色家书”中,通过场景建模还原家书写作场景(如图3),学生可以在场景中自由探索。通过主体交互模型中,预设交互道具,如家书、水壶、草鞋等,学生点击这些交互道具即可触发对应的物品简介和语音介绍。在“品读红色家书”板块中学生还可以通过语音交互功能,实现红色家书内容的诵读、上传,并在最后进行互动答题,检验学习成效。

在第二个板块,“追寻人物故事”中,通过图片、视频、人物生平时间线展现人物成长历程,引导学生对革命人物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通过镜头动画+VR交互漫游的形式(如图4),带领学生体验革命人物撰写红色家书过程中的发生的典型人物事件。

在第三个板块中,充分整合现有的数字场馆资源,学生可进入场馆自由探索。红色数字场馆资源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对场馆中的红色文化信息进行专业化的数字化处理,确保其能够被高效地存储、传输和利用。通过整合利用与主题相关的红色数字场馆资源,不仅能够避免数字资源的重复建设,也能提高现有红色数字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最终,通过这三个板块的虚拟仿真场景中的剧情互动、虚拟交互、语音交互等实验操作,将“中国革命道德及其当代价值”“直观化、可视化”,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领悟“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3.4围绕虚拟仿真项目全过程,构建全面的评价体系

构建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和评估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效果。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评价体系,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

3.4.1教学内容评价

重点评价红色资源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结合程度。一方面,要看是否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丰富和深化了课程内容,而不是生硬地添加或分离。这种融合应该是有机的,有助于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要看是否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有效地还原了红色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

3.4.2教学方法评价

在教学方法评价中,我们特别关注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首先,评价教师对虚拟仿真技术的掌握程度。这包括教师对技术的理解、操作熟练度以及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只有当教师能够熟练掌握虚拟仿真技术,才能有效地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其次,评估教师运用虚拟仿真技术的效果。这包括教师如何通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有效的技术运用应该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最后,评价教师对虚拟仿真技术的创新能力。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技术运用,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探索如何更好地将技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提升教学质量。

3.4.3课程实施评价

评价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反馈等环节。首先,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应该选择与思政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虚拟仿真技术,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其次,课堂实施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有效地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创造出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后,课后反馈是课程实施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了解学生对课程实施的满意度、对虚拟仿真技术的接受程度以及课程效果等方面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教师可以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反思和改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价,可以对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估,为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4结论

在虚拟仿真技术的加持下,将红色资源嵌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整合红色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构建评价体系等策略,可以推动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红色资源嵌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和发展,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深入的学习体验,促进思政课程的质量和效果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共产党员,2021,(22):4-6.

[2]人民网.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EB/OL].(2017-02-13)[2023-11-11].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7/0213/c1003-29075485.html

[3]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2-08-10)[2023-11-11].http://m.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208/t20220818_653672.html

[4]冯淑萍.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07):110-116.

[5]杨青,钟书华.国外“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及演化趋势”研究综述[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1,43(03):97-106.

[6]陈玲、陈艺鸣《虚拟仿真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的应用前景及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8):48—51

[7]吴国林,黎杰松.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应用优势、现实境遇与实践进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08):109-115.

[8]王丽茹,官芯如.虚拟仿真技术助推校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优势与路径研究[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23,26(03):102-106.

第一作者简介:王丽茹(1990—),女(汉),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地方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在虚拟仿真技术下的融合路径研究(课题编号CSZ22042)的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